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屬于消防逃生工具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在緊急情況下能快速將玻璃破碎的玻璃破碎裝置。包括筒式外殼,所述筒式外殼中設置有擊針和擊針彈簧,所述擊針彈簧套接于擊針的后端,所述筒式外殼由殼蓋和兼做手柄的殼體經螺紋連接組成,所述殼蓋頂端開設有一個出針孔,所述出針孔的孔徑大于擊針前部的針徑,擊針的前部經過所述殼蓋頂端的出針孔,伸出殼蓋以外,所述外殼內還設置有一個蓄力柱。本裝置結構簡單、巧妙,加工方便,成本低;裝置體積小,且非常實用,便于隨身攜帶,可人手一件備用或在車內每個位置都配備。(*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消防逃生工具
,具體涉及一種在緊急情況下能快速將玻璃破碎的裝置。
技術介紹
目前,在公共汽車、其它交通工具或公共場所發生緊急時需要快速擊碎鋼化玻璃逃生的情況下,一般使用‘安全錘(又稱應急錘)’來擊碎汽車玻璃逃生,但是該產品存在著以下缺點,使得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頻頻出現問題:1、‘安全錘’容易遺失、被盜;2、緊急情況下難以被迅速找到;3、一般車上配置的數量較少,難以同時擊碎多塊玻璃逃生;4、使用過程中需要一定的姿勢和力量,在擁擠的情況下更加難以迅速擊碎玻璃逃生。為確保足夠的力度,安全錘具有一定的重量和體積,不知于隨身攜帶,成本也高。如授權公告號CN202292681 U公布的一種緊急應急錘,,包括手柄和錘體,錘體上設有錘頭,錘頭上具有刃口,錘頭與手柄的夾角為96° 146°。本技術可使人們在敲擊車船時可使錘頭部分與車窗玻璃垂直接觸,從而使人們釋放出的作用力能完全作用在車窗玻璃上,從而提高生存幾率。但其只適合傳統的在車內儲備的方式不適合攜帶,且造價成本高,在車內也只能存放有限的個數。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體積小、成本低便于隨身攜帶或在車內備用并能普及化的玻璃破碎裝置。本技術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玻璃破碎裝置,包括筒式外殼,所述筒式外殼中設置有擊針和擊針彈簧,所述擊針彈簧套接于擊針的后端,所述筒式外殼由殼蓋和兼做手柄的殼體經螺紋連接組成,所述殼蓋頂端開設有一個出針孔,所述出針孔的孔徑大于擊針前部的針徑,擊針的前部經過所述殼蓋頂端的出針孔,伸出殼蓋以外,所述外殼內還設置有一個蓄力柱。作為優選,所述蓄力柱大體為柱體形,所述蓄力柱的前部端面和蓄力柱的側面各設置有一個孔。作為優選,所述蓄力柱側面的孔內部設置有一個可取出的插件,所述插件上設置有一個橫向穿過插件本體的孔,所述插件上的孔與所述蓄力柱前部端面的孔相通。作為優選,所述蓄力柱上側面孔貫穿所述蓄力柱,所述蓄力柱上側面孔所在部位設置有卡簧,所述卡簧包住所述側面孔的一端。作為優選,所述插件一端頂住卡簧內表面,另一端端頭伸出所述蓄力柱的側面孔;所述殼體內徑自連接殼蓋的一端到另一端逐漸縮小??ɑ煽ò谛盍χ獗砻妫话让婵椎囊欢丝冢舨寮斐鲂盍χ囊欢耸芰r即往側面孔另一端運動,卡簧同時被向外壓,當插件原伸出蓄力柱的一端失去作用力時,利用卡簧反彈的力將插件復位??ɑ煽梢允腔⌒谓饘倨h繞并包住蓄力柱大部分外表面。作為優選,所述蓄力柱的后端設置有一個蓄力彈簧,所述蓄力柱的后端端面與所述蓄力彈簧的一端貼合連接。作為優選,所述蓄力柱的前端設置有一個蓄力套環,所述蓄力套環的中部設置有一個與套環本體長度相等的孔;所述蓄力套環的一端與所述蓄力柱的前端端面貼合連接,所述蓄力套環的另一端與所述擊針彈簧的一端貼合連接。作為優選,所述擊針上設置有一個扁柱形軸肩,所述軸肩將擊針分為前后兩部分,所述軸肩的軸徑大于擊針的前后兩部分針徑,所述擊針的前端端部設置有一個尖狀擊針頭,所述軸肩靠擊針后端的端面與擊針彈簧的一端貼合連接,所述擊針的后部因針徑大小分為三段,自軸肩處呈階梯狀向尾部依次縮小。作為優選,所述蓄力柱分為三部分,前部為扁形柱體,中部和尾部為長筒形柱體,所述蓄力柱的中部柱體直徑小于尾部柱體直徑,所述蓄力柱的尾部柱體直徑小于前部柱體直徑,所述蓄力柱的尾部柱體的長度大于前部柱體和中部柱體的直徑。作為優選,所述蓄力套環的環徑大于筒式外殼殼蓋的內徑,所述蓄力套環上的孔、蓄力柱端面的孔和插件的孔相通,所述擊針后部的針徑小于所述蓄力套環、蓄力柱和插件的孔徑。擊針后部末段針徑和后部中段針徑小于述蓄力套環的中部孔徑和插件上孔的孔徑。擊針后部前段針徑大于插件上孔的孔徑。在非使用狀態時,插件上的孔與蓄力柱端面上的孔略微錯位,但足夠擊針后部末段插入插件上的孔內,防止插件脫落,進行定位。擊針后部中段尚無法插入插件上的孔內。使用時擊針頂在玻璃上同時將擊針向殼內壓,借助擊針后部中段卡住插件孔邊緣將畜力柱一起向內壓縮,蓄力彈簧同時被壓縮,由于殼體內徑逐漸縮小,插件伸出蓄力柱凸起部分逐漸受到殼體內壁的壓迫將插件向內壓,插件上的孔與蓄力柱端面上的孔錯位距離逐漸縮小,對應孔徑逐漸放大,直至擊針后部中段瞬間插入插件孔內,蓄力柱限即失去擊針向內壓的內,蓄力彈簧同時將蓄力柱向外推,并將瞬間的力反作用在擊針上產生擊打擊針的瞬間作用力。松開后,蓄力柱和擊針被推出,借助擊針彈簧將擊針復位到擊針后段中部脫離插件孔,插件借助卡簧的力向外復位,插件上的孔與蓄力柱端面上的孔恢復靜止時的錯位狀態。綜上所述,本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裝置結構簡單、巧妙,加工方便,成本低;2、本裝置體積小,且非常實用,便于隨身攜帶,可人手一件備用或在車內每個位置都配備。附圖說明圖1為玻璃破碎裝置剖視結構示意圖;圖2為蓄力柱結構示意圖;圖3為擊針結構示意圖;圖4為插件結構示意圖;圖5為蓄力套環結構示意圖;圖6為玻璃破碎裝置結構示意圖;圖7為殼蓋結構示意圖;圖8為卡簧結構示意圖;圖中I 一殼蓋,2—殼體,3—擊針,4 一擊針彈簧,5 —蓄力柱,6—蓄力彈簧,7 —蓄力套環,8 —插件,9 一卡簧。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技術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技術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術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實施例:—種玻璃破碎裝置,包括筒式外殼,所述筒式外殼中設置有擊針3和擊針彈簧4,所述擊針彈簧4套接于擊針3的后端,所述筒式外殼由殼蓋I和兼做手柄的殼體2經螺紋連接組成,所述殼蓋I頂端開設有一個出針孔,所述出針孔的孔徑大于擊針3前部的針徑,擊針3的前部經過所述殼蓋I頂端的出針孔,伸出殼蓋以外,所述外殼內還設置有一個蓄力柱5。所述蓄力柱5大體為柱體形,所述蓄力柱5的前部端面和蓄力柱5的側面各設置有一個孔。所述蓄力柱5側面的孔內部設置有一個可取出的插件8,所述插件8上設置有一個橫向穿過插件8本體的孔,所述插件8上的孔與所述蓄力柱5前部端面的孔相通。所述蓄力柱5上側面孔貫穿所述蓄力柱5,所述蓄力柱5上側面孔所在部位設置有卡簧9,所述卡簧9包住所述側面孔的一端。插件8—端頂住卡簧9內表面,另一端端頭伸出所述蓄力柱5的側面孔;所述殼體2內徑自連接殼蓋I的一端到另一端逐漸縮小。所述蓄力柱5的后端設置有一個蓄力彈簧6,所述蓄力柱5的后端端面與所述蓄力彈簧6的一端貼合連接。所述蓄力柱5的前端設置有一個蓄力套環7,所述蓄力套環7的中部設置有一個與套環本體長度相等的孔;所述蓄力套環7的一端與所述蓄力柱5的前端端面貼合連接,所述蓄力套環7的另一端與所述擊針彈簧4的一端貼合連接。擊針3上設置有一個扁柱形軸肩,所述軸肩將擊針3分為前后兩部分,所述軸肩的軸徑大于擊針3的前后兩部分針徑,所述擊針3的前端端部設置有一個尖狀擊針頭,所述軸肩罪擊針3后端的端面與擊針彈黃4的一端貼合連接,所述擊針3的后部因針徑大小分為三段,自軸肩處呈階梯狀向尾部依次縮小。所述蓄力柱5分為三部分,前部為扁形柱體,中部和尾部為長筒形柱體,所述蓄力柱5的中部柱體直徑小于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玻璃破碎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式外殼,所述筒式外殼中設置有擊針(3)和擊針彈簧(4),所述擊針彈簧(4)套接于擊針(3)的后端,所述筒式外殼由殼蓋(1)和兼做手柄的殼體(2)經螺紋連接組成,所述殼蓋(1)頂端開設有一個出針孔,所述出針孔的孔徑大于擊針(3)前部的針徑,擊針(3)的前部經過所述殼蓋(1)頂端的出針孔,伸出殼蓋以外,所述外殼內還設置有一個蓄力柱(5)。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開華,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中港玻璃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