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電動三輪車,特別是涉及一種整體鋼管結構輕量化雙座電動三輪車。該電動三輪車包括車架、前叉、前輪、后置電機輪、可調式車把、前排座椅、后排座椅、減震系統、可充電電池等。車架采用鋼管三維空間結構全承載輕量化結構造型設計,有效的減輕車身重量且車身強度增加;使用可調式車把,使車把前后、上下位置均可調節;前排座椅采用減震裝置,達到座椅向下避震和向后搖動的舒適性;后懸掛減震系統采用獨立式懸掛結構,使整車在顛簸情況下依然保持騎行平穩舒適;車體底部防側翻裝置使整車快速運行轉彎時防止側翻以提高安全性。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整車輕量化且全承載,騎乘更加安全舒適。(*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電動三輪車,特別是涉及一種整體鋼管結構輕量化雙座電動三輪車。
技術介紹
目前,電動車因其便捷、環保等優點,在我國城鎮居民短途交通出行工具中占有很大比例,尤其是雙人電動三輪車,深受中老年人和殘疾人歡迎。電動車通常包括車架、車把、座椅、可充電電池和車輪等,車把、座椅和車輪安裝在車架上,電池為整車提供驅動力,車把控制前輪轉向進而調控整車前進方向。電動車行業在取得現有成就和未來廣闊前景的同時,從另一方面反映出行業存在的問題,其中最為關鍵的是現有電動車結構造型及外觀設計滯后、缺乏創新,騎乘舒適性和安全性有待提高,因此現有市售產品的發展空間日趨狹小。面對國內外巨大市場需求的發展趨勢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以人性化、時代感、環保型為主的輕便電動三輪車的設計開發,必將成為行業市場發展的趨勢。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現有市售電動三輪車結構造型、舒適度和安全性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一種整車輕量化且全 承載,騎行安全舒適的整體鋼管結構輕量化雙座電動三輪車。本技術解決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整體鋼管結構輕量化雙座電動三輪車,包括車架、前叉、前輪、后置電機輪、可調式車把、前排座椅、后排座椅、減震系統、可充電電池,所述的車架為輕型高強度鋼管經三維數控彎制及焊接而成的整體式車架,所述車架前端的斜豎管套接前叉,前叉上安裝可調式車把,所述的前排座椅與后排座椅是由構成車架的座椅管件圍繞成的框架。其中,減震系統包括如叉減震系統、如排座椅減震系統以及后懸掛減震系統組成。前叉減震系統為前叉液壓減震,前排座椅減震系統采用轉軸與鞍簧組合的方式,其中前排座椅的座椅管件前端與車架通過旋轉軸與旋轉軸套連接,座椅管件后端與車架通過兩組鞍簧連接。后懸掛減震系統采用獨立式懸掛減震結構,每個后置電機輪兩端分別通過內懸掛臂、外懸掛臂連接,外懸掛臂和內懸掛臂連接固定在一起,套設于外懸掛臂上的懸掛臂軸套與車架固定在一起,后減震彈簧一端與車架固定,另一端與內懸掛臂固定。可調式車把由車把立管、車把彎脖以及手把組成,車把立管下端插入前叉立管中,通過設置在前叉立管前端的鎖緊扣鎖緊;車把立管上端與車把彎脖一端通過松緊調節螺栓樞接,車把彎脖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手把。該電動三輪車還包括分別安裝在車架前端底部兩側的防側翻裝置,所述的防側翻裝置由分別固定安裝在車架上的萬向輪和復位彈簧組成,復位彈簧確定萬向輪的初始角度并牽引萬向輪復位。本技術的雙座電動三輪車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1、車架結構:車架采用鋼管空間結構全承載輕量化設計,并采用三維數控鋼管彎制造型工藝,由輕型高強度鋼管經自動氣體保護焊焊接而成,抗沖擊而吸收能量,實現車身即全承載又輕量化,整車重量符合國家對電動車重量的要求。2、可調式車把:目前電動三輪車采用的車把,一般只能通過調節車把立管來調節車把的高度,而車把與駕駛員的前后位置一般都是固定的。這樣,身高臂長和身材矮小的不同體型的使用者在騎行時手臂的握把姿勢都不舒適。而前后、上下位置均可調節的車把,就很好的解決了這一難題,使不同體型的使用者騎行舒適。3、減震系統:前叉減震采用現有電動三輪車前叉液壓減震技術。前排座椅采用轉軸與鞍簧組合的方式,座椅管件前端與車架通過軸與軸套連接,座椅管件后部與車架通過兩組鞍簧連接,座椅與車體減震裝置使其達到向下避震和向后搖動的舒適性。后懸掛減震系統采用獨立式懸掛減震結構,每個后輪通過兩個懸掛臂連接,再通過后減震彈簧與車架連接,從而實現在顛簸情況下兩后輪獨立減震的效果,使乘坐時更加平穩舒適。4、防側翻裝置:三輪車在遇到緊急情況或者以較大的速度轉彎時,往往會發生側翻,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本技術在車架前部車底兩側加裝兩個初始位置確定、并且由彈簧牽引可自動復位的防側翻萬向輪,在將要發生側翻的情況下,相對應一側的防側翻輪便會著地起支撐和繼續滑行的作用,最大程度上防止側翻的發生以提高安全性。本技術的車架采用鋼管材料、三維空間結構整體造型,前輪、后輪、前排座椅均采用減震系統,整車輕量化且全承載,騎行安全舒適,為電動三輪車提供一種新的結構造型設計思路,改變傳統電動三輪車陳舊的結構造型,為民眾出行提供一種更加舒適并且安全可靠、實用的交通工具。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整體鋼管結構輕量化雙座電動三輪車的結構圖。圖2是整體式車架結構示意圖。圖3是可調式車把結構示意圖。圖4是如排座椅減震系統結構不意圖。圖5是后懸掛減震系統結構示意圖。圖6是防側翻裝置結構示意圖。圖中附圖標記:1.前輪2.前叉3.防側翻裝置4.車架5.可充電電池6.控制器防護盒7.電線線束8.儲物箱9.儲物筐10.可調式車把11.電源開關鎖12.前排座椅13.后排座椅14.后減震彈簧15.后置電機輪16.懸掛臂17.車把立管18.車把彎脖19.手把20.旋轉軸套21.旋轉軸22.鞍簧23.座椅管件24.外懸掛臂25.懸掛臂軸套26.內懸掛臂27.萬向輪28.復位彈簧29.斜豎管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2所示,本技術的鋼管結構輕量化雙座電動三輪車,包括車架4、前叉2、前輪1、后置電機輪15、可調式車把10、前排座椅12、后排座椅13、減震系統、可充電電池5,所述的車架4為輕型高強度鋼管經三維數控彎制及焊接而成的整體式車架,所述車架4前端的斜豎管29套接前叉2,前叉2上安裝可調式車把10,所述的前排座椅12與后排座椅13是由構成車架4的座椅管件23圍繞成的框架。在圖1中,本技術的電動三輪車由安裝在車架4前端的前輪1、前叉2、可調式車把10組成前輪轉向系統,可調式車把10控制前輪I的轉向進而控制整車的行進方向。安裝在車架4后部的后置電機輪15、懸掛臂16、后減震彈簧14組成后懸掛減震系統。如圖3所示,可調式車把10由車把立管17、車把彎脖18以及手把19組成,車把立管17下端插入前叉立管中,通過設置在前叉立管前端的鎖緊扣鎖緊(圖中未標識);車把立管17上端與車把彎脖18 —端通過松緊調節螺栓樞接,車把彎脖18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手把19。可調式車把10由車把立管17與車架連接,可調節手把19的上下高度;車把彎脖18調節手把19的前后位置。如圖4所示,前排座椅減震系統采用轉軸與鞍簧組合的方式,旋轉軸21固定在車架4上,旋轉軸套20固定在座椅管件23上,旋轉軸21和旋轉軸套20形成間隙配合,鞍簧22把車架4和座椅管件23連接在一起。在騎乘過程中,鞍簧22的壓縮舒張會實現座椅垂直方向減震、前后方向搖動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減小車身顛簸對騎車人所造成的不舒適感。此外,前叉減震系統可采用現有的前叉液壓減震裝置。如圖5所示,后懸掛減震系統采用獨立式懸掛減震結構,每個后置電機輪15兩端分別通過內懸掛臂26、外懸掛臂24連接。外懸掛臂24和內懸掛臂26連接固定在一起,形成一個軸,懸掛臂軸套25與車架4固定在一起,后減震彈簧14 一端與車架4固定,另一端與內懸掛臂26固定。這樣以來,每個后輪通過兩個懸掛臂連接,成為獨立式懸掛,在車輛顛簸情況下后減震彈簧14在車架與整體式懸掛之間起到減震作用。如圖6所示,本技術的三輪電動車車架前端底部兩側分別配置防側翻裝置3,所述的防側翻裝置3由分別固定安裝在車架4上的萬向輪27和復位彈簧28組成,復位彈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整體鋼管結構輕量化雙座電動三輪車,包括車架(4)、前叉(2)、前輪(1)、后置電機輪(15)、可調式車把(10)、前排座椅(12)、后排座椅(13)、減震系統、可充電電池(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車架(4)為輕型高強度鋼管經三維數控彎制及焊接而成的整體式車架,所述車架(4)前端的斜豎管(29)套接前叉(2),前叉(2)上安裝可調式車把(10),所述的前排座椅(12)與后排座椅(13)是由構成車架(4)的座椅管件(23)圍繞成的整體式框架。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居平,張超,
申請(專利權)人:張居平,張超,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