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邊切模具裝置,包括設置在凸模底座上的凸模座、設置在凸模座上的邊切上刀和邊切下刀,且邊切上刀和凸模座配合形成第一剪切刃,邊切上刀和邊切下刀配合形成第二剪切刃,還包括:開設在邊切上刀上的凹槽;與凸模座相連,且能夠與邊切上刀發生相互靠近運動的邊切中刀,邊切中刀與凹槽的側壁配合形成用于將物料邊沿長度方向剪切的第三剪切刃。工作時,通過第一剪切刃和第二剪切刃的配合將物料邊從物料上剪切下來,然后通過第三剪切刃將物料邊沿長度方向剪斷,從而減小了物料邊沿長度方向的尺寸,有效防止了物料邊沉積堵塞在負壓回收系統的管道中的問題,進而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和生產的穩定性。(*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沖壓成型加工
,特別涉及一種邊切模具裝置。
技術介紹
翅片模具屬于一種連續沖壓模具,是將鋁帶、銅帶和不銹鋼等沖壓成各種形狀的精密模具。其中,邊切刀是高速沖床翅片模具中的一個部件,用于切除鋁箔的邊緣材料,以保證產品質量。目前,使用的邊切刀的刃口平整連續,其剪切物料后,切口處形成的面是一個整體平面,剪切下來的邊切廢料是一個整體,該廢料的長度為步進長度,即模具一次送料的長度。但是,當廢料長度較大時(如四步進邊廢料長度達88mm),單片廢料的重量較重,易沉積在負壓回收系統管道中,形成堵塞。當廢料堵塞到邊切刀落料孔處時,還會影響產品質量;此外,堵料時需停機維修,既降低設備運行穩定性,也導致生產不能穩定進行,從而增加了生產成本。因此,如何提供一種邊切模具裝置,以減小廢料的長度,是本領域技術人員目前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邊切模具裝置,以減小廢料的長度。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種邊切模具裝置,包括設置在凸模底座上的凸模座、設置在所述凸模座上的邊切上刀和邊切下刀,且所述邊切上刀和所述凸模座配合形成第一剪切刃,所述邊切上刀和所述邊切下刀配合形成第二剪切刃,還包括:開設在所述邊切上刀上的凹槽;與所述凸模座相連,且能夠與所述邊切上刀發生相互靠近運動的邊切中刀,所述邊切中刀與所述凹槽的側壁配合形成用于將物料邊沿長度方向剪切的第三剪切刃。優選地,上述的邊切模具裝置中,所述邊切中刀具有中刀刃,且所述中刀刃與所述凹槽的側壁配合形成所述第三剪切刃。優選地,上述的邊切模具裝置中,所述切邊中刀與所述邊切上刀沿長度方向的中部相對。優選地,上述的邊切模具裝置中,所述第一剪切刃和所述第二剪切刃垂直。優選地,上述的邊切模具裝置中,所述第三剪切刃與所述第二剪切刃垂直。優選地,上述的邊切模具裝置中,所述凹槽為弧形槽。優選地,上述的邊切模具裝置中,還包括用于對所述邊切上刀復位的復位彈簧,所述復位彈簧一端固定,另一端與所述邊切上刀相連。優選地,上述的邊切模具裝置中,所述復位彈簧與所述邊切上刀通過復位銷相連。從上述的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邊切模具裝置,包括設置在凸模底座上的凸模座、設置在凸模座上的邊切上刀和邊切下刀,且邊切上刀和凸模座配合形成第一剪切刃,邊切上刀和邊切下刀配合形成第二剪切刃,還包括:開設在邊切上刀上的凹槽;與凸模座相連,且能夠與邊切上刀發生相互靠近運動的邊切中刀,邊切中刀與凹槽的側壁配合形成用于將物料邊沿長度方向剪切的第三剪切刃。工作時,通過第一剪切刃和第二剪切刃的配合將物料邊從物料上剪切下來,然后通過第三剪切刃將物料邊沿長度方向剪斷,從而減小了物料邊沿長度方向的尺寸,有效防止了物料邊沉積堵塞在負壓回收系統的管道中的問題,進而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和生產的穩定性。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邊切模具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邊切模具裝置的主視圖;圖3為圖2中A-A方向視圖;圖4為圖2中B-B方向視圖;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邊切上刀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本技術核心是提供一種邊切模具裝置,以減小廢料的長度。為了使本
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技術方案,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請參考圖1-圖5所示,本技術公開了一種邊切模具裝置,包括設置在凸模底座7上的凸模座4、設置在凸模座4上的邊切上刀3和邊切下刀2,且邊切上刀3和凸模座4配合形成第一剪切刃81,邊切上刀3和邊切下刀2配合形成第二剪切刃82,還包括:開設在邊切上刀3上的凹槽31 ;與凸模座4相連,且能夠與邊切上刀3發生相互靠近運動的邊切中刀I,邊切中刀I與凹槽31的側壁配合形成用于將物料邊沿長度方向剪切的第三剪切刃83。工作時,通過第一剪切刃81和第二剪切刃82的配合將物料邊從物料上剪切下來,然后通過第三剪切刃83將物料邊沿長度方向剪斷,從而減小了物料邊沿長度方向的尺寸,有效防止了物料邊沉積堵塞在負壓回收系統的管道中的問題,進而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和生產的穩定性。具體地,邊切中刀I具有中刀刃,且中刀刃與凹槽31的側壁配合形成第三剪切刃83。在使用時,通過中刀刃和凹槽31的側壁的配合從而將物料邊沿長度剪切為兩段。同時,中刀刃與凹槽31的側壁配合,即實現錯位剪切,當剪切完成后,中刀刃位于凹槽31的內部,從而防止了中刀刃對邊切上刀3的損壞。優選的實施例中,為了保證第三剪切刃83能夠將物料邊沿長度方向剪切成大致相等的兩段,本實施例中,將切邊中刀I與邊切上刀3沿長度方向的中部相對,優選地,將邊切中刀I的中刀刃與邊切上刀3的中間相對,使得剪切后的物料邊的長度相近。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實施例中將第一剪切刃81和第二剪切刃82設置為相垂直的布置方式。進一步的實施例中,將第三剪切刃83與第二剪切刃82垂直布置,以保證物料邊剪斷面與相鄰的邊垂直,即被第三剪切刃83剪切后的物料邊為長方體。在實際生產中,第三剪切刃83和第二剪切刃82傾斜布置也在保護范圍內,經過傾斜布置的第三剪切刃83剪切后的物料邊形成梯形體。具體的傾斜角度,可根據最終的物料邊的長度要求進行設定。具體地,為了便于加工,本實施例中將凹槽31設置為弧形槽。在實際生產中,操作者可根據不同的需要設置不同形狀的凹槽31,本實施例不對凹槽31的尺寸和形狀做限定。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用于將邊切上刀3復位的復位彈簧6,且其一端固定,另一端與邊切上刀3相連,具體地,本實施例中,復位彈簧6通過螺釘固定在凸模底座7上。在外力作用下,邊切上刀3向下運動與邊切下刀2和凸模座4配合將物料邊從物料上剪切下來后,繼續向下運動與邊切中刀I配合將物料邊剪切成兩段,從而完成一次剪切運動,此時復位彈簧6處于壓縮狀態。當外力撤去后,復位彈簧6伸長,從而帶動邊切上刀3恢復到最高點。本技術實施例中,復位彈簧6與邊切上刀3通過復位銷5實現相連。上述實施例僅為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固定方式有多種,上述僅列舉了一個方式,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技術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本說明書中各個實施例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參見即可。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技術。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技術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技術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邊切模具裝置,包括設置在凸模底座(7)上的凸模座(4)、設置在所述凸模座(4)上的邊切上刀(3)和邊切下刀(2),且所述邊切上刀(3)和所述凸模座(4)配合形成第一剪切刃(81),所述邊切上刀(3)和所述邊切下刀(2)配合形成第二剪切刃(82),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開設在所述邊切上刀(3)上的凹槽(31); 與所述凸模座(4)相連,且能夠與所述邊切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邊切模具裝置,包括設置在凸模底座(7)上的凸模座(4)、設置在所述凸模座(4)上的邊切上刀(3)和邊切下刀(2),且所述邊切上刀(3)和所述凸模座(4)配合形成第一剪切刃(81),所述邊切上刀(3)和所述邊切下刀(2)配合形成第二剪切刃(82),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開設在所述邊切上刀(3)上的凹槽(31);?與所述凸模座(4)相連,且能夠與所述邊切上刀(3)發生相互靠近運動的邊切中刀(1),所述邊切中刀(1)與所述凹槽(31)的側壁配合形成用于將物料邊沿長度方向剪切的第三剪切刃(83)。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均,黃溪,張紅軍,成贛彪,
申請(專利權)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