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帶有磷氧官能團以及三芳胺官能團的雙極性有機材料。此類化合物通式如下式(Pn)所示,Ar1、Ar2、Ar3、Ar4和Ar5彼此獨立地為芳基或雜芳基;R1~R4彼此獨立地為氫、烷烴基、烷氧烴基、環烷烴基、芳基、或雜芳基。本發明專利技術的雙極性化合物,作為三重態發光染料的主體材料或者載流子傳輸材料使用,其具備高載流子傳輸能力、高穩定性的特點,同時,既能夠傳輸電子又能夠傳輸空穴,有效地保證了發光層的電荷傳輸平衡,提高相應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亮度和效率,改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壽命,克服器件在大電流下的效率低和壽命短的缺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有機電致發光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磷氧官能團與三芳胺而設計的雙極性有機材料及其制備方法,以及其在有機電致發光器件中磷光發光層的主體材料、電子或空穴傳輸材料中的應用。
技術介紹
有機發光二極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簡稱0LED)是一種以有機材料作為活性材料的電流驅動式發光器件,具體是指有機半導體材料和有機發光材料在電場的驅動下,通過載流子注入和復合導致發光的技術。與無機材料不同,有機材料具有合成成本低、功能可調、可柔性、以及成膜性好的特點。而且基于有機材料的器件通常制作工藝簡單,易于大面積制備,環境友好,可采用操作溫度較低的薄膜制備方法,因此具有制作成本低的優點,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并在過去的20年內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與研究。有機電致發光及相應的研究最早要追溯到1963年,當時美國紐約大學的P.Pope等人將數百伏的電壓通過蒽晶體時觀察到發光現象,并借此發表了世界上第一篇關于OLED的文獻,但由于驅動電壓過高與發光效率太低,這一技術在當時并未受到重視。1979年,柯達公司的鄧青云博士意外地發現了一塊做實驗用的有機蓄電池在發光,從此展開了對OLED的研究。1987年美國柯達公司的C.W.Tang等人首次把空穴傳輸層引入到有機發光器件中,他們采用真空蒸鍍技術把Alq3和TH)鍍膜制成了一種雙層有機材料結構的非晶膜型器件,該器件具有1%的外部量子效率,在低于IOV的工作電壓下有超過lOOcd/m2的亮度,效率超過1.51m/W,至此,OLED才引起世人觀注(US4356429)。這類器件具有輕薄、高亮度、寬視角、驅動電壓低,色彩豐富,快速響應、對比度高能耗低、環境適應性強、成本低等優點,可廣泛用于平面發光元件如平板顯示器和面光源,因此OLED的研究已經不限于學術界,幾乎所有的國際著名的電子公司 及化學公司都投入巨資進入該領域。權利要求1.一種二 -三芳胺取代膦氧基苯并菲類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具有結構式(Pn)所示的結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二-三芳胺取代膦氧基苯并菲類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R3和R4同時為氫。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二-三芳胺取代膦氧基苯并菲類化合物,其特征在于:ΑΓι、Ar2彼此獨立地為苯基、甲苯基、乙苯基、二甲苯基、聯苯基、呋喃基、喹啉基、異喹啉基、芴基、茚并芴基、1-萘基、2-萘基、蒽基、菲基、N-甲基咪唑基、N-苯基咪唑基、苯并蒽基、2-噻吩基、2-噻唑基、2-吡啶基、4-吡啶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鄰亞聯苯基。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二-三芳胺取代膦氧基苯并菲類化合物,其特征在于=Ar3為苯基、甲苯基、乙苯基、二甲苯基、聯苯基、呋喃基、喹啉基、異喹啉基、1-萘基、2-萘基、蒽基、苯并蒽基、2-噻吩基、2-噻唑基、2-惡唑基、2-吡啶基或4-吡啶基。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二-三芳胺取代膦氧基苯并菲類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2彼此獨立地為氫、廣8個碳原子的烷烴基、f 5個碳原子的烷氧烴基、環烷烴基、芳基或雜芳基。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膦二-三芳胺取代膦氧基苯并菲類化合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燒經基為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丁基或異丁基; 所述的燒氧經基為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異丙氧基、丁氧基或異丁氧基; 所述的芳基為苯基、甲苯基、乙苯基、二甲苯基或聯苯基; 所述的雜芳基為呋喃基、喹啉基、異喹啉基、芴基、1-萘基、2-萘基、蒽基、菲基、N-甲基咪唑基、苯并蒽基、噻吩基、2-吡啶基或4-吡啶基。7.根據權利要求2-6任一所述的二-三芳胺取代膦氧基苯并菲類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選自以下結構式中的一種:8.一種制備權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二-三芳胺基取代膦氧基苯并菲類化合物的中間體,其特征在于,具有結構式(Sn)所示的結構: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中間體,其特征在于:所述R3和R4為氫。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中間體,其特征在于: Ar3為苯基、甲苯基、乙苯基、二甲苯基、聯苯基、呋喃基、喹啉基、異喹啉基、1-萘基、2-萘基、蒽基、苯并蒽基、2-噻吩基、2-噻唑基、2-惡唑基、2-吡啶基或4-吡啶基。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中間體,其特征在于: R1、R2彼此獨立地為龜*、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丁基、異丁基、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異丙氧基、丁氧基或異丁氧基、氣、氣、漠以及甲硫基、乙硫基、丙硫基、異丙硫基、苯基、甲苯基、乙苯基、二甲苯基、聯苯基、呋喃基、喹啉基、異喹啉基、芴基、1-萘基、2-萘基、蒽基、菲基、N-甲基咪唑基、苯并蒽基、噻吩基、2-吡啶基或4-吡啶基。12.根據權利要求9-11任一所述的中間體,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體選自以下結構式:13.一種制備權利要求2-7任一所述的二 -三芳胺基取代膦氧基苯并菲類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是由權利要求9-11任一所述的中間體在催化劑存在下,與二芳胺發生Buchwald-Hartwig反應制得;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制備二-三芳胺基取代膦氧基苯并菲類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氮氣保護下將中間體和二芳胺以及催化劑加入到無水溶劑中,所得混合物在70-140°C下反應后冷卻至室溫,加水淬滅并分液,萃取水相并合并有機相,干燥即得粗產品O15.根據權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制備二-三芳胺基取代膦氧基苯并菲類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催化劑為叔丁醇鈉、二 (亞芐基丙酮)鈀和三叔丁基膦。16.一種制備權利要求9-12任一所述的中間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1)將結構式(X)所示的苯乙烯基萘在碘和環氧丙烷催化劑存在下發生催化關環反應,得到結構式(Y)所示的二氯代1,12- 二溴苯并菲衍生物;17.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制備中間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I)中,所述結構式(X)所示的苯乙烯基萘是通過如下步驟制得的: (i )將結構式(a)所示的溴節與三苯基膦發生反應,得到結構式(b)所示的三苯基溴化磷衍生物;18.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制備中間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I)中,所述結構式(X)所示的苯乙烯基萘是通過如下步驟制得的: (i ’)將結構式(e)所示的溴甲基萘與三苯基膦發生反應,得到結構式(f)所示的三苯基溴化磷衍生物;19.一種用于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材料,包括權利要求1-7中任意一項所述的二-三芳胺基取代膦氧基苯并菲類化合物。20.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材料為磷光主體材料、電子傳輸或空穴轉輸材料。21.一種有機電致發光器件,包括陰極、陽極和有機功能層,所述有機功能層中包括至少一個發光層,其特征在于:所述發光層中的磷光主體材料為一種或多種權利要求1-7中任意一項所述的二-三芳胺基取代膦氧基苯并菲類化合物。22.根據權利要求20所述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磷光主體材料中摻雜有磷光染料。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帶有磷氧官能團以及三芳胺官能團的雙極性有機材料。此類化合物通式如下式(Pn)所示,Ar1、Ar2、Ar3、Ar4和Ar5彼此獨立地為芳基或雜芳基;R1~R4彼此獨立地為氫、烷烴基、烷氧烴基、環烷烴基、芳基、或雜芳基。本專利技術的雙極性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二?三芳胺取代膦氧基苯并菲類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具有結構式(Pn)所示的結構:結構式(Pn)其中,Ar1、Ar2和Ar3彼此獨立地為芳基或雜芳基;R1~R4彼此獨立地為氫、烷烴基、烷氧烴基、芳基、或雜芳基。FDA00002219106200011.jpg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邱勇,范洪濤,李建仁,李銀奎,
申請(專利權)人:昆山維信諾顯示技術有限公司,清華大學,北京維信諾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