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處理船舶艙底含各種油性混合物油污水的船用艙底油水分離設備,包括一級分離室、二級濾室、三級精濾器、驅動結構、報警監測記錄儀、控制電磁閥、濃度檢驗裝置等,通過一級分離室、二級濾室、三級精濾器的分離方式對艙底油污水進行分離,采用柱塞泵式水泵,以電動機為動力源驅動水泵,通過電控單元實現設備的自動運行,使其適應于各類型航船,可對船舶上卸載的各種燃料油、密度極高的殘余渣油以及由氧化鐵、表面活性劑等配置的乳化液混合物進行有效處理。處理后的艙底水含油量小于15ppm,與現有船用艙底油水處理裝置相比,本發明專利技術具有油水分離效果顯著,分離后油水清潔度較高以及結構相對簡單,運行穩定,使用壽命長等優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船舶防污染
,具體是一種用于處理船舶艙底含各種油性混合物油污水的船用艙底油水分離設備。
技術介紹
據相關資料顯示,世界上90%的商品進出口是通過船舶進行運輸的。目前,航行于全球的船舶絕大多數是以柴油機為動力,這種船舶在正常營運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機艙含油艙底水。船舶機艙艙底水主要來自機艙內冷卻系統的冷卻水泄露,燃油系統中的燃油泄露,潤滑系統中的潤滑油泄漏,蒸汽供熱系統中的凝水泄漏,各種泵軸封口處的泄漏,以及有關機械的泄放水和洗滌水等。這些油和水最終將會流到艙底,匯集于艙底的污水井內,形成一種油水混合物。艙底水的積累對船舶的航行是很不利的,例如其對船體和機械設備有一定腐蝕作用等,而且當艙底水積累過多時還會影響船舶行駛穩定性而直接影響船舶的行駛安全。所以,船底水應定期及時排出艙外。在以往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將艙底水通過水泵直接泵出弦外,這樣大量含油艙底水排入海洋對海洋產生了巨大的油污染危害。據經驗數據估計,一條船每年平均產生的艙底水約為該船總噸位的10%。航行中平均每天約為310噸,停泊期間每天為0.5 3噸。據國際海事組織的一份出版物估計,全世界每年隨機艙艙底水排入海洋的油類多達數萬噸之多。隨著人們對自然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人類發現水資源的重要性越來越重要,對水資源環境的關注度也日益增加,各國政府以及海事組織對船舶艙底含油水向弦外排放做出了各種相應的規定。2003年7月,國際海事組織下的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通過了 107 (49)號決議,即IMO MEPC.107(49)決議。該決議對船用艙底油水處理設備提出了更新跟嚴格的要求,其明確指出,15 ppm艙底水分離器須能處理來自機器處所艙底的一切油性混物,并要其對船上可能攜載的各種油都有效,令人滿意地處理相對密度極高的油或以乳狀液形式出現的混合物。清潔工作所用的清潔劑、乳化劑、溶劑或表面活性劑可能會使艙底水乳化。應采取適當措施盡量減少這些物質在船舶艙底水中的存在。由于乳化艙底水始終有可能存在,15ppm艙底水分離器須能分離乳狀液中的油,使其流出物的含油量不超過15 ppm。為了適應新法定的要求,油污水處理技術也在不斷的改進,目前,應用在船舶上的油水分離裝置基本上是機械式分離裝置,分離后的船舶船底水一般都可滿足油份濃度低于15ppm的要求。然而,隨著大量清洗劑等化學試劑的使用,船舶船底含油污水乳化程度大大增加,傳統的機械式分離裝置對乳化油的分離卻沒有相應的效果。已有的油水分離技術中,如以下技術仍存在不少問題。 1、專利文獻公開號:CN2039663公開了一種“船用油水分離器”,該分離器主要由手搖泵、污水桶、油水分離器、油滿自動報警裝置構成。經該油水分離器分離過的機動船舶污水含油量小于15ppm以下,符合排水標準,不過其只能用于300馬力(200KW)以下的內河小型機動船舶,而不適用于海航上的大型或較大型船舶。2、專利文獻公開號:101597094A公開了一種“艇船用油水分離器及其分離方法”,該油水分離器將分離箱體分成四個分離腔,逐級分離過濾,第一分離腔通過平流式布朗斜板初分,第二分離腔內通過蒸汽加熱破乳裝置和固體配乳劑破乳,第三分離腔通過中級過濾心過濾,第四分離腔通過超濾芯超濾。經過初分、破乳、過濾、超濾四步處理后船舶艙底水含油量可符合頂O MEPC.107(49)決議的排放標準,但該裝置結構較復雜,第二分離腔采用蒸汽加熱破乳更是增加了結構的復雜性,成本較高。3、專利文獻公開號:CN202186905U公開了 “一種船用船底廢油水分離裝置”,該分離裝置包括蒸汽排氣管、蒸汽排氣扇、控制面板、放殘口、水箱等,采用通過加熱蒸發的方式,將艙底水中的水分蒸發,將剩下的少量油污進行回收處理。該分離裝置由于采用電加熱的方法將水分加熱蒸發,同時蒸發后的水分還需要蒸汽排氣扇予以排出,其耗能大,處理油水能力有限。4、專利文獻公開號:201240878Y公開了 “一種船用油水分離裝置”,該分離裝置通過將一級重力分離室和二級重力分離室串聯并在兩重力分離室之間設有聚結器以達到油水分離的目的。但是,該分離室前后兩級皆采用重力分離腔,當所要處理的油污水含油量較大時其處理能力不一定能符合頂O MEPC.107(49)決議的排放標準,且該裝置對乳化油的處理效果欠佳。5、專利文獻公開號:CN201085998Y則公開了一種“船舶用油水分離器超濾膜分離裝置”,該裝置是在傳統的機械分離裝置后面增加一套由兩只超濾膜組件構成的全自動超濾膜分離裝置,其對船舶艙底含乳化油污水的分離效果顯著。但是,該超濾膜分離裝置額外的增加了油水處理設備的體積和復雜度,不便于維護和使用,同時也需要更高的制造和運行成本。綜上所述,傳統的船用油水分離技術主要存在耗能大,對某些油性混合物處理效果欠佳,結構復雜,制造和運行成本過高等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設計一種與現有油水分離裝置相比技術上更先進,結構上更合理簡單,能夠實現全自動運行和手動控制并能進行實時監測的船用艙底油水分離設備,以解決現有油水分離技術上對某些油性混合物處理效果欠佳以及耗能大,結構復雜,制造和運行成本過高的缺陷。本專利技術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船用艙底油水分離設備,包括一級分離室、二級濾室、三級精濾器、驅動結構、水泵、電控單元、濃度報警器、報警監測記錄儀、控制電磁閥、濃度檢驗裝置、集油室等。所述水泵為柱塞泵,其入口直接與油水管道連接,出口則與控制控制閥相連,柱塞泵經控制電磁閥后與一級分離室上端口相連,一級分離室下端口與二級濾室上端口相連,二級濾室下端口與三級精濾器上端口相連,三級精濾器下端口與濃度檢驗裝置相連,濃度檢驗裝置內設有油份濃度計;所述一級分離室、二級濾室、三級精濾器的排油端口經控制電磁閥后分別與集油室相連;所述水泵由驅動機構驅動,驅動機構的啟閉情況由電控單元自動控制。所述一級分離室采用斜板重力和聚集分離室,所述二級濾室采用纖維濾室,三級精濾器為超濾膜滲透分離室。所述一級分離室由第一除油板總成和第二除油板總成構成,第一除油板總成為斜板重力分離室,第二除油板總成為聚集分離室,且位于第一除油板總成的上部。所述驅動機構由電動機和減速箱組成,電動機輸出的動力經減速箱減速后驅動水泵運轉。所述電控單元采用PLC (Programmable Logical Controller,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控制器為控制核心,電控單元與報警監測記錄儀相連,并設有打印輸出端口。本專利技術的 顯著效果在于:本專利技術通過一級分離室、二級濾室、三級精濾器的分離方式對艙底油污水進行分離,采用柱塞泵式水泵,以電動機為動力源驅動水泵,通過電控單元實現設備的自動運行,使其適應于各類型航船,可對船舶上卸載的各種燃料油、密度極高的殘余渣油以及由氧化鐵、表面活性劑等配置的乳化液混合物進行有效處理。處理后的艙底水含油量小于15ppm,符合IMO MEPC.107(49)決議要求。與現有船用艙底油水處理裝置相t匕,本專利技術具有油水分離效果顯著,分離后油水清潔度較高以及結構相對簡單,運行穩定,使用壽命長等特點,且能夠進行實時監測記錄和打印輸出。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裝置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的工作流程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一級分離室的結構示意圖。其中:1—一級分離室;2—二級濾室;3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船用艙底油水分離設備,包括一級分離室(1)、二級濾室(2)、三級精濾器(3)、驅動機構(8)、水泵(7)、電控單元(9)、濃度報警器(19)、報警監測記錄儀(20)、控制電磁閥、濃度檢驗裝置(18)、集油室等,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7)為柱塞泵,其入口直接與油水管道連接,出口則與控制電磁閥相連,柱塞泵經控制電磁閥后與一級分離室(1)上端口相連,一級分離室(1)下端口與二級濾室(2)上端口相連,二級濾室(2)下端口與三級精濾器(3)上端口相連,三級精濾器(3)下端口與濃度檢驗裝置(18)相連,濃度檢驗裝置(18)內設有油份濃度計;所述一級分離室(1)、二級濾室(2)、三級精濾器(3)的排油端口經控制電磁閥后分別與集油室相連;所述水泵(7)由驅動機構(8)驅動,驅動機構(8)的啟閉情況由電控單元(9)自動控制。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船用艙底油水分離設備,包括一級分離室(I)、二級濾室(2)、三級精濾器(3)、驅動機構(8)、水泵(7)、電控單元(9)、濃度報警器(19)、報警監測記錄儀(20)、控制電磁閥、濃度檢驗裝置(18)、集油室等,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7)為柱塞泵,其入口直接與油水管道連接,出口則與控制電磁閥相連,柱塞泵經控制電磁閥后與一級分離室(I)上端口相連,一級分離室(I)下端口與二級濾室(2)上端口相連,二級濾室(2)下端口與三級精濾器(3)上端口相連,三級精濾器(3)下端口與濃度檢驗裝置(18)相連,濃度檢驗裝置(18)內設有油份濃度計;所述一級分離室(I)、二級濾室(2)、三級精濾器(3)的排油端口經控制電磁閥后分別與集油室相連;所述水泵(7)由驅動機構(8)驅動,驅動機構(8)的啟閉情況由電控單元(9)自動控制。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林棟,顧永紅,李茂,韋蘭,李儼財,
申請(專利權)人:廣西金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