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流體過濾器。即使流出孔和流入孔以對置的方式配置,該流體過濾器也能夠通過抑制過濾材料的褶皺密合來而防止壓力損失的增加,并且能夠通過確保所需的過濾面積來提高過濾效率的流體過濾器。流體過濾器(自動變速器用油過濾器)包括設有流出孔的上側殼體、設有流入孔的下側殼體、以及夾持在該上側殼體和該下側殼體之間的過濾器元件,流出孔和流入孔以對置的方式配置,其中,過濾器元件包括配置在連結流出孔和流入孔的連接部中的折疊后的第1過濾材料、以及配置為與連接部分離的折疊后的第2過濾材料,第1過濾材料的褶皺的棱線方向上的保持間隔比第2過濾材料的褶皺的棱線方向上的保持間隔小。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流體過濾器,更加詳細地說,涉及如下過濾器:即使以對置的方式配置流出孔和流入孔,也能夠通過抑制過濾材料的褶皺密合來防止壓力損失的增加,并且能夠通過確保所需的過濾面積來提高過濾效率。
技術介紹
作為現有的自動變速器用油過濾器,通常公知具有如下構件的自動變速器用油過濾器:設有流出孔的上側殼體、設有流入孔的下側殼體、以及被夾持在上述上側殼體和下側殼體之間的過濾器元件(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在該專利文獻I中,公開了使流出孔和流入孔沿上下方向對置配置的情況。雖然采用該流出孔和流入孔的配置,存在過濾面上的油的流通產生偏壓而導致過濾效率降低的問題,但是存在根據搭載要求等而必須采用該配置的情況。因此,在上述專利文獻I的油過濾器中,考慮通過應用具有褶皺折疊后的過濾材料的過濾器元件來在有限的空間內確保較大的過濾面積,從而提高過濾效率的方法。但是,在該褶皺折疊狀的過濾材料111中,如圖14的(a)、圖14的(b)所示,有可能因相鄰的褶皺Illa彼此密合而導致壓力損失增加。特別是在上述專利文獻I的油過濾器中,由于沿上下方向對置配置流出孔102和流入孔104,因此,較為高壓的流體在連結過濾室S的流出孔102和流入孔104的連接部109中流動,容易產生該連接部109處的過濾材料111的褶皺密八口 ο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3 - 42272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是鑒于上述現狀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流體過濾器,即使以對置的方式配置流出孔和流入孔,該流體過濾器也能夠通過抑制過濾材料的褶皺密合來防止壓力損失的增加,并且能夠通過確保所需的過濾面積來提高過濾效率。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點,技術方案I所記載的專利技術的主旨在于,流體過濾器包括設有流出孔的上側殼體、設有流入孔的下側殼體、夾持在該上側殼體和該下側殼體之間的過濾器元件,該流出孔和該流入孔以對置的方式配置,其中,上述過濾器元件包括配置在連結上述流出孔和上述流入孔的連接部中的褶皺折疊后的第I過濾材料、以及配置為與該連接部分離的褶皺折疊后的第2過濾材料,上述第I過濾材料的褶皺的棱線方向上的保持間隔LI比上述第2過濾材料的褶皺的棱線方向上的保持間隔L2小。在技術方案I的基礎上,技術方案2所記載的專利技術的主旨在于,上述第I過濾材料的褶皺高度Hl比上述第2過濾材料的褶皺高度H2小。在技術方案I或2的基礎上,技術方案3所記載的專利技術的主旨在于,在上述第2過濾材料的下游側表面設有加強構件,該加強構件具有插入到該第2過濾材料的相鄰的褶皺之間的插入部。在技術方案I 3中任一項的基礎上,技術方案4所記載的專利技術的主旨在于,與上述第I過濾材料相比,上述第2過濾材料的壓力損失較小。在技術方案I 4中任一項的基礎上,技術方案5所述的專利技術的主旨在于,上述流體過濾器是自動變速器用油過濾器。根據本專利技術的流體過濾器,由于過濾器元件包括配置在連結流出孔和流入孔的連接部中的折疊后的第I過濾材料、以及配置為與連接部分離的折疊后的第2過濾材料,且第I過濾材料的褶皺的棱線方向上的保持間隔LI比第2過濾材料的褶皺的棱線方向上的保持間隔L2小,因此,與主要用于對在與過濾室內的連接部分離的部位流動的流體進行過濾的第2過濾材料相比,主要用于對在過濾室內的連接部流動的流體進行過濾的第I過濾材料以較高的保持力被保持。由此,能夠通過抑制高保持側的第I過濾材料上的褶皺密合來防止壓力損失的增加,從而能夠提聞過濾材料的壽命,即能夠提聞粉塵保持量。另外,在聞保持側的第I過濾材料的基礎上,也能夠在低保持側的第2過濾材料中容易地確保所需的過濾面積,從而提聞過濾效率。另外,在上述第I過濾材料的褶皺高度Hl比上述第2過濾材料的褶皺高度H2小的情況下,能夠更加有效地抑制高保持側的第I過濾材料上的褶皺密合,并且能夠更加有效地在低保持側的第2過濾材料中確保所需的過濾面積。另外,在加強構件設于上述第2過濾材料的下游側表面的情況下,由于加強構件的插入部插入到第2過濾材料的相鄰的褶皺之間,因此抑制了低保持側的第2過濾材料的褶皺密合。另外,在上述第2過濾材料的壓力損失比上述第I過濾材料的壓力損失小的情況下,能夠防止過濾器內的過濾流體的流通的偏壓,能夠提高過濾器整體的過濾效率。而且,在上述流體過濾器是自動變速器用油過濾器的情況下,能夠實現適當地對油進行過濾的自動變速器。附圖說明關于本專利技術,列舉了基于本專利技術的典型的實施方式的非限定的例子,并參照所提及的多個附圖進一步說明以下詳細內容,相同的附圖標記在附圖的多個圖中表示相同的零件。圖1是實施例的自動變速器用油過濾器的俯視圖。圖2是圖1的II — II剖視圖。圖3是圖2的III — III截面放大圖。圖4是示出上述自動變速器用油過濾器的分解狀態的縱剖視圖。圖5是實施例的過濾器元件的俯視圖。圖6是上述過濾器元件的主要部分立體圖。圖7是圖2的主要部分放大圖。圖8是用于說明實施例的加強構件的變形例的說明圖。圖9是圖3的主要部分放大圖。圖10是用于說明實施例的凸狀壁部的作用的說明圖。圖11是用于說明其他形式的凸狀壁部的說明圖。圖12是用于說明對上述凸狀壁部進行作用的說明圖。圖13是對使用壓力損失較小的第2過濾材料的情況下的流量進行說明的說明圖。圖14是用于說明現有的過濾器元件的說明圖,圖14的(a)示出縱剖視圖,圖14的(b)示出圖14的(a)的b — b剖視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在此所示的事項僅是示例,并且用于示例性地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所述的內容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夠最有效、并且最容易理解本專利技術的原理和概念性特征的說明。基于這點,本說明書并不意圖為了從根本上理解本專利技術而過度示出本專利技術的構造上的詳細內容,而是利用與附圖相結合的說明來使本領域技術人員明確在實際中如何具體實現本專利技術的幾種技術方案。1.流體過濾器本實施方式I的流體過濾器I包括設有流出孔2的上側殼體3、設有流入孔4的下側殼體5、以及被夾持在上側殼體和下側殼體之間的過濾器元件6,且流出孔和流入孔以對置的方式配置,上述流體過濾器的特征在于,過濾器元件包括:第I過濾材料11,其以被褶皺折疊的形式配置于連結流出孔和流入孔的連接部9 ;以及第2過濾材料12,其以被褶皺折疊的形式配置為與連接部分離,第I過濾材料的褶皺的棱線方向P上的保持間隔LI比第2過濾材料的褶皺的棱線方向上的保持間隔L2小(例如,參照圖2和圖5等)。另外,上述“保持間隔”指的是過濾材料的褶皺在棱線方向上被一對保持部(例如,保持框、肋部等)夾持的間隔。在上述技術方案的情況下,例如,能夠使上述第I過濾材料11的保持間隔LI與第2過濾材料12的保持間隔L2之比(L2 / LI)為1.5 2.5 (優選為1.7 2.3)(例如,參照圖5等)。由此,能夠更加有效地抑制第I過濾材料上的褶皺密合,并且能夠在第I過濾材料和第2過濾材料中更加有效地確保所需的過濾面積。作為本實施方式I的流體過濾器,例如,能夠列舉出上述第I過濾材料11的褶皺高度Hl比第2過濾材料12的褶皺高度H2小的技術方案(例如,參照圖4等)。在該情況下,例如,能夠使上述第I過濾材料的褶皺高度Hl與第2過濾材料的褶皺高度H2之比(H2 /Hl)為1.1 1.5 (尤其優選為1.1 1.3)。由此,能夠更加有效地抑制第I過濾材料上的褶皺密合,并且能夠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流體過濾器,包括設有流出孔的上側殼體、設有流入孔的下側殼體、以及夾持在該上側殼體和該下側殼體之間的過濾器元件,該流出孔和該流入孔以對置的方式配置,上述流體過濾器的特征在于,上述過濾器元件包括配置在連結上述流出孔和上述流入孔的連接部中的褶皺折疊后的第1過濾材料、以及配置為與該連接部分離的褶皺折疊后的第2過濾材料,上述第1過濾材料的褶皺的棱線方向上的保持間隔(L1)比上述第2過濾材料的褶皺的棱線方向上的保持間隔(L2)小。
【技術特征摘要】
2011.12.07 JP 2011-2683791.一種流體過濾器,包括設有流出孔的上側殼體、設有流入孔的下側殼體、以及夾持在該上側殼體和該下側殼體之間的過濾器元件,該流出孔和該流入孔以對置的方式配置,上述流體過濾器的特征在于, 上述過濾器元件包括配置在連結上述流出孔和上述流入孔的連接部中的褶皺折疊后的第I過濾材料、以及配置為與該連接部分離的褶皺折疊后的第2過濾材料, 上述第I過濾材料的褶皺的棱線方向上的保持間隔(LI)比上述第2過濾材料的褶...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齊藤泰啟,坂田晴昭,森敏明,
申請(專利權)人:豐田紡織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