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能在惡劣使用環境下有效防止水滴和草屑等雜物進入發電機內部的發電機尾蓋。包括第一蓋底和蓋周緣部,還包括第二蓋底,第二蓋底與第一蓋底間隔地設置。(*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發電機尾蓋
本技術涉及一種發電機尾蓋,尤其涉及其通風窗。
技術介紹
為便于發電機通風散熱,其尾蓋的蓋底上一般設置有通風窗,為防止使用過程中雨水、雜物等進入發電機內部影響發電機工作,通風窗又多設為百葉窗式。在安裝時,將其通風口朝下,如遇水滴濺落在通風窗,水滴將沿百葉窗向下滴落而避免進入發電機內部。但是,這樣的發電機尾蓋的通風窗,如果在條件更為惡劣的情況下,比如當發電機被用于剪草機上,那么在進行剪草作業時或者作業完成用小水龍頭沖洗時,等等情況下,飛濺的水滴或草屑等雜物將可能沿通風窗上的通風口進入發電機內部,從而可能引起短路等而影響發電機的正常工作。這樣,發電機的安全性、可靠性將得不到有效保障。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能有效防止水滴和草屑等雜物進入發電機內部的發電機尾蓋。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發電機尾蓋,包括第一蓋底和蓋周緣部,在所述第一蓋底上設有第一通風窗,所述第一通風窗包括多個第一通風口,該發電機尾蓋還包括第二蓋底,所述第二蓋底上設有第二通風窗,所述第二通風窗包括多個第二通風口,所述第二蓋底與所述第一蓋底間隔地設置。由于第一、二蓋底間隔地設置,使第一、二通風窗之間形成一個緩沖區。而當水滴或草屑等雜物突破其中任一通風窗時,必將首先進入緩沖區并在緩沖區中因重力作用而下落,從而避免再次突破另一個通風窗而進入發電機內部從而影響發電機的正常工作。作為前一方案的改進,在前一方案的基礎上,將第一通風口與第二通風口設置為不在同一軸線上。這樣的設置,可以使第一、二通風口錯開,從而使通過緩沖區的風變得曲折,增加風在緩沖區中通過的時間,更利于水滴或草屑等雜物在緩沖區中因重力作用而下落,因而更能有效避免水滴或草屑等雜物通過第二個通風窗進入發電機內部。在第一、二任一技 術方案的基礎上,將第一通風窗和第二通風窗均設置為百葉窗式通風窗。因為百葉窗式通風窗的擋水效果較佳,將第一、二通風窗都設置為百葉窗式通風窗,可以使本技術的發電機尾蓋防水滴或草屑等雜物的功能發揮到較高的水平。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發電機尾蓋的主視圖。圖2為圖1中A-A剖視圖。圖中,I為發電機尾蓋,2為第一蓋底,21為第一通風窗,22為第一通風口,3為第二蓋底,31為第二通風窗,32為第二通風口,33為第二蓋底支耳,4為蓋周緣部,5為安裝孔,I為緩沖區。具體實施方式下面按給出的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實施例中發電機尾蓋的材料采用鐵材,但也可采用其他材料成型。如圖1、圖2所示,本技術的發電機尾蓋1,包括第一蓋底2和與之連為一體的蓋周緣部4,在該第一蓋底2上開設有百葉窗式的第一通風窗21,第一通風窗21包括多個第一通風口 22。該發電機尾蓋I還包括第二蓋底3,在第二蓋底3上同樣設有百葉窗式的通風窗即第二通風窗31,第二通風窗31包括多個第二通風口 32。在本實施例中,通過第二蓋底3周緣上設置的多個第二蓋底支耳33,第二蓋底3被固定在發電機尾蓋I內并與第一蓋底2保持一定間隔,從而在兩者間形成一個緩沖區I。同時,第一通風口 22與第二通風口32設置為不在同一軸線上,也就是說第一、二通風口 22,32錯開設置。安裝時,通過安裝孔5及蓋周緣部4上的安裝孔(圖中未示出)將發電機尾蓋I固定在發電機(圖中未示出)上。這樣,在發電機工作并由發電機尾蓋I吸入冷卻風時,冷卻風將首先通過第一蓋底2上的第一通風口 22,再曲折通過緩沖區I (因第一、二通風口 22,32錯開設置),之后通過第二蓋底3上的第二通風口 32進入發電機內部的冷卻通路。由于緩沖區I的設置及冷卻風曲折通過,能有效地將水滴或草屑等雜物阻卻在緩沖區I內,即使在發電機停止工作、對發電機進行沖洗時,本技術的發電機尾蓋也可有效地防止沖洗的水滴進入發電機內部,從而使發電機在惡劣的使用環境下也能達到本技術的目的。以上所述,僅是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技術的結構作任何限制。本技術還可有其他實施方案,比如將第二蓋底設置在發電機尾蓋的第一蓋底外側,等等,只要是依據本技術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本技術的技術方案的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發電機尾蓋,包括第一蓋底⑵和蓋周緣部(4),在所述第一蓋底⑵上設有第一通風窗(21),所述第一通風窗(21)包括多個第一通風口(22),其特征在于:該發電機尾蓋還包括第二蓋底(3),所述第二蓋底(3)上設有第二通風窗(31),所述第二通風窗(31)包括多個第二通風口(32),所述第二蓋底(3)與所述第一蓋底(2)間隔地設置并在兩者間形成緩沖區I。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電機尾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風口(22)與所述第二通風口(32)設置為不在同一軸線上。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發電機尾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風窗(21)和所述第二通風窗(31)均為百葉窗式通風窗。專利摘要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能在惡劣使用環境下有效防止水滴和草屑等雜物進入發電機內部的發電機尾蓋。包括第一蓋底和蓋周緣部,還包括第二蓋底,第二蓋底與第一蓋底間隔地設置。文檔編號H02K5/20GK202978511SQ20122060805公開日2013年6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18日專利技術者何青松, 楊兵, 楊佺 申請人:重慶潤通動力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發電機尾蓋,包括第一蓋底(2)和蓋周緣部(4),在所述第一蓋底(2)上設有第一通風窗(21),所述第一通風窗(21)包括多個第一通風口(22),其特征在于:該發電機尾蓋還包括第二蓋底(3),所述第二蓋底(3)上設有第二通風窗(31),所述第二通風窗(31)包括多個第二通風口(32),所述第二蓋底(3)與所述第一蓋底(2)間隔地設置并在兩者間形成緩沖區Ⅰ。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何青松,楊兵,楊佺,
申請(專利權)人:重慶潤通動力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