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的輸送裝置,包括:搬運路徑,具有下降梯度,使圓柱狀或圓筒狀的被輸送物滾動來進行輸送;以及間歇性運送機構,將被輸送物運送至最下游位置。間歇性運送機構具備:連接體;支撐部件;使連接體運動的驅動部件;以及限位部件。連接體相互能夠繞樞軸轉動地被串聯連接。支撐部件通過樞軸支撐多個連接體之中奇數順序的連接體的中間部分。限位部件設置于第1連接體的前端和奇數順序的連接體的后端。(*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輸送裝置。
技術介紹
以往有利用重力將圓筒狀或圓柱狀的被輸送物,從傾斜的搬運路徑的上游側向下游側輸送的輸送裝置。上述輸送裝置,在搬運路徑的中途,設置有用于使被輸送物停止的限位機構。限位機構由多個出沒于搬運路徑上的限位器所構成。如此,通過設置限位機構,能夠防止被輸送物沖撞前方的被輸送物。作為上述以往技術的相關文獻,例如有日本專利特開2009-227410號公報。然而,上述文獻中所揭示的輸送裝置的限位機構中,對多個限位器的每一個限位器,設置用于使限位器在搬運路徑上出沒的氣缸等驅動裝置。因此,隨著驅動裝置的設置數量的增加,將導致成本上升。另外,如要向搬運路徑的最下游側的輸送目的地,以規定的間隔逐個輸送被輸送物,則必須對每個驅動裝置控制驅動定時等,這將導致控制系統復雜化,而控制越復雜,控制系統的成本就越高。本技術鑒于上述問題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通過低成本且簡單的控制,將被輸送物以期望的定時進行輸送的輸送裝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涉及的一種輸送裝置,包括:搬運路徑,具有下降梯度,使圓柱狀或圓筒狀的被輸送物從上游側向下游側滾動來進行輸送;以及間歇性運送機構,設置于所述搬運路徑的下游側,將所述被輸送物間歇性地逐個運送至該搬運路徑的最下游位置。所述間歇性運送機構具備:多個連接體,相互能夠繞樞軸轉動地被串聯連接;支撐部件,通過樞軸支撐所述多個連接體之中奇數順序的連接體的各中間部分;驅動部件,使所述連接體運動;以及限位部件。而且,所述限位部件設置于第I連接體的前端、以及奇數順序的連接體的后端與偶數順序的連接體的前端的連接部分。根據本技術的一種形態,能夠通過低成本且簡單的控制,將被輸送物以期望的定時進行輸送。附圖說明以下,對照附圖閱讀下述本技術的詳細說明,能夠容易地對本技術進行更為完整的認識,并理解與其相關的優點。圖1是實施方式涉及的輸送裝置的說明圖。圖2是表示從該輸送裝置移動被輸送物時所使用的把持裝置的說明圖。圖3是間歇性運送機構的說明圖。圖4是表示該間歇性運送機構的第I狀態的說明圖。圖5是表示該間歇性運送機構的第2狀態的說明圖。圖6 圖9是表示由該間歇性運送機構輸送的被輸送物的輸送狀態的說明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技術所揭示的輸送裝置的實施方式。另外,本技術并不限定于以下所示的實施方式。首先,用圖1、圖2及圖3對本實施方式涉及的輸送裝置I進行說明。圖1是實施方式涉及的輸送裝置I的說明圖,圖2是表示從該輸送裝置I移動被輸送物2時所使用的把持裝置5的說明圖,圖3是間歇性運送機構4的說明圖。例如,輸送裝置I配設于汽車等工業產品的制造工廠中的生產線上,用于將部件輸送至規定的工序。如圖1及圖2所示,輸送裝置I包括搬運路徑10,具有下降梯度,使呈圓柱狀或圓筒狀部件的被輸送物2從上游側向下游側滾動來進行輸送。另外,用本實施方式中的輸送裝置I進行輸送的被輸送物2 (工件),雖為圓周面形成有長孔20的管材,但只要是圓筒狀或圓柱狀,且靠自重能在搬運路徑10上滾動即可,并無特別限制。在搬運路徑10的下游側具備間歇性運送機構4,用于將被輸送物2間歇性地逐個運送至設置于該搬運路徑10的最下游位置的等待位置3。關于間歇性運送機構4將在之后詳細描述。被運送至設置于搬運路徑10的最下游位置的等待位置3的被輸送物2,如圖2所示,通過把持裝置5被移動至例如下道工序的加工間(未圖示)。不過,在等待位置3,為使被輸送物2于長度方向上不散亂,并能夠以統一的姿勢等待,而配設有在長度方向上按壓被輸送物2的第I調節器(actuator) 91和第2調節器92。第I調節器91用于規定被輸送物2在長度方向上的基準位置,以第I力在長度方向上按壓被輸送物2。第2調節器92為使被輸送物2對齊由第I調節器91所規定的基準位置,而用小于第I力的第2力于長度方向上按壓被輸送物2。通過上述結構,被輸送物2將在等待位置3上,于長度方向上不散亂,并以統一的姿勢等待。另外,等待位置3上,配設有聯接于聯接桿80的左右滾筒8、8,并且設置有由光傳感器構成的工件檢測裝置9。即,轉動左右滾筒8、8使被輸送物2在原地滾動直到通過工件檢測裝置9檢測到形成于被輸送物2上的長孔20為止,由此將圓筒狀的被輸送物2在其圓周方向上的姿勢調整為統一。因此,把持裝置5能夠將維持在統一姿勢的被輸送物2可靠地把持。例如,把持裝置5為多關節機器人的末端執行器(end effector),在聯接于機器人手臂50前端的基部51,具備把持圓筒狀被輸送物2的夾持部件。夾持部件由左右各配置I組的、從徑向夾持被輸送物2的前后I對的爪體52、52所組成。即,前后I對的爪體52、52相距規定間隔位于被輸送物2的長度方向上,以穩定的狀態夾持圓筒狀的被輸送物2,能夠不傾斜地將被輸送物2運送至期望的地點。另外,例如還可以采用如下結構,即:在把持裝置5的下部具備一對突起(未圖示),能夠插入被輸送物2的長孔20內,且沿該長孔20移動并縮放。若采用上述結構,則不僅通過爪體52、52,還能夠通過在長孔20內擴張突起來把持被輸送物2,所以能夠以更為穩定的姿勢運送被輸送物2。如圖3所示,間歇性運送機構4具備相互能夠繞樞軸轉動地被串聯連接的第I連接體41 第5連接體45,該第I連接體41 第5連接體45分別配設于搬運路徑10的左右側。即,相互通過樞軸46 49支撐連接的第I連接體41 第5連接體45,沿搬運路徑10分別配設在左右兩側。而且,第I連接體41、41之間由聯接桿40連接。另外,間歇性運送機構4具備第I支撐部件81 第3支撐部件83,其通過樞軸支撐第I連接體41 第5連接體45中奇數順序的第I連接體41、第3連接體43及第5連接體45的各中間部分。進而,間歇性運送機構4具備氣缸6,其作為使第I連接體41 第5連接體45運動的驅動部件。本實施方式涉及的氣缸6安裝于裝配框架11的前側且能夠自由地擺頭,該裝配框架構成搬運路徑10的一部分,直線往復移動的活塞桿61的前端聯接于第I連接體41的前端附近(參照圖4及圖5)。在此,氣缸6分別聯動地與左右的第I連接體41、41聯接,而活塞桿61也受到驅動控制與其同步地進行往復運動。另外,間歇性運送機構4具備接住向下游側滾動的被輸送物2并使其停止滾動的限位部件。本實施方式涉及的限位部件由第I限位體71 第4限位體74構成,第I限位體71與彎曲為谷狀的第I連接體41的下游側的前端部分一體形成。另外,第2限位體72 第4限位體74形成為滾筒狀,并設置于第I連接體41的后端、第3連接體43的后端、以及第5連接體45的后端。圖4是表示間歇性運送機構4的第I狀態的說明圖,圖5是表示間歇性運送機構4的第2狀態的說明圖。此處,第I狀態是奇數順序的限位部件、即第I限位體71及第3限位體73位于上方,偶數順序的限位體、即第2限位體72及第4限位體74位于下方的狀態。另一方面,第2狀態是偶數順序的限位部件、即第2限位體72及第4限位體74位于上方,奇數順序的限位部件、即第I限位體71及第3限位體73位于下方的狀態。間歇性運送機構4與氣缸6的驅動聯動,奇數順序和偶數順序的限位部件交替地上下運動,交替地重復上述第I狀態及第2狀態。而且,一邊由移動至上方的限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搬運路徑,具有下降梯度,使圓柱狀或圓筒狀的被輸送物從上游側向下游側滾動來進行輸送;以及間歇性運送機構,設置于所述搬運路徑的下游側,將所述被輸送物間歇性地逐個運送至該搬運路徑的最下游位置,其中所述間歇性運送機構具備:多個連接體,相互能夠繞樞軸轉動地被串聯連接;支撐部件,通過樞軸支撐所述多個連接體之中奇數順序的連接體的各中間部分;驅動部件,使所述連接體運動;以及限位部件,設置于第1連接體下游側的前端和包含該第1連接體的奇數順序的連接體的后端,所述第1連接體位于最下游側。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搬運路徑,具有下降梯度,使圓柱狀或圓筒狀的被輸送物從上游側向下游側滾動來進行輸送;以及 間歇性運送機構,設置于所述搬運路徑的下游側,將所述被輸送物間歇性地逐個運送至該搬運路徑的最下游位置,其中 所述間歇性運送機構具備: 多個連接體,相互能夠繞樞軸轉動地被串聯連接; 支撐部件,通過樞軸支撐所述多個連接體之中奇數順序的連接體的各中間部分; 驅動部件,使所述連接體運動;以及 限位部件,設置于第I連接體下游側的前端和包含該第I連接體的奇數順序的連接體的后端,所述第I連接體位于最下游側。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撐部件的至少一個部件的大致中央向下游側彎曲,而在連接于裝配框架的基端部和樞軸支撐所述連接體的樞軸支撐部件之間,形成有避免與所述連接體干擾的干擾避免部件。3...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谷寶峰,蔣忠軍,李永剛,
申請(專利權)人:安川首鋼機器人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