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氣門正時控制器。第一外殼(44)具有與葉片轉子(74)相對的第一凹部(56),并且所述第一凹部的內徑大于所述第一外殼的第一通孔(52)的內徑。所述葉片轉子的輪轂部分(76)具有突出到所述第一凹部中的第一凸部(110)?;善y(178)設置在所述第一凸部的端面(112)與所述第一凹部的底表面(34)之間,并且所述簧片閥的外徑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內徑。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技術保護點】
一種氣門正時控制器,所述氣門正時控制器通過控制驅動軸(16)與從動軸(28)之間的旋轉相位來控制內燃機(10)中的進氣門(12)或排氣門(14)的開啟和關閉定時,所述氣門正時控制器包括:第一外殼(44),所述第一外殼與所述驅動軸一體地旋轉,并具有所述從動軸的端部從中穿過的第一通孔(52);第二外殼(58,70),所述第二外殼與所述驅動軸和所述第一外殼一體地旋轉,并具有筒部(58)和底部(70),所述第一外殼封閉所述筒部的第一端,所述底部封閉所述筒部的第二端;葉片轉子(74),所述葉片轉子與所述從動軸一體地旋轉,并具有輪轂部分(76)和葉片部分(78,80,82,84),所述輪轂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外殼內,所述葉片部分將所述第二外殼的內部劃分為提前室(90,92,94,96)和滯后室(98,100,102,104),基于所述提前室和所述滯后室中的工作油的壓力,所述葉片轉子在相對于所述第二外殼的提前側上或滯后側上旋轉;第一供給通路(30),所述第一供給通路限定在所述從動軸中,并且在所述從動軸的與所述葉片轉子相鄰的端面(34)中形成開口;第二供給通路(106),所述第二供給通路限定在所述葉片轉子中,并且在所述葉片轉子的與所述第一外殼相鄰的端面(112)中形成開口,所述第二供給通路與所述第一供給通路連通;圓筒狀的套筒(134),所述套筒在徑向方向上設置在所述輪轂部分的內側,所述套筒具有與所述第二供給通路連通的供給端口(140)、與所述提前室連通的提前端口(144)和與所述滯后室連通的滯后端口(148);閥芯(156),所述閥芯在提前位置、滯后位置和阻斷位置之間在軸向方向上在所述套筒中可滑動地移動,其中在所述提前位置處所述供給端口連接至所述提前端口,在所述滯后位置處所述供給端口連接至所述滯后端口,并且在所述阻斷位置處所述供給端口與所述提前端口和所述滯后端口阻斷;以及簧片閥(178),所述簧片閥插置在所述葉片轉子與所述從動軸之間, 所述簧片閥具有固定部分(182)和可移動閥部分(184),所述固定部分具有使所述第一供給通路和所述第二供給通路彼此連接的第二通孔(180),所述可移動閥部分形成為從所述第二通孔的邊緣延伸以覆蓋所述第二通孔,以便開啟或封閉所述第一供給通路的開口端,所述簧片閥允許所述工作油從所述第一供給通路流動至所述第二供給通路,并且阻止所述工作油從所述第二供給通路流動至所述第一供給通路,其中:所述第一外殼具有與所述葉片轉子相對的第一凹部(56),并且所述第一凹部的內徑(D2)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內徑(D1),所述輪轂部分具有突出到所述第一凹部中的第一凸部(110),并且所述第一凸部具有對應于所述葉片轉子的所述端面的端面,并且所述簧片閥設置在所述第一凸部的所述端面與所述第一凹部的底表面之間,并且所述簧片閥的外徑(D3)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內徑。...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井熊友信,
申請(專利權)人:株式會社電裝,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