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治療癲癇病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該藥物由以生南星、生半夏、水蛭、羚羊角、虻蟲、桃仁、土元、地龍、白僵蠶、青礞石、全蝎、蜈蚣、膽南星、丹參、郁金、田七等25味藥材與蜂蜜配伍而成,藥材經過水煎提取稠膏或粉碎成細粉后,與蜂蜜配伍制成膠囊劑、顆粒劑或丸劑。本發明專利技術的藥物具有安神定志,息風止痙,泄熱解淤,涼血活血,健補脾胃,化痰開竅之功效,可用于治療各類型癲癇病,狂躁,失眠,抑郁癥,市場應用前景廣闊。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中藥
,具體涉及ー種治療癲癇病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介紹
癲癇病是ー種臨床的常見病,多發于兒童和中年人群,癲癇病在臨床中絕大多數為后天形成,有中醫學者認為,由于肝、腎、心、腦部等臟腑組織因虛實相兼、痰火攻心、痰蒙心竅,而出現突然跌倒、失去知覺、ロ吐白沫和血瘀后自己醒來的癥狀,其病因有以下因素:先天性母體內腦外傷、后天性腦外傷、病變性腦損傷、藥物化學性腦損傷、風寒濕邪侵入機體和情志所傷所致。現有治療癲癇病的中藥較多,在治療上也各有特色,但還未見有本申請所述配比的藥物組合的公開報道。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見效快,治療效果好的治療癲癇病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技術方案是ー種治療癲癇病的藥物,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生南星30 60份、生半夏30 60份、水蛭60 90份、羚羊角30 60份、虻蟲30 60份、桃仁60 90份、土元60 90份、地龍60 90份、白僵蠶60 90份、青礞石60 90份、全蝎60 90份、蜈蚣90 180份、膽南星60 90份、丹參60 90份、郁金60 90份、田七30 60份、干姜60 90份、遠志30 60份、節菖蒲60 90份、巴戟30 60份、大z 30 60份、淫羊霍30 60份、澤灣30 60份、黃蓮10 30份、硼砂10 20份、蜂蜜500 1000份。 各原料的優選重量份為:生南星40份、生半夏40份、水蛭75份、羚羊角45份、虻蟲45份、桃仁75份、土元75份、地龍75份、白僵蠶80份、青礞石80份、全蝎75份、蜈蚣135份、膽南星80份、丹參80份、郁金80份、田七50份、干姜70份、遠志45份、節菖蒲75份、巴戟50份、大云50份、淫羊霍50份、澤瀉45份、黃蓮20份、硼砂15份、蜂蜜750份。上述藥物的劑型可以是醫學上可接受的任何劑型,具體為丸劑、顆粒劑或膠囊劑。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了上述治療癲癇病的藥物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I)將配方量的生南星、生半夏、水蛭、羚羊角、虻蟲、蜈蚣、全蝎和硼砂洗浄、烘干,研磨成細粉,備用;2)將配方量的桃仁、土元、地龍、白僵蠶、青礞石、膽南星、丹參、郁金、田七、干姜、遠志、節菖蒲、巴戟、大云、淫羊霍、澤灣和黃蓮置于容器中,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煮液,濾去藥渣,取濾液于60 80°C濃縮成相對密度在60°C測定為1.20 1.38的稠膏;3)將步驟I)的藥粉和步驟2)的稠膏和蜂蜜混勻,按照需要制成不同的制劑。上述方法的步驟I)中,原料研磨至100 300目。上述方法的步驟2)中,在加水煎煮過程中,第一次水的用量為投料重量的8 12倍,煎煮I 3小時,第二次水的用量為投料重量的6 10倍,煎煮I 3小吋。上述方法的步驟3)中,所述制劑的劑型可以是醫學上可接受的任何劑型,具體為丸劑、顆粒劑或膠囊劑。本專利技術藥物中各原料藥材的機理如下:生南星,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消腫;生半夏,味辛,性溫,入肺、脾、胃三經,消腫止痛;水蛭(Whitmania pigra Whitman),主逐惡血、瘀血、破血消積聚;蜈蟻(Scolopendra subspinipes),性溫、味辛,息風鎮疫、攻毒散結、通絡止痛;羚羊角,味咸、性寒,歸肝經、心經,平肝息風、清肝明目、涼血解毒;虻蟲(Tabanus)又名牛虻,味辛、苦、咸,性寒,入肝經,破血通經、逐瘀消癥;桃仁,味苦、甘,性平,歸心、肝、大腸經,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止咳平喘;土元,又稱為地鳘(ground beetle),味咸、性寒,歸肝經,下瘀血、消癥瘕;地龍(Geosaurus),是艇蝴的干制品,性寒,味咸,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白僵蠶,味咸,平,入肝、肺 、胃經,祛風解痙、化痰散結;青礞石,味甘、咸,性平,墜痰下氣、平肝鎮驚;全蝎(Scorpio),味辛、性平,歸肝經,熄風鎮痙、消炎攻毒、通絡止痛;膽南星,味苦寒、微辛,性涼,歸肺、肝、脾經,清熱化痰、息風定驚;丹參,味苦,平,性微溫,入心、肝經,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涼血消癰、清心除煩、養血安神;郁金,味辛、苦,性寒,歸肝、心、肺經,活血止痛,行氣解郁,清心涼血,利膽退黃;田七,性溫、味甘、微苦,歸肝、胃經,止血、散血、定痛;干姜,味辛、性熱,歸脾、胃、心、肺經,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肺化飲;遠志,性溫,味苦、辛,安神益智、祛痰、消腫;節菖蒲,味辛、性溫,開竅化痰、醒腦安神;巴戟,味甘、辛,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大云,又名肉灰蓉(Desertliving Cistanche),味甘咸、微辛酸,性微溫,入腎、大腸、脾、肝、膀胱經,補腎助陽、潤腸通便、軟堅散結;淫羊霍,味辛、甘,性溫,歸肝、腎經,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澤瀉,味甘、淡,性寒,歸腎、膀胱經,利水滲濕、泄熱通淋;黃蓮,味苦、性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通經活絡;硼砂,味甘、咸,性涼,歸肺、胃經,外用清熱解毒、消腫、防腐,內服清肺化痰;蜂蜜,主心腹邪氣,諸驚癇、安五臟諸不足、益氣補中、止痛解毒、和百藥。本專利技術所述藥物的服用方法為:每天服用相當于原料藥6 18g重量的藥物,分3次服用,在飯前或飯后半小時服用效果較佳,30天為ー個療程,大部分患者服用3個療程即可治愈。本專利技術的藥物按照中醫治療癲癇癥理論,采用通經活血、祛痰熄風、化痰開竅、寧心安神原則制成,具有對整個機體和中樞神經系統多方面的調理作用,可用于治療各類型療癇病,狂躁,失眠,抑郁癥,市場應用如景廣_。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以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ー步說明,但并不局限于這些實施例。實施例1I)按以下表I中實施例1的配比稱取各原料,備用;2)將生南星、生半夏、水蛭、羚羊角、虻蟲、蜈蚣、全蝎、硼砂洗浄、烘干,研磨成100目細粉,備用;3)將桃仁、土元、地龍、白僵蠶、青礞石、膽南星、丹參、郁金、田七、干姜、遠志、節菖蒲、巴戟、大云、淫羊霍、澤瀉和黃蓮置于容器中,加水煎煮2次,在加水煎煮過程中,第一次水的用量為投料重量的8倍,煎煮I小時,第二次水的用量為投料重量的6倍,煎煮I小吋,合并煎煮液,濾去藥渣,取濾液于60°C濃縮成相對密度在60°C測定為1.20的稠膏;4)將步驟2)的藥粉和步驟3)的稠膏和蜂蜜混勻,按常規方法制成丸劑,檢驗合格后分裝。實施例2I)按以下表I中實施例2的配比稱取各原料,備用;2)將生南星、生半夏、水蛭、羚羊角、虻蟲、蜈蚣、全蝎、硼砂洗浄、烘干,研磨成300目細粉,備用;3)將桃仁、土元、地龍、白僵蠶、青礞石、膽南星、丹參、郁金、田七、干姜、遠志、節菖蒲、巴戟、大云、淫羊霍、澤瀉和黃蓮洗凈置于容器中,加水煎煮2次,在加水煎煮過程中,第一次水的用量為投料重量的12倍,煎煮3小吋,第二次水的用量為投料重量的10倍,煎煮3小時,合并煎煮液,濾去藥渣,取`濾液于80°C濃縮成相對密度在60°C測定為1.38的稠膏;4)將步驟2)的藥粉和步驟3)的稠膏和蜂蜜混勻,按常規方法制成膠囊劑,檢驗合格后分裝。實施例3I)按以下表I中實施例3的配比稱取各原料,備用;2)將生南星、生半夏、水蛭、羚羊角、虻蟲、蜈蚣、全蝎、硼砂洗浄、烘干,研磨成200目細粉,備用;3)將桃仁、土元、地龍、白僵蠶、青礞石、膽南星、丹參、郁金、田七、干姜、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治療癲癇病的藥物,其特征在于:它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生南星30~60份、生半夏30~60份、水蛭60~90份、羚羊角30~60份、虻蟲30~60份、桃仁60~90份、土元60~90份、地龍60~90份、白僵蠶60~90份、青礞石60~90份、全蝎60~90份、蜈蚣90~180份、膽南星60~90份、丹參60~90份、郁金60~90份、田七30~60份、干姜60~90份、遠志30~60份、節菖蒲60~90份、巴戟30~60份、大云30~60份、淫羊霍30~60份、澤瀉30~60份、黃蓮10~30份、硼砂10~20份、蜂蜜500~1000份。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閆位國,
申請(專利權)人:廣西東興市創新特色醫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