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防拔缸控制裝置及礦用自卸車,屬于自卸車技術領域。該裝置的A1油口連通所述舉升缸的無桿腔,B1油口連通所述舉升缸的有桿腔,所述A0油口和所述A1油口之間連通,所述B0油口和所述B1油口之間連通,所述平衡閥位于所述B0油口和所述B1油口之間的油路上,所述平衡閥的控制油口連接所述電磁閥一,所述單向閥和所述節流閥一組成一并聯油路,所述并聯油路的一端連通所述A0油口和所述A1油口之間的油路,另外一端連通所述電磁閥一。本發明專利技術通過在有桿腔連接的油路上設置平衡閥,在有桿腔油路和無桿腔油路間設置并聯的節流閥、單向閥,使得平衡閥具有較快的響應速度,抑制拔缸效果明顯。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自卸車
,特別涉及一種防拔缸控制裝置及礦用自卸車。
技術介紹
礦用自卸車是一種用來礦山開采的礦用運輸車輛,主要用于在露天礦山為完成巖石土方剝離與礦石運輸任務而使用的一種非公路用重型自卸車,適用于各類礦山、水利工程,具有運程短、轉彎半徑小、載荷重、幾何尺寸大等特點。礦用自卸車的卸料是通過舉升機構三個轉動副(圖中的OpO2W3)的轉動及舉升缸的伸長運動來實現的,如圖1所示。為防止卸下物料離車體較近,掩埋車輪,車箱3與車架I鉸點(圖中O1)至車箱3末端設計了較長距離(稱之為后蹺板),物料需滑過后蹺板才能被卸下。車箱3及物料將在O1點形成杠桿原理。當車箱舉升角度較小時,O1點前方物料堆積較多,這時O1點前方物料的重力矩大于后方物料的重力矩,舉升缸2需提供一定的推力矩方可實現車箱的勻速轉動及卸料;當車箱3舉升角度逐漸增加時,O1點前方物料逐漸在后蹺板上堆積,可能導致O1點前方物料的重力矩小于后方物料的重力矩,這時舉升缸2需提供一定的拉力矩才能實現車廂的力矩平衡。但是礦用自卸車在卸料的過程中,物料在后蹺板上的堆積往往是瞬間完成的,致使車箱迅速后翻至極限位置,使整車產生較大振動,產生拔缸現象。理論上講,存在后蹺板的車廂均無法根除拔缸現象。但堆積比、傾卸角設計合理的車箱產生拔缸的機率較小,物料來不及在后蹺板上堆積便被卸下。只有當車輛裝載粘度較大的物料或物料裝載的位置過于靠后時,產生拔缸的機率才會增加。自卸車產生拔缸現象嚴重影響車輛的舒適度,其產生的壓力峰值也將對整車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有必要在系統上進行優化,以降低拔缸機率,增強車輛對不同物料的適應能力。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目前自卸車產生拔缸現象會影響車輛的舒適度,并對整車產生不良影響的問題,現提供了一種防拔缸控制裝置。具體技術方案如下:—種防拔缸控制裝置,連接在舉升缸和舉升閥之間,所述舉升缸位于車架和車廂之間,且分為無桿腔和有桿腔,其中,包括有節流閥一、單向閥一、電磁閥和平衡閥,所述舉升閥的A油口連通所述裝置的AO油口,所述舉升閥的B油口連通所述裝置的BO油口,所述裝置的Al油口連通所述舉升缸的無桿腔,所述裝置的BI油口連通所述舉升缸的有桿腔,所述AO油口和所述AI油口之間連通,所述BO油口和所述BI油口之間連通,所述平衡閥位于所述BO油口和所述BI油口之間的油路上,所述單向閥和所述節流閥一組成一并聯油路,所述并聯油路的一端連通所述AO油口和所述Al油口之間的油路,另外一端連通所述電磁閥一平衡閥的控制油口,所述單向閥一流向為從所述平衡閥到所述AO-Al油路。優選的,所述舉升缸有兩個,另外一個舉升缸無桿腔連通所述裝置的A2油口,有桿腔連通所述裝置的B2油口,所述A2油口連通AO-Al油路,所述B2油口連通所述BO-Bl油路。優選的,還包括回油口 T、電磁閥一和節流閥二,所述電磁閥位于所述并聯油路和所述平衡閥之間,所述電磁閥一連接所述油口 T,所述節流閥二位于所述電磁閥和所述油口T間的油路上。優選的,所述油口 A0、油口 B0、油口 Al和油口 BI處均設置有測壓點。優選的,所述油口 T和所述油口 BI之間的油路上設有溢流閥一。優選的,所述油口 T和所述AO-Al油路之間連接有電磁閥二,所述油口 T和所述BO-Bl油路之間連接有電磁閥三,在所述BO-Bl油路上與所述平衡閥分別并聯有單向閥二和節流閥三,所述單向閥二流向為沿著B1-BO油路的方向。優選的,所述油口 BI和所述油口 T之間的油路上設有溢流閥二。優選的,上述所述的閥塊均為插裝閥,并集成于一統一的閥塊。一種礦用自卸車,所述礦用自卸車具有上述所述的防拔缸控制裝置。與現有技術相比,上述技術方案提供的防拔缸控制裝置及礦用自卸車具有以下優點:通過在無桿腔連接的油路上設置平衡閥,在有桿腔連接的油路和無桿腔油路間設置并聯的節流閥、單向閥,使得平衡閥具有較快的響應速度,抑制拔缸效果明顯,同時,平衡閥也可由被動響應轉變為主動干預,降低了產生拔缸的幾率,提高了舉升過程中的平穩性和舒適性。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是現有技術中提供的舉升缸工作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提供的防拔缸控制裝置工作示意圖。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組件列表如下:I車架,2舉升缸,3車箱,4舉升閥,5單向閥一,6節流閥一,7平衡閥,8電磁閥一,9節流閥二,10溢流閥二,11電磁閥二,12電磁閥三,13溢流閥一,14單向閥二,15節流閥_- O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使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如圖2所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了 一種防拔缸控制裝置,連接在舉升缸2和舉升閥4之間,舉升缸2位于車架I和車廂3之間,且分為無桿腔和有桿腔,其中該裝置包括有節流閥一 6、單向閥一 5、電磁閥一 8和平衡閥7,舉升閥4的A油口連通裝置的AO油口,舉升閥4的B油口連通裝置的BO油口,裝置的Al油口連通舉升缸2的無桿腔,裝置的BI油口連通舉升缸2的有桿腔,AO油口和Al油口之間連通,BO油口和BI油口之間連通,平衡閥7位于BO油口和BI油口之間的油路上,平衡閥7的控制油口連接電磁閥一 8,單向閥一 5和節流閥一 6組成一并聯油路,并聯油路的一端連通AO油口和Al油口之間的油路,另外一端連通電磁閥一 8,其中單向閥一 5流向為從平衡閥到AO-Al油路。舉升缸2有兩個,另外一個舉升缸無桿腔連通裝置的A2油口,有桿腔連通裝置的B2油口,A2油口連通AO-Al油路,B2油口連通BO-Bl油路。裝置還包括回油口 T和節流閥二 9,電磁閥一 8連接油口 T,節流閥二 9位于電磁閥一 8和油口 T間的油路上。油口 A0、油口 B0、油口 Al和油口 BI處均設置有測壓點。油口 T和油口 BI之間的油路上設有溢流閥一 13,溢流閥一 13為安全閥,當有桿腔內壓力達到該閥設定值時開啟,保護系統元件的安全。油口 T和AO-Al油路之間連接有電磁閥二 11,油口 T和BO-Bl油路之間連接有電磁閥三12,在BO-Bl油路上與平衡閥7分別并聯有單向閥二 14和節流閥三15。其中,單向閥二流向為沿著Bl-BO油路的方向。油口 BI和油口 T之間的油路上設有溢流閥二 10。上述的閥塊均為插裝閥,并集成于一統一的閥塊。下面簡單描述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工作原理。車箱舉升時,舉升閥的A 口提供的油液進入裝置的AO 口,并由裝置的A1、A2 口進入舉升缸2的無桿腔,從而使舉升缸2伸長產生推力,車廂3傾翻卸料;同時,油路AO-Al(A2)的油液經節流閥一 6、電磁閥一 8 (電磁鐵未得電)進入平衡閥7的控制腔,使平衡閥7開啟,舉升缸2有桿腔的油液可經裝置的BI 口、B2 口、BO 口流回舉升閥4,由舉升閥4內部通道流回油箱,實現車輛的舉升動作。其中平衡閥7為抑制拔缸的主閥,當舉升缸內油壓因拔缸降低到設定值時,該閥迅速關閉有桿腔與油箱的通路,使有桿腔處于封閉狀態,達到抑制拔缸的作用。節流閥一 6用于浮動下降時控制車廂的速度;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防拔缸控制裝置,連接在舉升缸和舉升閥之間,所述舉升缸位于車架和車廂之間,且分為無桿腔和有桿腔,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節流閥一、單向閥一和平衡閥,所述舉升閥的A油口連通所述裝置的A0油口,所述舉升閥的B油口連通所述裝置的B0油口,所述裝置的A1油口連通所述舉升缸的無桿腔,所述裝置的B1油口連通所述舉升缸的有桿腔,所述A0油口和所述A1油口之間連通,所述B0油口和所述B1油口之間連通,所述平衡閥位于所述B0油口和所述B1油口之間的油路上,所述單向閥一和所述節流閥一組成一并聯油路,所述并聯油路的一端連通所述A0油口和所述A1油口之間的油路,另外一端連通所述平衡閥的控制油口,所述單向閥一流向為從所述平衡閥到所述A0?A1油路。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防拔缸控制裝置,連接在舉升缸和舉升閥之間,所述舉升缸位于車架和車廂之間,且分為無桿腔和有桿腔,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節流閥一、單向閥一和平衡閥,所述舉升閥的A油口連通所述裝置的AO油口,所述舉升閥的B油口連通所述裝置的BO油口,所述裝置的Al油口連通所述舉升缸的無桿腔,所述裝置的BI油口連通所述舉升缸的有桿腔,所述AO油口和所述Al油口之間連通,所述BO油口和所述BI油口之間連通,所述平衡閥位于所述BO油口和所述BI油口之間的油路上,所述單向閥一和所述節流閥一組成一并聯油路,所述并聯油路的一端連通所述AO油口和所述Al油口之間的油路,另外一端連通所述平衡閥的控制油口,所述單向閥一流向為從所述平衡閥到所述AO-Al油路。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拔缸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舉升缸有兩個,另外一個舉升缸無桿腔連通所述裝置的A2油口,有桿腔連通所述裝置的B2油口,所述A2油口連通AO-Al油路,所述B2油口連通所述BO-Bl油路。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拔缸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回油口T、電磁閥一和節流閥二...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紀珍從,鄧輝,黃志懷,滿軍城,張會,
申請(專利權)人:三一礦機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