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礦用自卸車液壓舉升系統,包括油箱、雙聯舉升泵、過濾器、液壓控制舉升系統及舉升缸,雙聯舉升泵將油箱內的液壓油經過濾器合流形成合流點輸送到液壓控制舉升系統,通過控制液壓控制舉升系統控制舉升缸工作;在過濾器和回油箱之間設有第一插裝閥,第一插裝閥上連接有第一控制閥;在過濾器和合流點之間設有第一單向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結構提高了礦用自卸車液壓舉升系統的安全性能,更好的保護了液壓舉升系統。(*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礦用自卸車,特別是礦用自卸車的液壓舉升系統。
技術介紹
礦用自卸車主要用于短距離的運輸及裝卸礦石,為了便于裝卸,自卸車的貨箱能夠翻轉,其翻轉的動作通常是由液壓系統來實現的。現有的礦用自卸車液壓舉升系統包括油箱、轉向泵、舉升泵、舉升閥、多路閥、兩個多級舉升油缸以及管路。如在專利號為201020507564.1申請日為2010年8月18授權公告日為2011年3月16日披露了一種重型礦用自卸車舉升控制系統,包括油箱、舉升泵、轉向泵,所述系統還包括多路閥、舉升閥塊,所述多路閥包括負荷傳感油路,系統還包括帶有負荷傳感油口的負荷傳感轉向泵;多路閥負荷傳感油路與負荷傳感轉向泵的負荷傳感油口連接。上述系統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不能根據負載的需要來提供流量,總有部分的油液通過溢流的方式回到油箱,這些油液都是在一定的負載下溢流的,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現溢流功率損失。但是,由于本系統的舉升是通過舉升泵和轉向泵通過完成,當需要轉向時,由于轉型泵的油壓提供給了轉向動作,則不可以實現舉升動作,同理,一旦轉向泵失效,則但靠舉升泵也無法實現舉升。再有,當舉升的負荷過大時,則此系統不具有安全保護措施,容易損壞本系統。
技術實現思路
為提高礦用自卸車液壓舉升系統的安全性能,更好的保護液壓舉升系統,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礦用自卸車液壓舉升系統。為達到上述目的,礦用自卸車液壓舉升系統,包括油箱、雙聯舉升泵、過濾器、液壓控制舉升系統及舉升缸,雙聯舉升泵將油箱內的液壓油經過濾器合流形成合流點輸送到液壓控制舉升系統,通過控制液壓控制舉升系統控制舉升缸工作;在過濾器和回油箱之間設有第一插裝閥,第一插裝閥上連接有第一控制閥;在過濾器和合流點之間設有第一單向閥。作為具體化,所述的液壓控制系統包括插裝閥a、插裝閥b、插裝閥C、插裝閥d、控制閥a、控制閥b、控制閥c及控制閥d ;插裝閥a的進油口與合流點連接,插裝閥a的出油口與舉升缸進油口連接,插裝閥a的出油口還與插裝閥b的進油口連接,控制閥a控制插裝閥a的工作;插裝閥b的出油口與回油箱連接,控制閥b控制插裝閥b工作;插裝閥c的進油口與插裝閥d的進油口連接,插裝閥的出油口與回油箱連接,控制閥c控制插裝閥c的工作;插裝閥d的進油口與舉升缸連接,插裝閥d的出油口與回油箱連接,控制閥d控制插裝閥d的工作。作為改進,在舉升缸的輸出端上設有平衡閥。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設置了第一控制閥和第一插裝閥,此第一插裝閥相當于溢流閥,當自卸車在實現舉升動作時,一旦負荷過大,則控制第一控制閥動作,使第一插裝閥打開,從而實現泄壓的目的,以提高安全使用性能,有效的保護了本技術的液壓舉升系統。由于舉升過程是通過雙聯舉升泵單獨實現,不需要轉向泵的參與,舉升動作和轉向動作可單獨同時進行,因此,舉升和轉向互不受干擾。所述的平衡閥能壓緩沖平衡其自重和負載并提高液壓缸或垂直運動工作部件的運動穩定性。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液壓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如圖1所示,礦用自卸車液壓舉升系統包括油箱1、雙聯舉升泵2、高壓過濾器3、單向閥4、第一插裝閥5、第一控制閥6、平衡閥7、液壓控制舉升系統及舉升缸8。在本技術中,雙聯舉升泵2為兩個出油口,形成雙聯泵,第一插裝閥5為兩個,第一控制閥6 —一對應控制一第一插裝閥5。所述的第一控制閥6由二位二通換向閥和溢流閥組成,在本技術中,第一插裝閥5為溢流閥。如圖1所示,雙聯舉升泵2將油箱I內的液壓油通過高壓過濾器3輸送到單向閥4中,經單向閥4后,兩路液壓油合流并形成合流點。第一插裝閥5的輸入口與高壓過濾器3輸出口連接,第一插裝閥5的輸出端與回油箱連接,在本技術中,回油箱即是油箱1,所述的第一插裝閥5通過第一控制閥6控制開閉。所述的液壓控制系統包括插裝閥a、插裝閥b、插裝閥C、插裝閥d、控制閥a、控制閥b、控制閥c及控制閥d ;插裝閥a的進油口與合流點連接,插裝閥a的出油口與舉升缸8進油口連接,插裝閥a的出油口還與插裝閥b的進油口連接,控制閥a控制插裝閥a的工作;插裝閥b的出油口與回油箱I連接,控制閥b控制插裝閥b工作;插裝閥c的進油口與插裝閥d的進油口連接,插裝閥的出油口與回油箱I連接,控制閥c控制插裝閥c的工作;插裝閥d的進油口與舉升缸8連接,插裝閥d的出油口與回油箱I連接,控制閥d控制插裝閥d的工作。所述的控制閥a和控制閥d均由二位二通換向閥組成。所述的控制閥b和控制閥d由換向閥組成。在舉升缸8的輸出端上設有平衡閥7。本技術的礦用自卸車液壓舉升系統能實現油缸舉升、油缸保持、油缸浮動和油缸下降動作。其過程分別是。在舉升時,控制閥a和第一控制閥6通電,控制閥d、控制閥b和控制閥c關閉,SP舉插裝閥a接通,插裝閥c接通,第一插裝閥5通電關閉。舉升油液的組成是:油箱I一雙聯舉升泵2—高壓過濾器3—單向閥4一插裝閥a—舉升缸無桿腔一舉升有桿腔一平衡閥7—插裝閥c一油箱I。當舉升缸8舉升到終點時,貨箱觸碰行程開關9,第一插裝閥5打開,實現溢流,停止對舉升的供油。液壓油從舉升缸有桿腔經過平衡閥7,通過插裝閥c返回油箱I。油缸保持狀態時,第一控制閥6、控制閥a、控制閥b、控制閥c和控制閥d均沒有通電;插裝閥a、b、c、d均未打開,第一控制閥6接通,液壓泵壓入的油通過第一插裝閥5返回油箱I。油缸浮動狀態時,控制閥b和c通電,插裝閥b和c接通,油缸靠重力下降。液壓油從插裝閥b返回油箱I。 動力下降時,控制閥d和其中一第一控制閥6通電,其他控制閥斷電,插裝閥a斷開,插裝閥d接通,液壓油由雙聯舉升泵2—高壓過濾器3—單向閥4一插裝閥d—平衡閥7—舉升缸有桿腔一插裝閥b流回油箱I。雙聯舉升泵2通過其中一第一插裝閥5接通,直接回油箱1,減少能量損失,即下降過程只是雙聯舉升泵2的其中一個供油,另一個直接回油箱I。在本技術中,由于設置了第一控制閥6和第一插裝閥5,此第一插裝閥5相當于溢流閥,當自卸車在實現舉升動作時,一旦負荷過大,則控制第一控制閥6動作,使第一插裝閥5打開,從而實現泄壓的目的,以提高安全使用性能,有效的保護了本技術的液壓舉升系統。如圖1所示,由于舉升過程是通過雙聯舉升泵2單獨實現,轉向泵10單獨實現轉向,不需要轉向泵10的參與,舉升動作和轉向動作可單獨同時進行,因此,舉升和轉向互不受干擾。所述的平衡閥7能壓緩沖平衡其自重和負載并提高液壓缸或垂直運動工作部件的運動穩定性。權利要求1.用自卸車液壓舉升系統,包括油箱、雙聯舉升泵、過濾器、液壓控制舉升系統及舉升缸,雙聯舉升泵將油箱內的液壓油經過濾器合流形成合流點輸送到液壓控制舉升系統,通過控制液壓控制舉升系統控制舉升缸工作;其特征在于:在過濾器和回油箱之間設有第一插裝閥,第一插裝閥上連接有第一控制閥;在過濾器和合流點之間設有第一單向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礦用自卸車液壓舉升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壓控制系統包括插裝閥a、插裝閥b、插裝閥C、插裝閥d、控制閥a、控制閥b、控制閥c及控制閥d ;插裝閥a的進油口與合流點連接,插裝閥a的出油口與舉升缸進油口連接,插裝閥a的出油口還與插裝閥b的進油口連接,控制閥a控制插裝閥a的工作;插裝閥b的出油口與回油箱連接,控制閥b控制插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礦用自卸車液壓舉升系統,包括油箱、雙聯舉升泵、過濾器、液壓控制舉升系統及舉升缸,雙聯舉升泵將油箱內的液壓油經過濾器合流形成合流點輸送到液壓控制舉升系統,通過控制液壓控制舉升系統控制舉升缸工作;其特征在于:在過濾器和回油箱之間設有第一插裝閥,第一插裝閥上連接有第一控制閥;在過濾器和合流點之間設有第一單向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濤,黃赫,
申請(專利權)人:廣州電力機車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