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熱交換器,特別涉及一種換熱板組及其板式換熱器。通過換熱板組簡化水道結構,降低水流阻力,提高換熱效率;一種換熱板組,由第一換熱板片和第二換熱板片疊合而成,第一換熱板片和第二換熱板片上對應地設有成排均布的凹凸體,第一換熱板片上凹凸體的下凹面與第二換熱板片上凹凸體的上凸面之間形成凹凸狀的水道,每排水道之間形成水流回路;同時還提供了一種由該換熱板組疊加構成的板式換熱器,降低水流經水道時的阻力,提高水與氣熱交換的穩(wěn)定性,從而提高換熱效率。本發(fā)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燃氣熱水器上使用的本發(fā)明專利技術結構簡單、體積小、成本低,釬焊后在板片之間直接形成凹凸狀的水道和氣道,流動阻力小,換熱效率高。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熱交換器,特別涉及一種換熱板組及其板式換熱器。
技術介紹
板式換熱器是一種傳熱效率高、結構緊湊、單位體積換熱面積大、使用安全可靠的換熱設備。目前燃氣熱水器所使用的板式換熱器,為了增大水與氣體的換熱面積,將兩塊對應設置有凹凸坑狀物的換熱板片貼合并釬焊形成密閉的凹凸坑狀流道(即水道)而構成換熱板組,再將若干換熱板組疊加構成板式換熱器,并且在相鄰的換熱板組之間形成凹凸坑狀流道(即氣道)。使用時,火排位于氣道的一側,通入火排的燃氣燃燒后產生的熱氣流從相鄰換熱板組之間的氣道流入,同時待加熱的水流在換熱板組內的水道流動,從而實現氣道與水道之間的熱交換過程。然而,該凹凸坑狀的水道結構復雜且水阻較大,降低了水與氣熱交換的穩(wěn)定性,從而影響了換熱效率。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燃氣熱水器上使用的換熱板組,簡化水道結構,降低水流阻力,提高換熱效率;同時還提供了一種由該換熱板組制成的板式換熱器,降低水流經水道時的阻力,提聞水與氣熱交換的穩(wěn)定性,從而提聞?chuàng)Q熱效率。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取以下的技術方案:—種換熱板組,由第一換熱板片和第二換熱板片疊合而成,第一換熱板片和第二換熱板片上對應地設有成排均布的凹凸體,第一換熱板片上凹凸體的下凹面與第二換熱板片上凹凸體的上凸面之間形成凹凸狀的水道,每排水道之間形成水流回路。第一換熱板片上凹凸體的下凹面與第二換熱板片上凹凸體的上凸面之間具有間隙,沒有通過釬焊進行貼合,第一換熱板片和第二換熱板片的的疊合處釬焊封閉,從而形成凹凸狀的水道,該水道按照成排均布的凹凸體一排排分布,每排水道之間連通形成水流回路。水流從第一換熱板片和第二換熱板片之間凹凸狀的水道流過,凹凸體不僅增大了換熱面積、還增加了第一換熱板片和第二換熱板片的強度,同時凹凸狀的水道還起到了導流作用,并且使得水道結構簡單,降低了水阻,提高了換熱效率。上述第一換熱板片和第二換熱板片上相鄰兩排凹凸體之間對應地設有肋條,第一換熱板片的肋條與第二換熱板片的肋條貼合,第一換熱板片和第二換熱板片的肋條貼合處與第一換熱板片和第二換熱板片的板片疊合處之間設有連通孔,每排水道之間通過連通孔形成水流回路。上述第一換熱板片和第二換熱板片最外側的兩排凹凸體的中心處分別對應地設有連通的水道進口和連通的水道出口,第一換熱板片和第二換熱板片上水道進口和水道出口分別與凹凸狀的水道相通。將水道進口和水道出口應用于板式換熱器,實現待加熱水流從水道進口流入,換熱完成后熱水從水道出口流出。由上述換熱板組疊加而成板式換熱器,換熱板組由第一換熱板片和第二換熱板片疊合而成,第一換熱板片和第二換熱板片上對應地設有成排均布的凹凸體,第一換熱板片上凹凸體的下凹面與第二換熱板片上凹凸體的上凸面之間形成凹凸狀的水道,每排水道之間形成水流回路;相鄰換熱板組的第一換熱板片上凹凸體的上凸面與第二換熱板片上凹凸體的下凹面間隔地貼合形成凹凸狀的氣道。為了使水流從上述板式換熱器流入,并通過熱交換過程加熱后流出,相鄰換熱板組的水道進口和水道出口分別對應連通,并且板式換熱器最外側的水道進口和水道出口交錯地封閉。經過換熱板組的疊加,水道進口和水道出口疊合成一個進水通道和出水通道,冷水從水道進口進入進水通道,并分別流入每個換熱板組的凹凸狀的水道與進入凹凸狀的氣道的熱氣流進行熱交換,再流入出水通道經水道出口將熱水輸出。上述板式換熱器使用時,火排位于氣道的一側,通入火排的燃氣燃燒后產生的熱氣流從氣道流入,由于相鄰換熱板組的第一換熱板片上凹凸體的上凸面與第二換熱板片上凹凸體的下凹面間隔地釬焊貼合,而不是全部釬焊貼合,增大了氣道的流動范圍,使得熱氣流氣阻減小、流速加快,提高了換熱效率,同時待加熱的水流在凹凸狀的水道流動,從而實現氣道與水道之間的熱交換過程。換熱板組的兩側分別通過側擋氣板連接,使得熱氣流流過氣道時能夠集中于換熱板組之間,有效地利用了熱源,同時無需以螺栓固定,加工和裝配非常簡單。本專利技術結構簡單、體積小、成本低,釬焊后在板片之間直接形成凹凸狀的水道和氣道,流動阻力小,換熱效率高。附圖說明圖1是換熱板組的立體圖;圖2是換熱板組的爆炸圖;圖3是板式換熱器的立體圖;圖4是板式換熱器的仰視圖;圖5是圖4的A處放大圖;圖6是圖4的A-A剖視圖;圖7是圖4的B-B剖視圖;圖8是圖7的B處放大圖。附圖標記說明:1-換熱板組;2_第一換熱板片;3_第二換熱板片;4-凹凸體;5-肋條;6-肋條貼合處;7-板片疊合處;8-連通孔;9-下凹面;10-上凸面;11-水道;12-水道進口 ;13_水道出口 ;14_側擋氣板;15_板式換熱器;16_氣道;17_水流方向;18-氣流方向。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
技術實現思路
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2、6、7、8所示,換熱板組I由第一換熱板片2和第二換熱板片3疊合而成,第一換熱板片2和第二換熱板片3上對應地設有成排均布的凹凸體4以及相鄰兩排凹凸體4之間對應地設有肋條5,第一換熱板片2的肋條5與第二換熱板片3的肋條5貼合,第一換熱板片2和第二換熱板片3的肋條貼合處6與第一換熱板片2和第二換熱板片3的板片疊合處7之間設有連通孔8,第一換熱板片2上凹凸體4的下凹面9與第二換熱板片3上凹凸體4的上凸面10之間具有間隙,沒有通過釬焊進行貼合,第一換熱板片2和第二換熱板片3的板片疊合處7釬焊封閉,從而形成凹凸狀的水道11,水道11按照成排均布的凹凸體4 一排排分布,每排水道11之間通過連通孔8形成水流回路;第一換熱板片2和第二換熱板片3最外側的兩排凹凸體4的中心處分別對應地設有連通的水道進口 12和連通的水道出口 13,水道進口 12和水道出口 13分別與凹凸狀的水道11相通。如圖3、4、5、6、7、8所示,將換熱板組I疊加并通過側擋氣板14連接至換熱板組I的兩側,從而構成了板式換熱器15,相鄰換熱板組I的第一換熱板片2上凹凸體4的上凸面10與第二換熱板片3上凹凸體4的下凹面9間隔地貼合形成凹凸狀的氣道16,相鄰換熱板組I的水道進口 12和水道出口 13分別對應連通,并且最外側的兩個換熱板組1,其中頂部換熱板組I上第一換熱板片2的水道進口 12封閉,底部換熱板組I上第二換熱板片3的水道出口 13封閉,由于換熱板組I的疊加,水道進口 12疊合形成了柱狀的進水通道,水道出口 13疊合形成了柱狀的出水通道。板式換熱器15使用時,火排位于氣道16的一側,通入火排的燃氣燃燒后產生的熱氣流從氣道16沿氣流方向18流入,由于相鄰換熱板組I的第一換熱板片2上凹凸體的上凸面10與第二換熱板片3上凹凸體4的下凹面9間隔地釬焊貼合,而不是全部釬焊貼合,增大了氣道16的流動范圍,使得熱氣流氣阻減小、流速加快,提高了換熱效率,同時冷水從底部換熱板組I上第二換熱板片3的水道進口 12流入,經柱狀的進水通道分別流入每層換熱板組I的水道11,并在水道11內沿水流方向17流過且與通入氣道16的熱氣流進行熱交換,加熱后的熱水流入經柱狀的出水通道,并從頂部換熱板組I上第一換熱板片2的水道出口 13流出。凹凸體4不僅增大了換熱面積、增加了第一換熱板片2和第二換熱板片3的強度,還起到了導流作用,并且使得水道結構簡單,降低了水阻,提聞了換熱效率。顯然,本專利技術的上述具體實施方式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所作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換熱板組,由第一換熱板片和第二換熱板片疊合而成,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換熱板片和第二換熱板片上對應地設有成排均布的凹凸體,第一換熱板片上凹凸體的下凹面與第二換熱板片上凹凸體的上凸面之間形成凹凸狀的水道,每排水道之間形成水流回路。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胡桂林,胡納江,
申請(專利權)人:胡桂林, 胡納江,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