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流體壓缸的活塞軸承構造,其具有收納在活塞的收納槽內而與缸體滑動接觸的一個密封圈以及收納在收納槽內而與缸體滑動接觸的、夾持密封圈的兩個支承耐磨環,支承耐磨環具有與收納槽相面對的、橫跨支承環部和耐磨環部延伸的泄壓槽,泄壓槽連通活塞與缸體之間的支承耐磨環的兩側。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將活塞支承在缸體上的流體壓缸的活塞軸承構造。
技術介紹
作為流體壓缸的活塞軸承構造,存在一種借助一個密封圈和夾持該密封圈的兩個耐磨環將活塞支承在缸體上的結構。作為這種密封圈,JP2010 - 14201A及JP2008 — 138805A公開了一種具有向其內外周突出的兩對突出部的X字狀的截面形狀的密封圈。一方面,這種耐磨環發揮以使密封圈突出部從收納槽不會擠出來的方式支承密封圈的支承功能和以使活塞能夠相對缸體滑動的方式支承活塞的軸承功能。并且,通過在耐磨環周圍劃分形成間隙,抑制在活塞與缸體之間的耐磨環的兩側產生壓力差,防止在流體壓缸進行伸縮動作時因壓力差造成耐磨環變形。
技術實現思路
作為耐磨環,存在使用具有發揮支承功能的支承環部和發揮軸承功能的耐磨環部的、截面形狀為L字狀的支承耐磨環的情況。在該情況下,可考慮如下方案:通過在耐磨環部設有開口間隙,進而斜切支承環部而形成開口間隙,抑制在流體壓缸進行伸縮動作時在活塞與缸體之間的支承耐磨環的兩側產生壓力差。但是,根據流體壓缸的工作狀態,活塞可能相對于缸體的中心軸線傾斜,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設置上述開口間隙,也存在支承環部的斜切開口間隙被閉塞的情況。若斜切開口間隙被閉塞,則有可能產生將工作流體封閉在支承環部與密封圈之間的所謂儲壓現象。若產生儲壓現象,則有可能使產生于支承耐磨環兩側的壓力差增大,使支承環部的一部分變形而從活塞的收納槽擠出,損害支承耐磨環的軸承功能。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即使在使用了具有L字狀的截面形狀的支承耐磨環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產生儲壓現象的流體壓缸的活塞軸承構造。根據本專利技術的某一方式,提供一種流體壓缸的活塞軸承構造,其將活塞支承在缸體上,其中,該流體壓缸的活塞軸承構造具有:一個密封圈,其收納在活塞的收納槽內而與缸體滑動接觸;以及兩個支承耐磨環,其收納在收納槽內而與缸體滑動接觸,并且夾持密封圈,收納槽具有用于收納密封圈的深槽以及連接于深槽的兩側部并延伸的兩條淺槽,支承耐磨環具有收納在淺槽內而承受活塞的負荷的耐磨環部以及收納在深槽內而與密封圈相面對的支承環部,該支承耐磨環的截面形狀為L字狀,耐磨環部具有形成開口間隙的一對開口端部,支承環部具有相互抵接的一對斜切開口端部,支承耐磨環具有與收納槽相面對的、橫跨支承環部和耐磨環部延伸的泄壓槽,泄壓槽連通活塞與缸體之間的支承耐磨環的兩側。以下參照附圖詳細地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本專利技術的優點。附圖說明圖1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流體壓缸的縱剖視圖。圖2是放大了圖1的一部分的流體壓缸的縱剖視圖。圖3是支承耐磨環的立體圖。圖4是支承耐磨環的側視圖。圖5是另一實施方式的支承耐磨環的側視圖。圖6是另一實施方式的支承耐磨環的側視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圖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圖1、圖2是表示流體壓缸(液壓缸)1的局部的縱剖視圖。流體壓缸I例如用作驅動作業機械、建筑機械、其他機械、設備等負荷的驅動器。流體壓缸I將油用作工作流體。也可以取代油而例如使用水溶性代替液等工作液(液體)。流體壓缸I包括:圓筒狀的缸體2、以能夠滑動的方式收納在缸體2的內側的活塞3、連接于活塞3的活塞桿7以及以使活塞桿7能夠相對于缸體2滑動的方式支承活塞桿7的缸蓋。缸體2、活塞桿7、活塞3、缸蓋配置在與中心軸線P相同的軸線上。流體壓缸I的缸體2的內側被活塞3分隔成活塞桿側的流體壓室5和活塞端側的流體壓室6。活塞桿側的流體壓室5和活塞端側的流體壓室6經由配管連通于流體壓單元。單動式的流體壓缸I通過將自流體壓單元供給的加壓工作流體導入到活塞端側的流體壓室6內來進行伸長動作,通過將加壓工作流體導入到活塞桿側的流體壓室5內來進行收縮動作。在活塞3的外周和缸體2的內周面2i之間,在圖1中從上方依次插入安裝有支承耐磨環(耐磨環)20、密封圈50、支承耐磨環(耐磨環)20。在活塞3的外周面3o上形成有呈環狀延伸的收納槽11,在該收納槽11中收納有各支承耐磨環20和密封圈50。收納槽11具有一道深槽13和連接于深槽13的兩側部并延伸的兩道淺槽12。在中央的深槽13中收納有密封圈50,橫跨深槽13和上下的淺槽12收納有各支承耐磨環20。淺槽12和深槽13具有將兩個矩形拼合在一起而成的L字狀的截面形狀。淺槽12的底面12a和深槽13的底面13a分別形成為以中心軸線P為中心的直圓筒面狀。淺槽12的側表面12b和深槽13的兩側表面13b分別形成與中心軸線P大致正交的平面狀。密封圈50具有X字狀的截面形狀,形成為環狀。密封圈50形成為具有向內外周突出的兩對突出部51、52的大致線對稱形狀。密封圈50例如由聚氨酯橡膠等樹脂材料形成。密封圈50利用其彈性恢復力和流體壓力使突出部51、52相互擴展,內周的各突出部51在整周范圍內抵接于深槽13的底面13a,外周的各突出部52在整周范圍內與缸體2的內周面2i滑動接觸。由此,密封圈50將活塞桿側的流體壓室5和活塞端側的流體壓室6之間密封起來。另外,作為密封圈50,也可以使用具有大致圓形的截面形狀的O形密封圈。支承耐磨環20具有L字狀的截面形狀,形成為環狀。支承耐磨環20具有收納于淺槽12內并承受活塞3的負荷的耐磨環部21以及收納于深槽13內而與密封圈50相面對的支承環部31。支承耐磨環20例如由尼龍等樹脂材料形成,具有高于密封圈50的剛性。圖3是支承耐磨環20的立體圖。耐磨環部21形成為具有由開口端部21m、21n劃分形成的開口間隙22的環狀。支承耐磨環20以擴大開口間隙22的狀態被嵌入到收納槽11內。耐磨環部21具有成為L字狀的一邊的矩形的截面形狀,具有內周面211、外周面21ο、側表面21j。內周面21i和外周面21ο分別形成為以中心軸線P為中心的直圓筒面狀。側表面21 j形成為與中心軸線P大致正交的平面狀。耐磨環部21的開口端部21m、21n形成為互相面對的平面狀。如圖1所示,支承耐磨環20在插入安裝到缸體2內的組裝狀態下,欲向徑向外側打開的彈性恢復力起作用,利用該彈性恢復力使開口端部21m、21n相互分離而劃分形成開口間隙22。耐磨環部21形成為其厚度(徑向的尺寸)大于淺槽12的深度(徑向的尺寸),因此,外周面21ο自收納槽11向活塞3的外徑方向突出,外周面21ο與缸體2的內周面2i滑動接觸。由此,耐磨環部21發揮以能夠相對缸體2滑動的方式支承活塞3的軸承功能。支承環部31具有成為L字狀的一邊的矩形的截面形狀,具有內周面311、外周面31ο、背面(側表面)31 j、支承面(側表面)31k。內周面31i和外周面31ο分別形成以中心軸線P為中心的直圓筒面狀。外周面31ο與耐磨環部21的外周面21ο以無高度差的方式連接。背面31 j及支承面31k形成為與中心軸線P大致正交的平面狀。支承耐磨環20發揮如下支承功能,即,以使被按壓到支承面31k上的密封圈50的突出部52向缸體2的內周面2i側不擠出的方式支承該突出部52,以使突出部51向深槽13的底面13a側不擠出的方式支承該突出部51。支承環部31具有相互抵接的一對斜切的開口端部31m、31n。由于斜切開口端部31m、31n的端面形成為與中心軸線P傾斜的錐狀,因此,即使支承耐磨環20向徑向外側打開,其端面之間依然保持相互抵接,兩者之間不會空出間隙。由此,支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2011.03.23 JP 2011-0637031.一種流體壓缸的活塞軸承構造,其將活塞支承在缸體上,其中, 該流體壓缸的活塞軸承構造具有: 一個密封圈,其收納在上述活塞的收納槽內而與上述缸體滑動接觸;以及 兩個支承耐磨環,其收納在上述收納槽內而與上述缸體滑動接觸,并且夾持上述密封圈, 上述收納槽具有用于收納上述密封圈的深槽以及連接于上述深槽的兩側部并延伸的兩條淺槽, 上述支承耐磨環具有收納在上述淺槽內而承受上述活塞的負荷的耐磨環部以及收納在上述深槽內而與上述密封圈相面對的支承環部,該支承耐磨環的截面形狀為L字狀, 上述耐磨環部具有形成開口間隙的一對開口端部,...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末吉大輔,榎本博幸,今堀智子,齋田周作,
申請(專利權)人:萱場工業株式會社,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