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支承臂。支承臂(10)具備:被支承于支柱(21)的支架(26);與支架(26)分離配置的支架(27);配置于支架(26)與支架(27)之間、且以轉動自如的方式與支架(26)以及支架(27)連結的平行連桿(30);以及產生抵消作用于平行連桿(30)的重力的力的自重補償裝置(50)。平行連桿(30)具有上側轉軸(31)以及下側轉軸(36),它們相互隔開間隔地平行設置,并且伴隨平行連桿(30)的轉動運動使該間隔變化。上側轉軸(31)以及下側轉軸(36)在平行連桿(30)的轉動的軸向上相互錯開配置。根據這樣的結構,提供能夠實現大的活動范圍的支承臂。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一般涉及支承臂,更特定地說,涉及用于支承與混合動力汽車、電動汽車等連接的充電用連接器的支承臂。
技術介紹
以往已知具備用于與作用于臂的重力之間實現平衡的自重補償功能的支承臂。關于這樣的裝置,例如,在日本特開2003 - 181789號公報中公開了著眼于通過簡單的構造相對于空間內的正交的三個軸實現與工作臂的重力平衡的機械式自重補償裝置(專利文獻I)。專利文獻I中,作為現有的機構示出由上下兩根臂構成平行連桿的裝置(圖6)。并且,在日本特開平9 一 296856號公報中公開了著眼于實現驅動源的輕型化以及高輸出化的機械手(專利文獻2)。專利文獻2所公開的機械手具有經由第一關節以能夠擺動的方式被安裝于框架的第一臂、經由第二關節以能夠擺動的方式被支承于第一臂的前端部的第二臂、以及裝配于第二臂的前端部的用于把持工件的夾持器。被配置在第一關節與第二關節之間的第一臂由構成平行四邊形連桿的一對連桿部件形成。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3 - 181789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平9 - 296856號公報如上述的專利文獻I以及2所公開的那樣,在支承臂中利用以平行配置的一對轉軸保持平行的狀態進行變形的平行連桿機構。然而,在專利文獻I以及2所公開的支承臂中,當支承臂折疊時,一對轉軸會彼此干涉,擔心支承臂的活動范圍受限。
技術實現思路
因此,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課題,提供實現大的活動范圍的支承臂。基于本專利技術的支承臂具備第一關節部,該第一關節部被支承于基臺;第二關節部,該第二關節部與第一關節部分離配置;第一平行連桿,該第一平行連桿被配置在第一關節部與第二關節部之間,且以轉動自如的方式與第一關節部以及第二關節部連結;以及自重補償裝置,該自重補償裝置產生抵消作用在第一平行連桿的重力的力。第一平行連桿具有第一轉軸以及第二轉軸,上述第一轉軸以及上述第二轉軸相互隔開間隔地平行配置,并且伴隨第一平行連桿的轉動運動而使該間隔變化。第一轉軸與第二轉軸在第一平行連桿轉動的軸向上相互錯開配置。根據以這種方式構成的支承臂,通過設置自重補償裝置,能夠以更小的力使第一平行連桿動作。此時,由于第一轉軸與第二轉軸在第一平行連桿轉動的軸向上相互錯開配置,因此,當使第一平行連桿相對于第一關節部以及第二關節部轉動時,第一轉軸與第二轉軸不會干涉。由此,能夠擴大第一平行連桿的轉動區域,能夠將支承臂的活動范圍設定得較大。并且,優選形成為,當第一平行連桿以從第一關節部朝上方立起的方式被定位時,形成支承臂的收納狀態。在該收納狀態,第一轉軸與第二轉軸以當從第一平行連桿轉動的軸向觀察時相互重疊的方式配置。根據以這種方式構成的支承臂,能夠使支承臂的收納狀態緊湊。并且,優選形成為,在支承臂的收納狀態,第一轉軸以及第二轉軸從第一關節部朝第二關節部沿鉛垂方向延伸。根據以這種方式構成的支承臂,能夠使支承臂的收納狀態更加緊湊。并且,優選形成為,第一平行連桿具有多個在第一平行連桿轉動的軸向上與第二轉軸錯開配置的第一轉軸。根據以這種方式構成的支承臂,通過使作用于第一平行連桿的力分散至多個第一轉軸,能夠提高支承臂的耐久性。并且,優選形成為,多個第一轉軸在第一平行連桿轉動的軸向上的第二轉軸的兩側對稱配置。根據以這種方式構成的支承臂,通過使作用于第一平行連桿的力均等地分散至多個第一轉軸,能夠進一步提高支承臂的耐久性。并且,優選形成為,當第一平行連桿以從第一關節部朝側方延伸的方式被定位時,第一轉軸配置在相比第二轉軸靠上方的位置。第二轉軸比第一轉軸粗。根據以這種方式構成的支承臂,由于在第二轉軸上除了作用有第二轉軸自身的重量外還作用有第一轉軸的重量,因此使第二轉軸的比第一轉軸粗。由此,能夠提高第二轉軸的剛性,進而提高支承臂的耐久性。并且,優選形成為,從第一關節部朝第二關節部延伸的配線被固定于第二轉軸。根據以這種方式構成的支承臂,能夠利用高剛性的第二轉軸來支承配線。并且,優選形成為,支承臂還具備第三關節部,該第三關節部與第二關節部分離配置;以及第二平行連桿,該第二平行連桿配置在第二關節部與第三關節部之間,且以轉動自如的方式與第二關節部以及第三關節部連結。第二平行連桿具有第三轉軸以及第四轉軸,第三轉軸以及第四轉軸相互隔開間隔地平行配置,并且伴隨第二平行連桿的轉動運動而使該間隔變化。第三轉軸與第四轉軸在第二平行連桿轉動的軸向上相互錯開配置。根據以這種方式構成的支承臂,由于在第二平行連桿轉動的軸向上第三轉軸與第四轉軸相互錯開配置,因此,當使第二平行連桿相對于第二關節部以及第三關節部轉動時,第三轉軸與第四轉軸不會干涉。由此,除了第一平行連桿的轉動區域之外,還擴展了第二平行連桿的轉動區域,因此能夠將支承臂的活動范圍設定得更大。并且,優選形成為,當第一平行連桿以從第一關節部朝上方立起的方式被定位、且第二平行連桿以第二關節部為支點相對于第一平行連桿被折疊時,形成支承臂的收納狀態。在該收納狀態,第一轉軸與第二轉軸以當從第一平行連桿轉動的軸向觀察時相互重疊的方式配置,第三轉軸與第四轉軸以當從第二平行連桿轉動的軸向觀察時相互重疊的方式配置。根據以這種方式構成的支承臂,能夠使支承臂的收納狀態緊湊。并且,優選形成為,該支承臂還具備充電用連接器,該充電用連接器以能夠與車輛連接的方式設置,并伴隨第一平行連桿的轉動運動而移動。根據以這種方式構成的支承臂,能夠將用于支承車輛的充電用連接器的支承臂的活動范圍設定得較大。如上所述,根據本專利技術,能夠提供實現較大的活動范圍的支承臂。附圖說明圖1是從一方的側面觀察混合動力汽車時的立體圖。圖2是另一方的側面觀察圖1的混合動力汽車時的立體圖。圖3是示出圖2中的充電用連接器的側視圖。圖4是示出圖2中的電力供給部的主視圖。圖5是示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支承臂的收納狀態的側視圖。圖6是示出圖5中的支承臂的使用狀態的側視圖。圖7是示出圖5中的支承臂的使用狀態的俯視圖。圖8是示出支承臂的收納狀態的立體圖。圖9是示出支承臂的收納狀態與使用狀態之間的中間狀態的立體圖。圖10是示出支承臂的使用狀態的立體圖。圖11是示出支承臂的收納時的上側臂以及下側臂的形態的側視圖。圖12是示出支承臂的收納時的上側臂以及下側臂的變形例的形態的側視圖。圖13是示出沿著圖10中的XII1- XIII線上的支承臂的使用狀態的剖視圖。圖14是示出沿著圖8中的XIV - XIV線上的支承臂的收納狀態的剖視圖。圖15是示出圖13中所示的支承臂的變形例的剖視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參照附圖對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其中,在以下參照的附圖中,對相同或者相應的部件標注相同的標號。圖1是從一方的側面觀察混合動力汽車時的立體圖。圖2是從另一方的側面觀察圖1的混合動力汽車時的立體圖。參照圖1以及圖2,混合動力汽車200是以被供給燃料的內燃機210、和從能夠充放電的蓄電裝置240供給電力的作為電動機的電動發電機MG UMG 2為動力源的車輛。混合動力汽車200具有形成車輛的外觀的車體200A、內燃機210、驅動橋220、燃料箱230、蓄電裝置240、燃料供給部250、以及電力供給部260。內燃機210被收納于發動機艙ER內。內燃機210代表性地為汽油機或柴油機,通過被供給汽油而產生驅動車輪的動力。驅動橋220與內燃機210 —起被收納在發動機艙ER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1.一種支承臂,其中, 該支承臂具備: 第一關節部(26),該第一關節部(26)被支承于基臺(21); 第二關節部(27),該第二關節部(27)與上述第一關節部(26)分離配置; 第一平行連桿(30),該第一平行連桿(30)被配置在上述第一關節部(26)與上述第二關節部(27)之間,且以轉動自如的方式與上述第一關節部(26)以及上述第二關節部(27)連結;以及 自重補償裝置(50),該自重補償裝置(50)產生抵消作用在上述第一平行連桿(30)的重力的力, 上述第一平行連桿(30)具有第一轉軸(31)以及第二轉軸(36),上述第一轉軸(31)以及上述第二轉軸(36 )相互隔開間隔地平行配置,并且伴隨上述第一平行連桿(30)的轉動運動而使該間隔變化, 上述第一轉軸(31)與上述第二轉軸(36)在上述第一平行連桿(30)轉動的軸向上相互錯開配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臂,其中, 當上述第一平行連桿(30)以從上述第一關節部(26)朝上方立起的方式被定位時,形成支承臂的收納狀態, 在該收納狀態,上述第一轉軸(31)與上述第二轉軸(36)以當從上述第一平行連桿(30)轉動的軸向觀察時相互重疊的方式配置。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支承臂,其中, 在支承臂的收納狀態,上述第一轉軸(31)以及上述第二轉軸(36)從上述第一關節部(26)朝上述第二關節部(27)沿鉛垂方向延伸。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臂,其中, 上述第一平行連桿(30)具有多個在上述第一平行連桿(30)轉動的軸向上與上述第二轉軸(36)錯開配置的上述第一轉軸(31)。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支承臂,其中, 多個上述第一轉軸(31)在上述第一平行連桿(30)轉動的軸向上的上述第二轉軸(36)的兩側對稱配置。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臂,其中, 當上述第一平行連桿(30)以...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石井大祐,市川真士,
申請(專利權)人: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