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揭露了一種電機,其包括定子及繞制在所述定子上的若干對繞組,所述定子具有軛部、自所述軛部向內延伸的若干齒部及位于所述齒部之間的嵌線槽,每對所述繞組包括勵磁繞組及電樞繞組,所述勵磁繞組與電樞繞組按內外圈排列方式繞制在所述齒部上,所述勵磁繞組兩端均不超過所述電樞繞組兩端所在的所述嵌線槽。本發明專利技術電機的有益效果在于:改變現有技術中電樞繞組與勵磁繞組方式,可以減少堆積在現有技術定子前后兩方向繞組的數量,減小了整個電機的體積,有效的降低了定子、電機的成本。而且,組裝方便,更有利于自動化。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種電機 方法
本專利技術有關一種電機,特別涉及一種具有勵磁繞組與電樞繞組的電機。
技術介紹
如圖1所示,現有技術中,一種電機包括位于中心的轉子50及位于轉子50外圍的定子40,定子40具有自一圓周面向內凸伸的若干齒部401,若干齒部401按一定距離等分分布在定子40的內表面,相鄰齒部401之間形成一個嵌線槽402。若干繞組穿過嵌線槽402分別繞制在齒部401上,繞組包括位于外圈勵磁繞組601及位于內圈的電樞繞組602。電樞繞組601的數量為三個,三個電樞 繞組601按照相同方式分別繞制在齒部401上,每個電樞繞組601自其中一個嵌線槽402穿出后,跨過兩個齒部401及位于該兩個齒部401之間的一個嵌線槽402,從另一個嵌線槽402穿入。而勵磁繞組602的數量對應電樞繞組601,其繞制方法與電樞繞組601相同,自其中一個嵌線槽402穿出后,跨過兩個齒部401及位于該兩個齒部401之間的一個嵌線槽402,從另一個嵌線槽402穿入。但勵磁繞組繞制穿出、穿入嵌線槽方向與電樞繞組繞制穿出、穿入嵌線槽方向相反,一個沿順時針,另一個沿逆時針。以一對勵磁繞組與電樞繞組為例,一對勵磁繞組602與電樞繞組601會共用一齒部401,勵磁繞組602穿出的嵌線槽402剛好為繞制電樞繞組601的齒部401之間的嵌線槽402,而電樞繞組601穿出的嵌線槽402也為繞制電樞繞組601的齒部401之間的嵌線槽402。也就是說,一對勵磁繞組與電樞繞組之間會在一個齒部、該齒部兩側的嵌線槽內相疊加。由于該類電機的齒部向內延伸,致使繞制勵磁繞組與電樞繞組時,需要先將兩個繞組初步定位在所對應的齒部上,初步定位的繞組未完全緊緊的饒制在齒部,再通過外擴方式將兩個繞組緊緊饒制在齒部,從而造成該定子前后兩側堆積大量的繞組,極大的浪費了繞組。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電機來克服上述問題。在對本專利技術技術做前案檢索時,發現與本專利技術結構相似,但工作原理完全不同的電機。2009年9月30日中國專利公開的第101546948A號專利揭露了一種開關磁阻電機,其包括一個定子,定子上具有產生電磁轉矩的電磁繞組和產生控制力的控制繞組。該專利技術電機的工作原理如下:在沒有控制繞組的前提下,電磁繞組通過電力輸入后可以致使轉子轉動,但本專利技術電機的特性緣故,其電機的振動非常劇烈。故,為減少其振動幅度,在定子上增加了控制繞組。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體積較小的電機。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電機,其包括定子及繞制在所述定子上的若干對繞組,所述定子具有圓型結構的軛部、自所述軛部向內延伸的若干齒部及位于所述齒部之間的嵌線槽,每對所述繞組包括勵磁繞組及電樞繞組,所述勵磁繞組與電樞繞組按內外圈排列方式繞制在所述齒部上,所述勵磁繞組兩端均不超過所述電樞繞組兩端所在的所述嵌線槽。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電機的有益效果在于:改變電樞繞組與勵磁繞組方式,可以減少堆積在現有技術定子前后兩方向繞組的數量,減小了整個電機的體積,有效的降低了定子、電機的成本。而且,組裝方便,更有利于自動化。附圖說明 圖1現有技術電機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電機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電機的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電機的第三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照圖2所示,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電機100為三相交流電機,其包括位于內心的轉子2、位于轉子2外圍的定子I及饒制于定子I上的若干繞組3。該電機100可以為單相、兩相、三相或多相電機中的任意一種,可以為旋轉電機、盤式電機或者直線電機。轉子2包括本體21、貫穿本體21前后面且用于安裝轉動軸(未圖示)的中心孔22及自本體21外圍向定子I方向延伸的若干轉動齒23,若干轉動齒23均勻的分布在本體21的外圍。本實施例,轉動齒23的數量為5個,但在其它實施例,并不局限于5個,可以根據實際需要確認轉動齒23的數量。如圖3所示,本專利技術的第二實施例的電機,電機的轉動齒23的數量為10個。定子I具有用于繞制繞組3的若干齒部11,齒部11自位于外圍的圓形軛部12的內表面向內延伸而成。若干齒部11均勻的分布在軛部12的內表面,并朝定子I的中心(未圖示)延伸。軛部12與齒部 11可以為一體式結構,也可以為分體式結構,上述結構的齒部11都是從軛部12向內延伸。相鄰兩個齒部11之間形成一嵌線槽13,如此設計,相鄰嵌線槽13之間有具有一個齒部11。本實施例中,齒部11與嵌線槽13的數量9個,在其它實施例中,其數量不局限于本實施例的數量,并且齒部11的數量與轉動齒23的數量可以任意配合。如圖3所示,本專利技術的第二實施例的電機,電機的齒部11的數量為18個,轉動齒23的數量可以為10個、11個、13個、14個等。第二實施例的定子加工方法、繞組繞制方式與第二實施例的大致相同。繞組3包括可以產生磁場的勵磁繞組31與產生輸出力的電樞繞組32。勵磁繞組31與電樞繞組32通過內外圈的結構排列而成,勵磁繞組31位于電樞繞組32的外圈,而在其它實施例中,兩者的位置關系可以相互對調,電樞繞組32相對勵磁繞組31靠近內圈。本實施例中,電樞繞組32與勵磁繞組31的數量為3個,均勻的分布在定子I的齒部11上。電樞繞組32具有標號為A-、B-、C-的三個繞線,其可以為Y型或三角型任何一種連接方式。為更清楚說明,以其中一個繞組3的結構做出說明。本實施例中,每個電樞繞組32(以A繞線為例)自第一嵌線槽131穿入,跨過第二嵌線槽132、第三嵌線槽133后,自第四嵌線槽134穿出,同樣,A繞線跨過第二嵌線槽132與第三嵌線槽133之間的第二齒部112,并繞制在第一嵌線槽131與第二嵌線槽132之間的第一齒部111上及第三嵌線槽133與第四嵌線槽134之間的第三齒部113上。在第二實施例的電機中,電樞繞組32具有兩組標號為A-、B-、C-的三個繞線。勵磁繞組31的繞線自第三嵌線槽133穿入,自第二嵌線槽132穿出,繞制在第二齒部112上。由此可知,勵磁繞組31兩端均不超過電樞繞組32兩端所在的嵌線槽13 (第一嵌線槽131與第四嵌線槽134)。勵磁繞組31兩端未超出電樞繞組32的兩端與定子I的中心(未圖示)的連線。本實施例中,勵磁繞組31覆蓋的齒部11的數量少于電樞繞組32覆蓋的齒部11。在其它實施例中,每一繞組3中,勵磁繞組31覆蓋的齒部11的數量可以等于電樞繞組32覆蓋的齒部11。圖4為本專利技術第三實施例,電機100為單項交流電機,其定子I的與轉子2的結構與第一、第二實施例的結構大致相同。其繞組2數量為2對,當然,根據實際需要,定子I的齒部11與繞組3的數量均該實施例中的數量。勵磁繞組31與電樞繞組32按內外圈排列方式繞制在齒部11上,勵磁繞組21兩端均不超過電樞繞組32兩端所在的嵌線槽13。如此設計,改變了現有技術中先初步定位勵磁繞組31、電樞繞組32于齒部11上,然后將其整體向外拉、擴張的加工工藝,由于初步定位時,勵磁繞組31、電樞繞組32不會非常緊的繞制在齒部11上,而是必須保留一定的空間,這樣,各個繞組的半徑相對較大一些。只有在將各繞組向外拉、擴張后才能將各繞組牢固繞制在齒部11上。而擴張后的繞組必然會有一部分堆積在整個定子的兩端。而本專利技術的電機100,可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電機,其包括定子及繞制在所述定子上的若干對繞組,所述定子具有軛部及自所述軛部向內延伸的若干齒部,所述齒部之間形成的若干嵌線槽,每對所述繞組包括勵磁繞組及電樞繞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勵磁繞組與電樞繞組按內外圈排列方式繞制在所述齒部上,所述勵磁繞組兩端均不超過所述電樞繞組兩端所在的所述嵌線槽。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電機,其包括定子及繞制在所述定子上的若干對繞組,所述定子具有軛部及自所述軛部向內延伸的若干齒部,所述齒部之間形成的若干嵌線槽,每對所述繞組包括勵磁繞組及電樞繞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勵磁繞組與電樞繞組按內外圈排列方式繞制在所述齒部上,所述勵磁繞組兩端均不超過所述電樞繞組兩端所在的所述嵌線槽。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具有一中心,所述勵磁繞組兩端均不超過所述電樞繞組兩端與所述中心相連的連線上。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勵磁繞組覆蓋的所述齒部的數量不多于所述電樞繞組覆蓋的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諸自強,陳金濤,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威靈電機制造有限公司,美的威靈電機技術上海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