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基于綜合邊界條件的電網規劃方法,首先根據現有變電站數量統計數據、考慮多因素負荷預測,進行電力電量平衡預估;根據電力電量平衡預估的結果,綜合考慮綜合邊界因素,進行變電站容量、站址規劃;然后根據現狀網存在的問題,進行目標網架規劃;進行電氣計算分析;最后根據步驟四的計算結果進行校驗,如果驗證通過,則進行投資估算,規劃結束;如果驗證不通過,則重新進行電力電量平衡預估。本發明專利技術提出的電網規劃方法,負荷預測不單單采用數學擬合模型進行外推預測,同時結合當地經濟發展因素及產業結構調整進行相應的校核分析,使負荷預測在原有傳統規劃方法上更進一步。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電氣工程
,用于對電力系統規劃中的輸電網規劃研究,特別涉及一種。
技術介紹
傳統的輸電網規劃一般是在給定未來水平年電源規劃和負荷預測的基礎上,根據現有的電網結構,合理的選擇新建設輸電線路以滿足輸電系統安全、可靠、經濟運行。對于輸電網的優化規劃方案,一般是滿足負荷增長需要和各種常規運行約束,并追求輸電網絡建設成本最小。各種規劃方案都滿足負荷增長需求,但是對于系統的可靠性要求不一樣。系統運行的可靠性和系統的經濟性建設是一對矛盾,傳統規劃中處理矛盾的方法多采用折衷法,即,將經濟性目標和可靠性目標以線性加權的方式結合在一起,如,采用投資建設成本,運行成本和可靠性成本線性加和的方式,這種做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經濟性目標和可靠性目標存在數量級差異,且對于規劃的幾種目標的權重選取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因此不能通過簡單的線性加權的方式來處理,必須探索一種新的方法來研究輸電網規劃工作存在的經濟性和可靠性相矛盾的問題。傳統的電網規劃方法通過負荷預測及電力平衡確定變電站的布點及相應的網絡規劃,以經濟性與可靠性綜合最優為目標,這從技術角度分析是毫無疑問的。但在實際電網規劃建設中卻存在弊端,變電站的布點規劃很多時候都忽略了地理環境及施工阻攔等外部因素。這些外部因素數據中包含了負荷密度、地塊面積、用地性質、交通狀況、施工條件、地質地形等各種信息,這些信息對變電站選址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從工程實踐來看,這種未考慮站址綜合外部因素的方法所選出的站址很可能坐落在不適宜建站的區域(如小區附近、街道、繁華區等),進而影響整體方案的可行性。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該方法在傳統的電網規劃方法基礎上通過負荷預測及電力平衡確定變電站的布點及相應的網絡規劃,以經濟性與可靠性綜合最優為目標,同時考慮了地理環境及施工阻攔等外部因素。使得該電網規劃方法合理性,實現輸電網規劃方案的經濟性和可靠性。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包括以下步驟 S1:獲取需要規劃區域內的預設變電站數據; 52:確定預設變電站的設置參數; 53:判斷每個預設變電站的設置參數是否滿足綜合邊界因素,如果是,則將該預設變電站的設置參數作為目標變電站參數; 54:如果否,則改變該預設變電站的設置參數,并返回步驟S2 ; 55:將全部目標變電站參數作為規劃區域內的目標網架規劃方案; 56:輸出目標網架規劃方案。進一步,所述步驟S2中確定預設變電站的設置參數包括以下步驟 521:對規劃區域內預設變電站的負荷進行負荷特性分析得到負荷特性值; 522:根據負荷特性值對預設變電站進行電力電量平衡預估; 523:根據電力電量平衡預估的結果確定預設變電站的設置參數。進一步,所述目標變電站參數包括變電站的容量和站址。進一步,所述綜合邊界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影響因素和社會環境影響因素。進一步,所述社會環境影響因素包括 1)電網規劃電力需求預測的方法是否合理,預測結果是否符合城市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 2)規劃的供電方案是否合理,是否能滿足城市電力用戶的需求; 3)電網規劃是否與城市其它規劃,如土地利用規劃、公共設施規劃、環境保護規劃、水土保持規劃、自然保護區及風景區規劃、文物古跡現狀及保護要求等相協調; 4)電網規劃的公眾滿意度、支持率。進一步,所述社會環境影響因素指電網規劃的實施,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程度,包括資源破壞程度、土地占用程度、電磁環境程度、環境空氣影響程度、廢污水污染程度、噪聲污染程度和生態環境破壞程度。進一步,還包括以下步驟 57:對目標網架規劃方案進行電氣計算分析;58:判斷電氣計算分析的結果是否符合驗證標準,如果是,則進行投資估算,規劃結束; 59:如果否,則轉至S2重新進行。本專利技術的優點在于本專利技術采用在傳統的電網規劃方法基礎上考慮了綜合外部因素,克服了實際電網規劃建設中存在的弊端。該方法對變電站選址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使得實際工程切實可行,本專利技術的核心是在考慮市場條件的負荷預測分布與電力平衡分析的基礎上,綜合考慮負荷需求和外部因素下的變電站布點及網絡規劃,并最終對規劃方案進行評估驗證。既滿足了需求預測合理性、供電方案合理性以及電網規劃方案與城市其它規劃方案的協調,還避免了資源被破壞以及土地被過多占用的弊端,同時對環境保護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附圖說明為了使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其中 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流程示意 圖2為曲線外推法預測負荷發展趨勢示意 圖3為負荷發展趨勢示意 圖4為IlOkV變電容載比情況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應當理解,優選實施例僅為了說明本專利技術,而不是為了限制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流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包括以下步驟 S1:獲取需要規劃區域內的預設變電站數據;可以通過對現有變電站容量的統計結果結合其他多因素負荷預測以及市場經濟變化產業結構調整等因素獲取規劃區域的變電站預設方案; S2 :確定預設變電站的設置參數;所述步驟S2中確定預設變電站的設置參數包括以下步驟 521:對規劃區域內預設變電站的負荷進行負荷特性分析得到負荷特性值; 522:根據負荷特性值對預設變電站進行電力電量平衡預估; S23:根據電力電量平衡預估的結果確定預設變電站的設置參數,所述預設變電站的設置參數包括變電站的容量和站址。電力電量平衡可以為電力系統規劃、電源組成、電站特征值選擇提供科學依據,還能計算電站容量和電量的利用程度,為輸電線電力電量潮流的確定提供資料。S3:判斷每個預設變電站的設置參數是否滿足綜合邊界因素,如果是,則將該預設變電站的設置參數作為目標變電站參數;所述目標變電站參數包括變電站的容量和站址。S4 :如果否,則改變該預設變電站的設置參數,并返回步驟S2 ; 55:將全部目標變電站參數作為規劃區域內的目標網架規劃方案; 56:輸出目標網架規劃方案; 57:對目標網架規劃方案進行電氣計算分析; 58:判斷電氣計算分析的結果是否符合驗證標準,可以采用國家規定的驗證標準,如果是,則進行投資估算,規劃結束; 59:如果否,則轉至S2重新進行。所述綜合邊界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影響因素和社會環境影響因素。所述社會環境影響因素包括 1)電網規劃電力需求預測的方法是否合理,預測結果是否符合城市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 2)規劃的供電方案是否合理,是否能滿足城市電力用戶的需求; 3)電網規劃是否與城市其它規劃的關系,如土地利用規劃、公共設施規劃、環境保護規劃、水土保持規劃、自然保護區及風景區規劃、文物古跡現狀及保護要求相協調; 4)電網規劃的公眾滿意度、支持率。所述社會環境影響因素指電網規劃的實施,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程度,包括資源破壞程度、土地占用程度、電磁環境程度、環境空氣影響程度、廢污水污染程度、噪聲污染程度和生態環境破壞程度。圖2為曲線外推法預測負荷發展趨勢示意圖,圖3為負荷發展趨勢示意圖,圖4為IlOkV變電容載比情況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基于綜合邊界條件的電網規劃的具體實施例。由于區域負荷預測影響因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基于綜合邊界條件的電網規劃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S1:獲取需要規劃區域內的預設變電站數據;S2:確定預設變電站的設置參數;S3:判斷每個預設變電站的設置參數是否滿足綜合邊界因素,如果是,則將該預設變電站的設置參數作為目標變電站參數;S4:如果否,則改變該預設變電站的設置參數,并返回步驟S2;S5:將全部目標變電站參數作為規劃區域內的目標網架規劃方案;S6:輸出目標網架規劃方案。
【技術特征摘要】
1.基于綜合邊界條件的電網規劃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S1:獲取需要規劃區域內的預設變電站數據; 52:確定預設變電站的設置參數; 53:判斷每個預設變電站的設置參數是否滿足綜合邊界因素,如果是,則將該預設變電站的設置參數作為目標變電站參數; 54:如果否,則改變該預設變電站的設置參數,并返回步驟S2 ; 55:將全部目標變電站參數作為規劃區域內的目標網架規劃方案; S6:輸出目標網架規劃方案。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綜合邊界條件的電網規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S2中確定預設變電站的設 置參數包括以下步驟: 521:對規劃區域內預設變電站的負荷進行負荷特性分析得到負荷特性值; 522:根據負荷特性值對預設變電站進行電力電量平衡預估; 523:根據電力電量平衡預估的結果確定預設變電站的設置參數。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綜合邊界條件的電網規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標變電站參數包括變電站的容量和站址。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綜合邊界條件的電網規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綜合邊界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影響因素和社...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歷波,
申請(專利權)人:重慶市電力公司綦南供電局,國家電網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