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屬于新能源與節能環保領域,提供了一種冷熱內平衡機組,是一種涉及將系統中的冷量和熱量分離并平衡循環,在無與外界(外系統)換熱的狀態下,通過內平衡器平衡,同步輸出循環平衡的冷量和熱量,運行中無能量浪費的冷熱平衡機組。其包括用壓縮機、熱源側換熱器、熱源側熱平衡器、熱力膨脹閥、冷源側換熱器、冷源側冷平衡器、汽液分離器用管道串聯連接。在制熱時,冷源側的冷量可能通過翅片散熱器、水路循環散熱或內冷平衡器散熱等換熱裝置在空氣或水中或冷媒中傳遞到用冷的終端得到有效利用;在制冷時,熱源側的熱量可能通過翅片散熱器、水路循環散熱或內熱平衡器散熱等換熱裝置在空氣或水中或冷媒中傳遞到用熱的終端得到有效利用。本發明專利技術可以成倍提高機組冷熱量使用效率,實現零排放和能源循環利用,極大地節省投資成本,可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具有深遠廣泛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新能源與節能環保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冷熱內平衡機組領域,更具體地說,是一種涉及將系統中的冷量和熱量分離并平衡循環,在無與外界外系統換熱的狀態下,通過內平衡器平衡,同步輸出循環平衡的冷量和熱量,運行中無能量浪費的冷熱平衡機組。
技術介紹
《“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指出,加快發展技術成熟、市場競爭力強的核電、風電、太陽能光伏和熱利用、頁巖石、生物質發電、地熱和地溫能、沼氣等新能源、積極推進技術基本成熟、開發潛力大的新型太陽能光伏和熱發電、生物質氣化、生物燃料、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產業化,實施新能源集成利用示范重大工程。到2015年,新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提高到4. 5%,減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4億噸以上。到2015年,我國節能潛力超過4億噸標準煤,可帶動上萬億元投資,節能服務業總產值可突破3000億元。但是,新能源應用也面臨節約成本和保護環境的問題。因此,認清能源的本質是解決如何最有效地用物理或化學的方式供應冷熱電三種基本物質,已成為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技術和產業發展的關鍵。傳統熱力和空調設備在供熱或制冷時,都只單向制熱或制冷。在制熱時,置換出的冷量不但未得到有效利用還需要配置多種裝置和適宜環境來排放;在制冷時,置換出的冷量不但未得到有效利用還需要配置多種裝置和適宜環境來排放。這樣就出現了在工業、商業、國防、種植養殖業和居民生活中普遍現象一方面在制熱熱時流失大量的廢冷冷需要耗資處置,另一方面同時還需要耗費能源制冷熱。如能有效利用流失的冷熱能量,量應用于工業生產及日常生活,可以成倍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大大降低能源使用成本和生態環境損害。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冷熱內平衡機組,在制熱時,冷源側的冷量可能通過翅片散熱器、水路循環散熱或內冷平衡器等換熱裝置在空氣或水中或冷媒中傳遞到用冷的終端得到有效利用;在制冷時,熱源側的熱量可能通過翅片散熱器、水路循環散熱或內熱平衡器等換熱裝置在空氣或水中或冷媒中傳遞到用熱的終端得到有效利用。旨在解決1、需要熱量亦同時需要冷量的系統冷熱需求;2、只需要熱冷量的系統,但相鄰其他系統需要冷熱量的需求;3、在任意用熱冷端回收冷熱量至本機組,實現冷熱循環往復利用。本專利技術可以成倍提高機組冷熱量使用效率,實現零排放,節省投資成本,可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具有深遠廣泛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本專利技術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冷熱內平衡機組,其特征在于壓縮機I用管道依次與熱源側換熱器2、熱源側熱平衡器3、熱力膨脹閥4、冷源側換熱器5、冷源側冷平衡器6、氣液分離器7串聯連接,所述熱源側換熱器2水側進口與第一循環水泵11串聯連接,所述熱源側換熱器2與第二電磁閥9、第一單向閥10串聯連接,所述熱源側熱平衡器3水側進口與第二循環水泵15串聯連接,所述熱源側熱平衡器3與第四電磁閥13、第二單向閥14串聯連接,所述冷源側換熱器5水側進口與第三循環水泵19串聯連接,所述冷源側換熱器5與第五電磁閥16、第三單向閥18串聯連接,所述冷源側冷平衡器6水側進口與第四循環水泵23串聯連接,所述冷源側冷平衡器6與第七電磁閥20、第四單向閥22串聯連接,所述第一電磁閥8與熱源側換熱器2并聯連接,所述第三電磁閥12與熱源側熱平衡器3并聯連接,所述第六電磁閥17與冷源側換熱器5并聯連接,所述第八電磁閥21與冷源側冷平衡器6并聯連接。上述熱源側換熱器2采用冷水換熱的板式換熱器、套管式換熱器、殼管式換熱器 上述熱源側熱平衡器3采用冷水換熱的板式換熱器、套管式換熱器、殼管式換熱器 上述冷源側換熱器5采用冷水換熱的板式換熱器、套管式換熱器、殼管式換熱器。上述冷源側冷平衡器6采用冷水換熱的板式換熱器、套管式換熱器、殼管式換熱器。上述熱源側換熱器2連接熱源側供水管、熱源側第一循環水泵11、熱源側回水干管和相應熱源側應用熱平衡設備。上述熱源側熱平衡器3連接熱源側熱平衡器供水管、熱源側熱平衡器第二循環水泵15、熱源側熱平衡器回水干管和相應熱源側熱平衡器應用熱平衡設備。上述冷源側換熱器5連接冷源側供水管、冷源側第三循環水泵19、冷源側回水干管和相應冷源側應用熱平衡設備。上述冷源側冷平衡器6連接冷源側冷平衡器供水管、冷源側冷平衡器第四循環水泵23、冷源側冷平衡器回水干管和相應冷源側冷平衡器應用熱平衡設備。上述熱源側換熱器2使用的循環水源包含共用管路中的水、從水井、湖泊或河流中抽取的水或地下盤管中循環流動的水,也可以是其他合適的制熱制冷工質。上述熱源側熱平衡器3使用的循環水源包含共用管路中的水、從水井、湖泊或河流中抽取的水或地下盤管中循環流動的水,也可以是其他合適的制熱制冷工質。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專利技術將冷源側和熱源側換熱器置于同一個系統中,熱源側換熱器和熱源側熱平衡器串聯連接,冷源側換熱器和冷源側冷平衡器串聯連接,冷源側和熱源側換熱器及平衡器需與連接相應使用熱量或冷量的末端設備,用于制冷時,冷源側用于制冷末端如房間制冷,同時熱源側的熱量可通過儲水箱或蒸汽發生器等設備用于制熱末端如生活熱水等,用于制熱時,熱源側用于制熱末端以達到升高溫度的目的,同時冷源側的熱量可通過冰蓄冷或冷庫等加以應用,上述制冷或制熱時,當冷量負荷不夠或多余或者熱量負荷不夠或多余時,開啟氟側冷源側冷平衡器或熱源側熱平衡器,使系統制冷制熱更加匹配,冷量和熱量都得到充分利用,冷熱平衡無浪費,可達到機組利用的最佳狀態,最大程度的提高能效比,降低初期投資成本,高效環保。附圖說明 圖1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系統原理圖。具體實施例方式 為了使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專利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專利技術。請參照圖1,其壓縮機I用管道依次與熱源側換熱器2、熱源側熱平衡器3、熱力膨脹閥4、冷源側換熱器5、冷源側冷平衡器6、氣液分離器7串聯連接,所述熱源側換熱器2水側進口與第一循環水泵11串聯連接,所述熱源側換熱器2與第二電磁閥9、第一單向閥10串聯連接,所述熱源側熱平衡器3水側進口與第二循環水泵15串聯連接,所述熱源側熱平衡器3與第四電磁閥13、第二單向閥14串聯連接,所述冷源側換熱器5水側進口與第三循環水泵19串聯連接,所述冷源側換熱器5與第五電磁閥16、第三單向閥18串聯連接,所述冷源側熱平衡器6水側進口與第四循環水泵23串聯連接,所述冷源側冷平衡器6與第七電磁閥20、第四單向閥22串聯連接,所述第一電磁閥8與熱源側換熱器2并聯連接,所述第三電磁閥12與熱源側熱平衡器3并聯連接,所述第六電磁閥17與冷源側換熱器5并聯連接,所述第八電磁閥21與冷源側冷平衡器6并聯連接,整個系統可完成制冷制熱并且冷熱量都可通過末端設備平衡使用的機組。請參閱圖1,所述熱源側換熱器2采用冷水換熱的板式換熱器、套管式換熱器、殼管式換熱器。所述熱源側換熱器2,其與熱源側供水管、熱源側第一循環水泵11、熱源側回水干管和相應熱源側應用熱平衡設備連接到末端系統中組成水路系統進行熱量交換。請參閱圖1,所述熱源側熱平衡器3采用冷水換熱的板式換熱器、套管式換熱器、殼管式換熱器。所述熱源側熱平衡器3,其與熱源側熱平衡器供水管、熱源側熱平衡器第二循環水泵15、熱源側熱平衡器回水干管和相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冷熱內平衡機組,其特征在于:壓縮機(1)用管道依次與熱源側換熱器(2)、熱源側熱平衡器(3)、熱力膨脹閥(4)、冷源側換熱器(5)、冷源側冷平衡器(6)、氣液分離器(7)串聯連接,所述熱源側換熱器(2)水側進口與第一循環水泵(11)串聯連接,所述熱源側換熱器(2)與第二電磁閥(9)、第一單向閥(10)串聯連接,所述熱源側熱平衡器(3)水側進口與第二循環水泵(15)串聯連接,所述熱源側熱平衡器(3)與第四電磁閥(13)、第二單向閥(14)串聯連接,所述冷源側換熱器(5)水側進口與第三循環水泵(19)串聯連接,所述冷源側換熱器(5)與第五電磁閥(16)、第三單向閥(18)串聯連接,所述冷源側冷平衡器(6)水側進口與第四循環水泵(23)串聯連接,所述冷源側冷平衡器(6)與第七電磁閥(20)、第四單向閥(22)串聯連接,所述第一電磁閥(8)與熱源側換熱器(2)并聯連接,所述第三電磁閥(12)與熱源側熱平衡器(3)并聯連接,所述第六電磁閥(17)與冷源側換熱器(5)并聯連接,所述第八電磁閥(21)與冷源側冷平衡器(6)并聯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冷熱內平衡機組,其特征在于:壓縮機(I)用管道依次與熱源側換熱器(2)、熱源側熱平衡器(3)、熱力膨脹閥(4)、冷源側換熱器(5)、冷源側冷平衡器(6)、氣液分離器(7 )串聯連接,所述熱源側換熱器(2 )水側進口與第一循環水泵(11)串聯連接,所述熱源側換熱器(2 )與第二電磁閥(9 )、第一單向閥(10 )串聯連接,所述熱源側熱平衡器(3 )水側進口與第二循環水泵(15)串聯連接,所述熱源側熱平衡器(3)與第四電磁閥(13)、第二單向閥(14)串聯連接,所述冷源側換熱器(5)水側進口與第三循環水泵(19)串聯連接,所述冷源側換熱器(5)與第五電磁閥(16)、第三單向閥(18)串聯連接,所述冷源側冷平衡器(6)水側進口與第四循環水泵(23)串聯連接,所述冷源側冷平衡器(6)與第七電磁閥(20)、第四單向閥(22 )串聯連接,所述第一電磁閥(8 )與熱源側換熱器(2 )并聯連接,所述第三電磁閥(12)與熱源側熱平衡器(3)并聯連接,所述第六電磁閥(17)與冷源側換熱器(5)并聯連接,所述第八電磁閥(21)與冷源側冷平衡器(6)并聯連接。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冷熱內平衡機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熱源側換熱器采用冷水換熱的板式換熱器、套管式換熱器、殼管式換熱器。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冷熱內平衡機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熱源側熱平衡器采用冷水換熱的板式換熱器、套管式換熱器、殼管式換熱器。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冷熱內平衡機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巢民強,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莊合地能產業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