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可切換氣道的打氣筒風嘴頭,其包含有:一殼體,殼體具有一容置空間,一端形成一第一出氣通道,殼體的側邊具有一進氣通道、一第二出氣通道;一切換閥,設于殼體內,與進氣通道、第一出氣通道以及第二出氣通道連通;一驅使切換閥動作的頂壓件,設于殼體的另一端;切換閥包含有一閥座、一閥體以及一彈性組件;閥座中央具有一閥孔,閥孔正對銜接件的通孔,形成第一氣道;閥體朝向閥座的閥孔方向設有一能封閉閥孔的頂針;彈性組件一端頂住閥座,另一端頂住閥體,使閥體與閥座常保分離狀,形成第二氣道,此時頂針封閉閥孔,使第一氣道封閉,第二氣道與第二出氣通道連通;當頂壓件受外力作用時使閥體往閥座方向移位,閥體與閥座閉合,并封閉切換閥的第二氣道,頂針與閥孔分離,開啟第一氣道。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和充氣裝置有關,特別是指一種可切換氣道的打氣筒風嘴頭。
技術介紹
如美國專利US7,178,549號(中國臺灣專利專利技術第1246568號)所示,是一種打氣裝置的風嘴頭,此種風嘴頭具有一傳統的硬殼、單孔式頭部,并自頭部側邊設一軟管,軟管末端連接一氣門嘴接頭,頭部樞設一轉軸,軟管的頭端連接在該轉軸上,頭部內設二氣道,一氣道連接至頭部的單孔,另一氣道連接至轉軸,該二氣道均與打氣裝置的進氣道連通,在該二氣道上各設有一閥門,其內各有一閥柱及一彈簧,該轉軸在對應該二閥門位置各設有一凸輪,當轉動轉軸時即可借由凸輪控制二閥門分別啟閉。此種結構頭部的體積較小(因為只有單一氣門接孔,相比于具有兩個氣門接孔的,體積較小),加上有一條軟管可用,在操作上比習知具有雙氣門接孔的風嘴頭方便,但是其缺點在于構造復雜,生產成本高,再者軟管在使用時可能造成轉軸誤轉動,使氣道啟閉不正常,影響打氣的順暢性。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旨在改進上述多項缺點。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切換氣道的打氣筒風嘴頭,其結構精簡,且操作順暢。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所提供的一種可切換氣道的打氣筒風嘴頭,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殼體,所述殼體具有一長形的容置空間,所述容置空間的一端形成一第一出氣通道,所述殼體的側邊具有一與所述容置空間連通的進氣通道,所述殼體的側邊在所述進氣通道與所述第一出氣通道之間設有一與所述容置空間連通的第二出氣通道;一銜接件,具有一通孔,所述銜接件設置于所述殼體的容置空間內,所述通孔與所述第一出氣通道連通,所述銜接件用于銜接待充氣物的氣門嘴;一切換閥,設于所述殼體內,與所述進氣通道、所述第一出氣通道以及所述第二出氣通道連通;一頂壓件,設于所述殼體的另一端,能在外力作用下驅使所述切換閥動作;其中所述切換閥包含有一閥座、一閥體以及一彈性組件;其中所述閥座緊鄰所述銜接件設置,其中央具有一閥孔,所述閥孔正對所述銜接件的通孔,形成所述切換閥的第一氣道,與所述第一出氣通道連通;所述閥體能在所述殼體的容置空間內沿長軸向移位,其朝向所述閥座的閥孔方向設有一頂針,所述頂針恰能封閉所述閥孔,進而封閉所述第一出氣通道;所述彈性組件一端頂住所述閥座,另一端頂住所述閥體,迫使所述閥體與所述閥座常保分離狀,而在所述閥體與所述閥座之間形成所述切換閥的第二氣道,此時所述頂針封閉所述閥孔,使所述切換閥的第一氣道封閉,而所述切換閥的第二氣道則與所述第二出氣通道連通;當所述頂壓件受外力作用而迫使所述閥體往所述閥座方向移位,所述閥體便與所述閥座閉合,并封閉所述切換閥的第二氣道,所述頂針即與所述閥孔分離,并開啟所述切換閥的第一氣道。上述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中,所述頂針設有一止漏環,當所述頂針封閉所述閥座的閥孔時,所述止漏環與所述閥座的閥孔形成氣密。所述切換閥的內部設有一逆止閥,使由所述進氣通道進入的空氣只能由所述第一出氣通道或所述第二出氣通道流出。所述切換閥的閥體與所述頂針分別設置,所述閥體在朝向所述閥座方向的端面凹設有一凹槽,所述頂針嵌設在所述凹槽,在所述頂針與所述凹槽之間具有一容納空間,所述閥體的側邊設有一穿孔,所述穿孔以一氣道與所述容納空間連通,在所述容納空間內設一閥片,所述閥片能封堵住所述氣道,所述頂針設有至少一流道連通所述容納空間與所述切換閥的第二氣道。所述頂針中央沿軸向設有一凹槽,側邊設有一穿孔連通所述凹槽,形成所述流道,連通所述容納空間與所述切換閥的第二氣道。所述殼體的第二出氣通道連接一軟管,所述軟管末端連接一氣門嘴接頭。所述殼體的進氣通道連接一端部,所述端部能供一打氣筒的缸體接合。所述殼體的進氣通道連接一端部,所述端部能供一軟管連接。在所述閥體的上、下二側各設有一止漏環,其中一止漏環位于所述進氣通道外側,另一止漏環位于所述進氣通道與所述第二出氣通道之間,且隨著所述閥體移位時,其上下止點都在所述進氣通道與所述第二出氣通道之間,以隔離所述進氣通道與所述第二出氣通道。在所述閥座上設有二止漏環,其中一止漏環設在所述閥座的一端,略為凸出端面,當所述閥體與所述閥座閉合時,會擠壓所述止漏環,以形成氣密;另一止漏環套設在所述閥座中段,使所述閥座與所述殼體的容置空間內壁形成氣密。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專利技術利用頂壓件頂壓切換閥,產生氣流流道的切換,使本專利技術在操作上非常簡便,構造上也十分精簡。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一較佳實施例的主視組合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一較佳實施例的仰視組合圖;圖4是沿圖3中4-4割線方向的剖面視圖,顯示其一操作使用狀態;圖5概同于圖4,顯示另一操作使用狀態。具體實施例方式現舉以下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結構及功效進行詳細說明。如圖1 圖5所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風嘴頭包含有一殼體10,殼體10具有一長形的容置空間11,容置空間11的一端形成一第一出氣通道12,殼體10的側邊具有一與容置空間11連通的進氣通道13,殼體10的側邊位于進氣通道13與第一出氣通道12之間處設有一與容置空間11連通的第二出氣通道14。一銜接件20,具有一通孔21,銜接件20設置于殼體10的容置空間11內,使其通孔21與第一出氣通道12連通,銜接件20是用于銜接待充氣物的氣門嘴(圖中未示)。一切換閥30,設于殼體10內,與進氣通道13、第一出氣通道12以及第二出氣通道14連通。一頂壓件70,設于殼體10的另一端,可在外力作用下驅使切換閥30動作。其中切換閥30包含有一閥座40、一閥體50以及一彈性組件60 ;其中閥座40緊鄰銜接件20設置,其中央具有一閥孔41,閥孔41正對銜接件20的通孔21,形成切換閥30的第一氣道31,與第一出氣通道12連通。閥體50可在殼體10的容置空間11內沿長軸向移位,其朝向閥座40的閥孔41方向設有一頂針55,頂針55恰可封閉閥孔41,進而封閉第一出氣通道12。彈性組件60 —端頂住閥座40,另一端頂住閥體50,迫使閥體50與閥座40常保分離狀,從而在閥體50與閥座40之間形成切換閥30的第二氣道32,此時頂針55封閉閥孔41,使切換閥30的第一氣道31封閉,而切換閥30的第二氣道32則與第二出氣通道14連通,閥體50則與頂壓件70貼接(如圖4所示)。當頂壓件70受外力作用迫使閥體50往閥座40方向移位,閥體50便與閥座40閉合,并封閉切換閥30的第二氣道32,頂針55便與閥孔41分離,并開啟切換閥30的第一氣道31 (如圖5所示)。現將本專利技術的操作方式說明如下如圖4所示,顯示頂壓件70未被扳動的狀態,此時頂針55封住閥座40的閥孔41,第一氣道31呈封閉狀。彈性組件60將閥體50與閥座40撐開,使第二氣道32呈開啟狀。第二氣道32與第二出氣通道14連通。進氣通道13與打氣裝置(圖中未標)的出氣端連接,本實施例是在殼體10的進氣通道13設一端部15,端部15可供一打氣筒的缸體(圖中未示)接合。空氣由進氣通道13進入容置空間11,并經由閥體50流至第二氣道32,再由第二出氣通道14流出。如圖5所示,當扳轉頂壓件70時,頂壓件70迫使閥體50往閥座40方向移位,使閥體50與閥座40閉合,以此將第二氣道32閉合。此時頂針55與閥孔41分離,使第一氣道31開啟。空氣由進氣通道13進入,經由閥體50流至第一氣道3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可切換氣道的打氣筒風嘴頭,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殼體,所述殼體具有一長形的容置空間,所述容置空間的一端形成一第一出氣通道,所述殼體的側邊具有一與所述容置空間連通的進氣通道,所述殼體的側邊在所述進氣通道與所述第一出氣通道之間設有一與所述容置空間連通的第二出氣通道;一銜接件,具有一通孔,所述銜接件設置于所述殼體的容置空間內,所述通孔與所述第一出氣通道連通,所述銜接件用于銜接待充氣物的氣門嘴;一切換閥,設于所述殼體內,與所述進氣通道、所述第一出氣通道以及所述第二出氣通道連通;一頂壓件,設于所述殼體的另一端,能在外力作用下驅使所述切換閥動作;其中:所述切換閥包含有:一閥座、一閥體以及一彈性組件;其中:所述閥座緊鄰所述銜接件設置,其中央具有一閥孔,所述閥孔正對所述銜接件的通孔,形成所述切換閥的第一氣道,與所述第一出氣通道連通;所述閥體能在所述殼體的容置空間內沿長軸向移位,其朝向所述閥座的閥孔方向設有一頂針,所述頂針恰能封閉所述閥孔,進而封閉所述第一出氣通道;所述彈性組件一端頂住所述閥座,另一端頂住所述閥體,迫使所述閥體與所述閥座常保分離狀,而在所述閥體與所述閥座之間形成所述切換閥的第二氣道,此時所述頂針封閉所述閥孔,使所述切換閥的第一氣道封閉,而所述切換閥的第二氣道則與所述第二出氣通道連通;當所述頂壓件受外力作用而迫使所述閥體往所述閥座方向移位,所述閥體便與所述閥座閉合,并封閉所述切換閥的第二氣道,所述頂針即與所述閥孔分離,并開啟所述切換閥的第一氣道。...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可切換氣道的打氣筒風嘴頭,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殼體,所述殼體具有一長形的容置空間,所述容置空間的一端形成一第一出氣通道,所述殼體的側邊具有一與所述容置空間連通的進氣通道,所述殼體的側邊在所述進氣通道與所述第一出氣通道之間設有一與所述容置空間連通的第二出氣通道;一銜接件,具有一通孔,所述銜接件設置于所述殼體的容置空間內,所述通孔與所述第一出氣通道連通,所述銜接件用于銜接待充氣物的氣門嘴;一切換閥,設于所述殼體內,與所述進氣通道、所述第一出氣通道以及所述第二出氣通道連通;一頂壓件,設于所述殼體的另一端,能在外力作用下驅使所述切換閥動作;其中:所述切換閥包含有:一閥座、一閥體以及一彈性組件;其中:所述閥座緊鄰所述銜接件設置,其中央具有一閥孔,所述閥孔正對所述銜接件的通孔,形成所述切換閥的第一氣道,與所述第一出氣通道連通;所述閥體能在所述殼體的容置空間內沿長軸向移位,其朝向所述閥座的閥孔方向設有一頂針,所述頂針恰能封閉所述閥孔,進而封閉所述第一出氣通道;所述彈性組件一端頂住所述閥座,另一端頂住所述閥體,迫使所述閥體與所述閥座常保分離狀,而在所述 閥體與所述閥座之間形成所述切換閥的第二氣道,此時所述頂針封閉所述閥孔,使所述切換閥的第一氣道封閉,而所述切換閥的第二氣道則與所述第二出氣通道連通;當所述頂壓件受外力作用而迫使所述閥體往所述閥座方向移位,所述閥體便與所述閥座閉合,并封閉所述切換閥的第二氣道,所述頂針即與所述閥孔分離,并開啟所述切換閥的第一氣道。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換氣道的打氣筒風嘴頭,其特征在于:所述頂針設有一止漏環,當所述頂針封閉所述閥座的閥孔時,所述止漏環與所述閥座的閥孔形成氣密。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換氣道的打氣筒風嘴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換閥的內部設有一逆止閥,使由所述進氣通道進...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羅平,
申請(專利權)人:雙余實業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