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電子紅外線自控施肥裝置(一)
本技術涉及一種施肥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可安裝在犁梁上,通過紅外傳感器確定施肥位置并予以準確施肥的電子紅外線自控施肥裝置。(二)
技術介紹
目前常用的排肥機大都以地輪為動力,通過傳動裝置帶動排肥機構轉動實現排肥,其排肥方式大致可分為二種,機械式排肥和自流式排肥,機械式排肥結構復雜,故障多,制造成本高;而自流式排肥雖然結構簡單,但由于人工控制排肥開關,往往因農具手精力不集中,責任心不強,開關不靈活等原因,不能將化肥準確地送到農作物所要求的施肥位置,使用效果不佳,致使長期以來,主要采用人力手工表層施撒,損失浪費相當嚴重,化肥的利用率很低,全國平均化肥有效利用率只有35%左右,只相當于國際水平的一半,有些地方甚至更低,無形中加大了農業生產的投入,因此,如何提高化肥的有效利用率,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實現節肥增收是急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三)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施肥均勻準確、結構簡單且成本低的電子紅外線自控施肥裝置。采用的技術方案是:電子紅外線自控施肥裝置,包括設置在犁上的肥料箱和排肥器,所述的肥料箱的底部具有一出肥口,該出肥口插接一向下傾斜并可伸縮調整的排肥筒,其結構要點在于所述的排肥器,包括脈沖振動曲動器、紅外發射接收器及電磁閥控制器。所述的脈沖振動曲動器,包括電磁閥、閥座、主傳動桿、限位支架、固定支架、二個滑動搖臂及二扇推力門。電磁閥設置在閥座上,閥座固定在固定支架上,固定支架的下端固定在排肥筒上,限位支架的上端固定在閥座的底面上,主傳動桿的上端與電磁閥連接,并可由電磁閥帶動上下動作,主傳動桿穿 ...
【技術保護點】
電子紅外線自控施肥裝置,包括設置在犁上的肥料箱(1)和排肥器,所述的肥料箱(1)的底部具有一出肥口,該出肥口插接一向下傾斜并可伸縮調整的排肥筒(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肥器,包括脈沖振動曲動器、紅外發射接收器(4)及電磁閥控制器(2),所述的脈沖振動曲動器,包括電磁閥(5)、閥座(6)、主傳動桿(7)、限位支架(8)、固定支架(9)、二個滑動搖臂(10)及二扇推力門(11),電磁閥(5)設置在閥座(6)上,閥座(6)固定在固定支架(9)的上端,固定支架(9)的下端固定在排肥筒(3)上,限位支架(8)的上端固定在閥座(6)的底面上,主傳動桿(7)的上端與電磁閥(5)連接,并可由電磁閥(5)帶動上下動作,主傳動桿(7)上套裝有彈簧(21),主傳動桿(7)穿過閥座(6)和限位支架(8),其穿出端螺接一螺母(13),二個滑動搖臂(10)的上部分別對稱軸接在限位支架(8)上,其下端分別與二個連接板片(15)的一端鉸接,二個連接板片(15)的另一端分別對稱鉸接在主傳動桿(7)下端的螺母(13)上,二扇推力門(11)設置在排肥筒(3)的外端口處,其上部分別對稱固定在二個滑動搖臂(10)上,二扇推力門 ...
【技術特征摘要】
1、電子紅外線自控施肥裝置,包括設置在犁上的肥料箱(1)和排肥器,所述的肥料箱(1)的底部具有一出肥口,該出肥口插接一向下傾斜并可伸縮調整的排肥筒(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肥器,包括脈沖振動曲動器、紅外發射接收器(4)及電磁閥控制器(2),所述的脈沖振動曲動器,包括電磁閥(5)、閥座(6)、主傳動桿(7)、限位支架(8)、固定支架(9)、二個滑動搖臂(10)及二扇推力門(11),電磁閥(5)設置在閥座(6)上,閥座(6)固定在固定支架(9)的上端,固定支架(9)的下端固定在排肥筒(3)上,限位支架(8)的上端固定在閥座(6)的底面上,主傳動桿(7)的上端與電磁閥(5)連接,并可由電磁閥(5)帶動上下動作,主傳動桿(7)上套裝有彈簧(21),主傳動桿(7)穿過閥座(6)和限位支架(8),其穿出端螺接一螺母(13),二個滑動搖臂(10)的上部分別對稱軸接在限位支架(8)上,其下端分別與二個連接板片(15)的一端鉸接,二個連接板片...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興仁義,興迎,
申請(專利權)人:興仁義,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21[中國|遼寧]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