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Z/Y>0、G3R1/F3>G1R1/F1>0、G1R2/F1<G3R2/F3<0以及G5R1/F5<G5R2/F5光學基礎知識專利技術,松下徠卡鏡頭專利技術,松下鏡頭專利技術,雙鏡頭視覺系統專利技術,m43系統鏡頭專利技術,索尼g大師鏡頭專利技術,鏡頭專利技術,分鏡頭腳本" />
  • 
    <ul id="o6k0g"></ul>
    <ul id="o6k0g"></ul>

    鏡頭系統技術方案

    技術編號:8593272 閱讀:2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8 06:19
    一種鏡頭系統,包括從物側到像側依次設置的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鏡、負光焦度的第二透鏡、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鏡、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鏡、負光焦度的第五透鏡以及成像面,鏡頭系統滿足D/TTL>1.05、Z/Y>0、G3R1/F3>G1R1/F1>0、G1R2/F1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鏡頭系統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鏡頭系統。
    技術介紹
    隨著智能型手機的日亦普及,消費者開始渴望手機除了功能性齊全以外,并需能具備輕薄短小的特點,以便能方便攜帶,因此,手機的輕薄短小限制了放置照相機模塊的空間,進而需要較“低長度"的成像鏡頭。另外,也因為手機的普及,消費者開始傾向于使用具有照相機模塊的手機,而不需另外攜帶較為厚重的數字相機,因此,人們對于手機的照相質量也朝向數字相機的質量邁進,而用于照相機模塊上的成像鏡頭質量也就相形重要。目前用于手機上之八百萬畫素以上的照相機模塊之成像鏡頭,大多會使用自動對焦馬達(AutoFocusActuator)來帶動成像鏡頭移動,讓拍攝的照片從遠景端(Infinity)到近景端(100mm)的都能夠清楚,這是因為消費者希望手機能拍攝到好的風景照(遠景端),且又能拍攝到好的人物照和大頭照(中景端),甚至能做名片辨識用(近景端,通常名片辨識的距離約為100mm),因此,就需要“遠近景成像質量兼顧”的成像鏡頭。然而,消費者并不會因此而滿足,還會希望手機能將拍攝到的景物能愈多愈好,所以,就需要“廣角”的成像鏡頭。對夜間或燈光不足的時候,也希望手機能將景物拍攝清楚,故除了閃光燈和高感光的影像傳感器外,就需要“大光圈”的成像鏡頭。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低長度、大光圈和遠近景成像質量兼顧之鏡頭系統。一種鏡頭系統,包括沿光軸從物側到像側依次設置的一個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鏡、一個具有負光焦度的第二透鏡、一個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鏡、一個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鏡以及一個具有負光焦度的第五透鏡,所述鏡頭系統滿足D/TTL>1.05、Z/Y>0、G3R1/F3>G1R1/F1>0、G1R2/F1<G3R2/F3<0以及G5R1/F5<G5R2/F5<0,D為最大成像圓直徑,TTL為所述第一透鏡靠近物側的表面到成像面的距離,Z為所述第四透鏡的靠近像側的表面的端點到所述第四透鏡靠近物側表面的中心沿光軸方向上的距離,Y為所述第四透鏡的邊緣距離光軸的距離,G3R1為所述第三透鏡靠近物側的表面的曲率半徑,F3為所述第三透鏡的焦距,G1R1為所述第一透鏡靠近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F1為所述第一透鏡的焦距,G1R2為所述第一透鏡靠近所述像側的表面的曲率半徑,G3R2為所述第三透鏡靠近像側的表面的曲率半徑,G5R1為所述第五透鏡靠近物側的表面曲率半徑,G5R2為所述第五透鏡靠近像側的表面曲率半徑,F5為所述第五透鏡的焦距。本實施例之鏡頭系統在滿足上述D/TTL>1.05、Z/Y>0、G3R1/F3>G1R1/F1>0、G1R2/F1<G3R2/F3<0以及G5R1/F5<G5R2/F5<0的情況下,鏡頭系統具有低長度、大光圈和遠近景成像質量兼顧之性能。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鏡頭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方式之鏡頭系統在遠景處成像時的球差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方式之鏡頭系統在100mm處成像時的球差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方式之鏡頭系統在遠景處成像時的場曲圖。圖5是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方式之鏡頭系統在100mm處成像時的場曲圖。圖6是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方式之鏡頭系統在遠景處成像時的畸變圖。圖7是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方式之鏡頭系統在100mm處成像時的畸變圖。圖8是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方式之鏡頭系統在遠景處成像時的調制傳遞函數(modulationtransferfunction,MTF)特性曲線圖。圖9是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方式之鏡頭系統在100mm處成像時的調制傳遞函數特性曲線圖。圖10是本專利技術第二實施方式之鏡頭系統在遠景處成像時的球差圖。圖11是本專利技術第二實施方式之鏡頭系統在100mmm處成像時的球差圖。圖12是本專利技術第二實施方式之鏡頭系統在遠景處成像時的場曲圖。圖13是本專利技術第二實施方式之鏡頭系統在100mm處成像時的場曲圖。圖14是本專利技術第二實施方式之鏡頭系統在遠景處成像時的畸變圖。圖15是本專利技術第二實施方式之鏡頭系統在100mm成像時的畸變圖。圖16是本專利技術第二實施方式之鏡頭系統在遠景處成像時的調制傳遞函數特性曲線圖。圖17是本專利技術第二實施方式之鏡頭系統在100mm成像時的調制傳遞函數特性曲線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鏡頭系統10第一透鏡11第二透鏡12第三透鏡13第四透鏡14第五透鏡15紅外濾光片16成像面17光闌18第一表面111第二表面112第三表面121第四表面122第五表面131第六表面132第七表面141第八表面142第九表面151第十表面152第十一表面161第十二表面162如下具體實施方式將結合上述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專利技術。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1,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鏡頭系統10沿光軸從物側到像側方向依次設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鏡11、光闌18、具有負光焦度的第二透鏡12、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鏡13、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鏡14、具有負光焦度的第五透鏡15、紅外濾光片16和成像面17。第一透鏡11、第二透鏡12、第三透鏡13、第四透鏡14和第五透鏡15的材料可分別選自塑料、聚合物、以及玻璃中任意一者。優選地,為節約成本,本專利技術的第一透鏡11、第二透鏡12、第三透鏡13、第四透鏡14和第五透鏡15均采用塑料制成。第一透鏡11、第二透鏡12、第三透鏡13、第四透鏡14和第五透鏡15均為非球面透鏡,以透鏡表面中心為原點,光軸為x軸,透鏡表面的非球面面形表達式為:其中,c為鏡面表面中心的曲率,為從光軸到透鏡表面的高度,k系二次曲面系數,Ai為第i階的非球面面形系數。當鏡頭系統10用于成像時,來自被攝物的光線從物側方向入射鏡頭系統10并依次經過第一透鏡11、光闌18、第二透鏡12、第三透鏡13、第四透鏡14、第五透鏡15以及紅外濾光片16,最終匯聚到成像面17上,通過將CCD或CMOS等固體成像器件設置在成像面17處,即可獲取被攝物的影像。第一透鏡11、光闌18、第二透鏡12、第三透鏡13、第四透鏡14、第五透鏡15和紅外濾光片16位于一鏡筒內,而鏡筒通過螺紋螺接在一鏡座內。第一透鏡11具有靠近物側的第一表面111和靠近像側的第二表面112,第一表面111的曲率半徑記作G1R1,第二表面112的曲率半徑記作G1R2。第二透鏡12具有靠近物側的第三表面121和靠近像側的第四表面122,第三表面121的曲率半徑記作G2R1,第四表面122的曲率半徑記作G2R2。第三透鏡13具有靠近物側的第五表面131和靠近像側的第六表面132,第五表面131的曲率半徑記作G3R1,第六表面132的曲率半徑記作G3R2。第四透鏡14具有近物側的第七表面141和靠近像側的第八表面142,第七表面141的曲率半徑記作G4R1,第八表面142的曲率半徑記作G4R2。第五透鏡15具有近物側的第九表面151和靠近像側的第十表面152,第九表面151的曲率半徑記作G5R1,第十表面152的曲率半徑記作G5R2。紅外濾光片16具有靠近物側的第十一表面161和靠近像側的第十二表面162。為了實現鏡頭系統10的低長度、大光圈和遠近景成像質量兼顧之性能,鏡頭系統10滿足條件式:(1)、D/TTL>1.05;(2)、Z/Y>0;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鏡頭系統

    【技術保護點】
    一種鏡頭系統,包括沿光軸從物側到像側依次設置的一個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鏡、一個具有負光焦度的第二透鏡、一個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鏡、一個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鏡以及一個具有負光焦度的第五透鏡,其特征在于,所述鏡頭系統滿足D/TTL>1.05、Z/Y>0、G3R1/F3>G1R1/F1>0、G1R2/F1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鏡頭系統,包括沿光軸從物側到像側依次設置的一個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鏡、一個具有負光焦度的第二透鏡、一個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鏡、一個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鏡以及一個具有負光焦度的第五透鏡,所述鏡頭系統滿足Z/Y>0,Z為所述第四透鏡的靠近像側的表面的端點到所述第四透鏡靠近物側表面的中心沿光軸方向上的距離,Y為所述第四透鏡的邊緣距離光軸的距離,其特征在于,所述鏡頭系統還滿足D/TTL>1.05、G3R1/F3>G1R1/F1>0、G1R2/F1<G3R2/F3<0以及G5R1/F5<G5R2/F5<0,D為最大成像圓直徑,TTL為所述第一透鏡靠近物側的表面到成像面的距離,G3R1為所述第三透鏡靠近物側的表面的曲率半徑,F3為所述第三透鏡的焦距,G1R1為所述第一透鏡靠近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F1為所述第一透鏡的焦距,G1R2為所述第一透鏡靠近所述像側的表面的曲率半徑,G3R2為所述第三透鏡靠近像側的表面的曲率半徑,G5R1為所述第五透鏡靠近物側的表面曲率半徑,G5R2為所述第五透鏡靠近像側的表面曲率半徑,F5為所述第五透鏡的焦距。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鏡頭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鏡還需滿足G1R1/F1>0.53以及G1R2/F1<-2.27,G1R2為所述第一透鏡靠近像側的表面的曲率半徑。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鏡頭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鏡還需滿足G3R1/F3>0.62以及G3R2/F...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柯駿程
    申請(專利權)人: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評論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无码高清在线观看| 最新亚洲春色Av无码专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久久精品大 | 色综合久久久无码网中文|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YW|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日韩| 亚洲av无码有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去q| 无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蜜臀|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东京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网址|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久久人妻内射无码一区三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 九九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无人网站免费视频|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 无码人妻aⅴ一区二区三区有奶水| 免费A级毛片无码专区|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久久久| 亚洲高清无码专区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不卡|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秋霞 | 在线观看无码AV网站永久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秋霞2 | 日本精品人妻无码免费大全|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潮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另类无码专区首页|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 无码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咪咕| 在线播放无码后入内射少妇|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孑伦AS|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久久|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二区爱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