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末端軟管及其制備方法,該末端軟管包括聚氨酯管體和設置在聚氨酯管體端部的金屬接頭,金屬接頭包括內套和外套,外套固定在內套的外周,內套與外套之間形成環形空腔,聚氨酯管體澆注成型并嵌在內套與外套之間的環形空腔中。本發明專利技術中,聚氨酯管體的耐磨性高、強度高,可以顯著地提高末端軟管的使用壽命,減輕了末端軟管的自重,并且,聚氨酯管體與金屬接頭一體澆注成型,其結構穩定可靠性高,提高了混凝土作業安全性。本發明專利技術還提出了一種應用該末端軟管的泵車。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工程機械
,特別涉及一種末端軟管,末端軟管的制備方法,以及應用該末端軟管的泵車。
技術介紹
用于輸送流體介質的工程機械,例如混凝土泵車,包括多節依次鉸接相連的臂架系統,在臂架系統上布置輸送管,用于將混凝土輸送至預定的施工地點。為了方便地控制輸送管的出口位置,通常在輸送管的末端設置有末端軟管,末端軟管的澆注口與輸送管的末端連通,出料口用于將混凝土排出。在混凝土連續澆注作業時,可以由操作人員拖動末端軟管,在適當的施工范圍內控制末端軟管的出料口達到預定的澆注位置,從而提高混凝土布料的適應性和準確性。當前,末端軟管的管體采用橡膠制成,為了增加橡膠的強度,在橡膠管體中內襯鋼絲網進行加強,并且,橡膠管體和金屬接頭采用扣壓方式進行連接。由于橡膠的耐磨性能一般,在輸送混凝土時,橡膠管體較容易被混凝土磨損而失效,末端軟管的使用壽命較短;在橡膠管體中內襯鋼絲網,在提高橡膠管體強度的同時也增加了末端軟管的重量;當末端軟管的內層橡膠磨損之后,鋼絲網容易翻起,鋼絲網堵塞混凝土中砂石,從而造成爆管事故;另外,金屬接頭和橡膠管體采用扣壓方式進行連接,在混凝土的劇烈沖擊下,連接接頭位置很容易脫落,容易將橡膠管體沖出,存在較大的安全風險。因此,如何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對末端軟管進行優化設計,以提高末端軟管的使用壽命,減輕末端軟管的重量,防止爆管現象和脫落現象從而提高末端軟管的結構可靠性和作業安全性,已經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需要繼續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末端軟管及其制備方法,該末端軟管的使用壽命長,重量輕,結構可靠性和作業安全性高。本專利技術還提出了一種應用該末端軟管的泵車。—方面,本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末端軟管,包括聚氨酯管體和設置在聚氨酯管體端部的金屬接頭,金屬接頭包括內套和外套,外套固定在內套的外周,內套與外套之間形成環形空腔,聚氨酯管體澆注成型并嵌在內套與外套之間的環形空腔中。進一步地,外套包括檔環和錐套,檔環位于外套的端部,外套通過檔環固定在內套的中部,錐套的大頭端比小頭端更加靠近檔環。進一步地,檔環和錐套的大頭端之間連接有第一圓套,在錐套的小頭端連接有第二圓套。進一步地,內套與錐套相對應的管段的外徑從錐套的大頭端向小頭端逐漸減小。進一步地,內套上設有周向的第一切槽,聚氨酯管體嵌在第一切槽中,和/或,夕卜套上設有周向的第二切槽,聚氨酯管體嵌在第二切槽中。進一步地,沿內套的軸向設有一道或多道第一切槽,并且第一切槽在內套的周向分段布置;沿外套的軸向設有一道或多道第二切槽,并且第二切槽在外套的周向分段布置。進一步地,外套的第一圓套的內壁設有凸環,凸環嵌在聚氨酯管體中。進一步地,第二切槽設在凸環上。本專利技術中,末端軟管包括聚氨酯管體和設置在聚氨酯管體端部的金屬接頭,聚氨酯管體采用聚氨酯材料制成,聚氨酯材料具有高耐磨性和高強度,因此,聚氨酯管體的耐磨性高、強度高,具有高耐磨性的聚氨酯管體耐混凝土磨損,相比于現有技術中橡膠管體,可以顯著地提高末端軟管的使用壽命,并且,高強度的聚氨酯管體可以滿足混凝土輸送的要求,相比于現有技術中在橡膠管體中內襯鋼絲網加強結構,聚氨酯管體無需進行強化處理,簡化了結構,減輕了末端軟管的自重,避免了現有技術中可能出現的爆管事故。聚氨酯管體澆注成型并嵌在內套與外套之間的環形空腔中,將聚氨酯管體與金屬接頭一體澆注成型,兩者之間形成嚴密可靠的配合結構,其結合力很強,在聚氨酯管體的自重以及混凝土的劇烈沖擊力作用下,可以保持聚氨酯管體與金屬接頭之間的結構穩定可靠性,聚氨酯管體難以從金屬接頭處脫落,提高了混凝土作業安全性。另一方面,本專利技術還提出了一種上述末端軟管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外套固定在內套的外周形成金屬接頭;將至少兩個橫截面為弧形的模片組成外模管,將外模管套裝在兩個金屬接頭的外套上;將兩個堵頭安裝在兩個金屬接頭的內套中,并在其中一個堵頭上設有澆注口;通過澆注口注入適量的液態聚氨酯,采用離心澆注方式,液態聚氨酯在離心力作用下填充在內套與外套之間的環形空腔中并均勻分布在外模管的內壁;待液態聚氨酯凝固后形成聚氨酯管體,脫去外模管后得到所述末端軟管。又一方面,本專利技術還提出了一種上述末端軟管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外套固定在內套的外周形成金屬接頭;將內模芯插裝在兩個金屬接頭的內套中,采用至少兩個橫截面為弧形的模片組成外模管,將外模管套裝在兩個金屬接頭的外套上; 在外套上設有澆注口,通過澆注口注入適量的液態聚氨酯,液態聚氨酯填充在內套與外套之間的環形空腔中并填充在外模管與內模芯之間的成型空間中;待液態聚氨酯凝固后形成聚氨酯管體,脫去外模管和內模芯后得到所述末端軟管。本專利技術中,采用上述兩種末端軟管的制備方法,聚氨酯管體與金屬接頭一體澆注成型,聚氨酯管體澆注成型并嵌在金屬接頭中,可以保持聚氨酯管體與金屬接頭之間的結構穩定可靠性,其工藝簡單,實用性強。再一方面,本專利技術還提出了一種泵車,包括臂架系統以及安裝在臂架系統上的輸送管,還包括上述末端軟管,末端軟管的金屬接頭安裝在輸送管的末端。本專利技術中,根據上述末端軟管的技術效果,應用該末端軟管的泵車也同樣具有上述技術效果。附圖說明構成本專利技術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本專利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專利技術,并不構成對本專利技術的不當限定。圖1為本專利技術中一種末端軟管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外套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中第一實施例中末端軟管的制備方法的狀態示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中第二實施例中末端軟管的制備方法的狀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內套;10、第一切槽;2、外套;21、檔環;22、第一圓套;23、錐套;24、第二圓套;201、第二切槽;202、凸環;3、聚氨酯管體;4、外模管;5、堵頭;6、內模芯。具體實施例方式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專利技術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專利技術。如圖1和圖2所示,為本專利技術提出的一種末端軟管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外套的結構示意圖。參照圖1,本專利技術提出的一種末端軟管,包括聚氨酯管體3和設置在聚氨酯管體3端部的金屬接頭,其中,金屬接頭包括內套I和外套2,外套2套設在內套I的外周,并且內套I和外套2固定連接,在內套I與外套2之間形成環形空腔,聚氨酯管體3澆注成型并嵌在內套I與外套2之間的環形空腔中。本例中,聚氨酯管體3采用聚氨酯材料制成,并且聚氨酯管體3澆注成型并嵌在內套I與外套2之間的環形空腔中。由于聚氨酯材料具有高耐磨性和高強度,因此,聚氨酯管體3的耐磨性高、強度高,具有高耐磨性的聚氨酯管體3耐混凝土磨損,相比于現有技術中橡膠管體,可以顯著地提高末端軟管的使用壽命,并且,高強度的聚氨酯管體3可以滿足混凝土輸送的要求,相比于現有技術中在橡膠管體中內襯鋼絲網加強結構,聚氨酯管體3無需進行強化處理,簡化了結構,減輕了末端軟管的自重,避免了現有技術中可能出現的爆管事故。聚氨酯管體3澆注成型并嵌在內套I與外套2之間的環形空腔中,將聚氨酯管體3與金屬接頭一體澆注成型,兩者之間形成嚴密可靠的配合結構,其結合力很強,在聚氨酯管體3的自重以及混凝土的劇烈沖擊力作用下,可以保持聚氨酯管體3與金屬接頭之間的結構穩定可靠性,聚氨酯管體3難以從金屬接頭處脫落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末端軟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聚氨酯管體(3)和設置在聚氨酯管體(3)端部的金屬接頭,金屬接頭包括內套(1)和外套(2),外套(2)固定在內套(1)的外周,內套(1)與外套(2)之間形成環形空腔,聚氨酯管體(3)澆注成型并嵌在內套(1)與外套(2)之間的環形空腔中。
【技術特征摘要】
1.ー種末端軟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聚氨酯管體(3)和設置在聚氨酯管體(3)端部的金屬接頭,金屬接頭包括內套(I)和外套(2),外套(2)固定在內套(I)的外周,內套(I)與外套(2)之間形成環形空腔,聚氨酯管體(3)澆注成型并嵌在內套(I)與外套(2)之間的環形空腔中。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末端軟管,其特征在于,外套(2)包括檔環(21)和錐套(23),檔環(21)位于外套(2)的端部,外套(2)通過檔環(21)固定在內套(I)的中部,錐套(23)的大頭端比小頭端更加靠近檔環(21)。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末端軟管,其特征在于,檔環(21)和錐套(23)的大頭端之間連接有第一圓套(22),在錐套(23)的小頭端連接有第二圓套(24)。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末端軟管,其特征在干,內套(I)與錐套(23)相對應的管段的外徑從錐套(23)的大頭端向小頭端逐漸減小。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末端軟管,其特征在干,內套(I)上設有周向的第一切槽(10 ),聚氨酯管體(3 )嵌在第一切槽(10 )中,和/或,外套(2 )上設有周向的第二切槽(201),聚氨酯管體(3)嵌在第二切槽(201)中。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末端軟管,其特征在于,沿內套(I)的軸向設有一道或多道第一切槽(10),并且第一切槽(10)在內套(I)的周向分段布置;沿外套(2)的軸向設有一道或多道第二切槽(201),并且第二切槽(201)在外套(2)的周向分段布置。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末端軟管,其特征在于,外套(2)的第一圓套(22)的內壁設有凸環(202),凸環(202)嵌在聚...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宋師偉,溫磊,陳沖,
申請(專利權)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