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內星輪超越離合器,包括外圈、內圈和滾柱,內圈外圓設有楔形槽,楔形槽與外圈內圓共同形成用于與滾柱嚙合或分離的楔形嚙合空間;還包括與滾柱在圓周方向一一對應設置的支承軸,相對于內圈至少在圓周方向可拆卸式固定且支撐軸上設有用于對滾柱施加朝向嚙合方向預緊力的彈性件;本發明專利技術采用相對于內圈至少在圓周方向可拆卸式固定的支承軸對滾柱形成預緊力,且用于形成嚙合空間的楔形槽位于內星輪,直接鍛造成形即可,簡化加工過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加工成本;使得在加工時調整滾柱在圓周向的位置成為可能,保證加工及裝配精度,延長使用壽命并保證傳動效果;本發明專利技術的結構對于超越離合器軸向尺寸不限,提高承載能力。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用于機動車傳動的離合設備,特別涉及一種超越離合器。
技術介紹
超越離合器是隨著動力產品的發展而出現的基礎部件,它是用于原動機和工作機之間或機器內部主動軸與從動軸之間動力傳遞與分離功能的重要部件。主要是利用主、從動部分的速度變化或旋轉方向的變換,具有自行離合功能的裝置。實踐中,多數為利用牙的嚙合、棘輪-棘爪的嚙合或滾柱、楔塊的楔緊作用單向傳遞運動或扭矩的離合器。滾柱超越離合器由于傳動均勻穩定并且承載能力較大,因而在較高速度的場合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滾柱式超越離合器根其內軛(星輪)位置不同分為外星輪和內星輪兩種,星輪設置有容納滾柱的凹槽,同時,在脫離嚙合時,為了限制滾柱的反向轉動,則需要設有限位裝置,該裝置一般包括限位座和彈性元件。對于內星輪超越離合器,限位座一般位于內圈并一體成型,加工過程較為復雜,不但降低工作效率,還使加工成本較高。由于加工條件的限制,超越離合器一般軸向長度較窄,也無法沿軸向布置較多的滾動體,而滾柱則是超于離合器較為重要的承載部件,數量的限制嚴重影響到超越離合器的承載能力;使得超越離合器的使用場合受到限制。因此,需要對現有的超越離合器進行改進,采用內星輪結構,可簡化星輪的加工過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加工成本,利于保證加工及裝配精度,延長使用壽命并保證傳動效果;無論是圓周方向還是軸向均能夠布置相對較多的滾柱,并減小在較高承載能力下的超越離合器尺寸,同時,整個超越離合器可拆卸式結構利于節約各個部件的加工成本。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內星輪超越離合器,采用內星輪結構,可簡化星輪的加工過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加工成本,利于保證加工及裝配精度,延長使用壽命并保證傳動效果;無論是圓周方向還是軸向均能夠布置相對較多的滾柱,并減小在較高承載能力下的超越離合器尺寸,同時,整個超越離合器可拆卸式結構利于節約各個部件的加工成本。本專利技術的內星輪超越離合器,包括外圈、內圈和滾柱,所述內圈外圓設有楔形槽, 所述楔形槽與外圈內圓共同形成用于與滾柱嚙合或分離的楔形嚙合空間;還包括與滾柱在圓周方向--對應設置的支承軸,所述支承軸相對于內圈至少在圓周方向可拆卸式固定,且支撐軸上設有用于對滾柱施加朝向嚙合方向預緊力的彈性件。進一步,所述彈性件為沿軸向并列設置的至少兩個柱狀彈簧,支撐軸沿軸向并列設有用于容納柱狀彈簧的彈簧座孔,所述柱狀彈簧一端伸出彈簧座孔并對滾柱施加預緊力;進一步,與彈簧座孔沿其軸向可滑動配合內套設有彈簧保護套,所述彈簧保護套一端封閉并套于柱狀彈簧外圓,所述柱狀彈簧通過彈簧保護套的封閉端對滾柱施加預緊力;進一步,與每個支承軸對應的滾柱至少為沿軸向并列設置的兩個;進一步,內圈位于支承軸的軸向兩端分別在圓周方向固定配合對應設置擋圈I和 擋圈II,所述支承軸至少一端固定連接于對應的擋圈I或擋圈II ;進一步,所述擋圈I和擋圈II內圓沿圓周方向分布有徑向凸起,所述內圈對應設 有用于與該徑向凸起軸向相對的徑向凹槽,所述擋圈I和擋圈II外套于內圈且各自的徑向 凸起分別嵌入對應的徑向凹槽;進一步,所述支承軸軸向兩端分別以可拆卸的方式對應固定連接于擋圈I和擋圈 II ;進一步,所述支承軸軸向兩端分別沿軸向對應穿出擋圈I和擋圈II,且至少一端 通過扁軸結構與對應的擋圈I和擋圈II沿圓周方向固定配合;進一步,所述支承軸一端通過扁軸結構與擋圈I沿圓周方向固定配合,另一端通 過圓軸與擋圈II配合;擋圈I或/和擋圈II沿圓周方向與支承軸間隔設置有潤滑油孔;進一步,所述支撐軸的橫截面為上底徑向向內的梯形。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本專利技術的內星輪超越離合器,采用相對于內圈至少在圓周方 向可拆卸式固定的支承軸對滾柱形成預緊力,且用于形成嚙合空間的楔形槽位于內星輪, 直接鍛造成形即可,簡化加工過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加工成本;由于不是一體成型,則能 夠靈活的根據需要在加工時調整滾柱在圓周向的位置,保證加工及裝配精度,延長使用壽 命并保證傳動效果;采用組合式結構不但簡化加工過程,占用相對較小的空間,在圓周方向 能夠布置相對較多的滾柱,并且軸向尺寸不限,提高承載能力,并可減小在較高承載能力下 的超越離合器尺寸,使超越離合器以及傳動設備體積減小。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描述。圖1為本專利技術結構示意圖2為圖1A處放大圖3為本專利技術軸向截面圖4為圖3沿B向視圖5為支撐軸結構圖6為圖5C向視圖。具體實施方式圖1為本專利技術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A處放大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軸向截面圖,圖4 為圖3沿B向視圖,圖5為支撐軸結構圖,圖6為圖5C向視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內星 輪超越離合器,包括外圈1、內圈6和滾柱2,所述內圈6外圓設有楔形槽,所述楔形槽與外 圈I內圓共同形成用于與滾柱嚙合或分離的楔形嚙合空間7;還包括與滾柱2在圓周方向 一一對應設置的支承軸3,所述支承軸3相對于內圈至少在圓周方向可拆卸式固定,且支撐 軸3上設有用于對滾柱2施加朝向嚙合方向預緊力的彈性件;內圈是對超越離合器內圓傳 動件的總稱,包括軸或者圈狀結構。本實施例中,所述彈性件為沿軸向并列設置的至少兩個柱狀彈簧5,支撐軸3沿軸向并列設有用于容納柱狀彈簧的彈簧座孔31,所述柱狀彈簧5 —端伸出彈簧座孔31并對滾 柱2施加預緊力,該預緊力朝向嚙合方向;設置較多的彈簧施加預緊力,能夠保證滾柱的受 力平穩均勻,從而保證超越離合器的運行效果。本實施例中,與彈簧座孔31沿其軸向可滑動配合內套設有彈簧保護套4,所述彈 簧保護套4 一端封閉并套于柱狀彈簧5外圓,所述柱狀彈簧5通過彈簧保護套的封閉端對 滾柱2施加預緊力;彈簧保護套4能夠保證柱狀彈簧5在彈簧座孔31內順暢滑動,并且不 刮傷彈簧座孔31,同時,也使柱狀彈簧5與滾柱2之間具有分隔,避免阻礙運動。本實施例中,與每個支承軸3對應的滾柱2至少為沿軸向并列設置的兩個;利用軸 向相接的滾柱排布方式,利于保證每個滾柱的平衡性,從而進一步保證軸向較長的本專利技術 結構的使用性能。本實施例中,內圈6位于支承軸3的軸向兩端分別在圓周方向固定配合對應設置 擋圈I 8和擋圈II 9,所述支承軸至少一端固定連接于對應的擋圈I 8或擋圈II 9 ;本實施 例中,也就是支承軸3沿軸向設置且一端或者兩端固定連接于擋圈I 8和擋圈II 9 ;采用與 內圈6分體式擋圈結構,利于安裝和拆卸,同時進一步簡化加工過程。本實施例中,所述擋圈I 8和擋圈II 9內圓沿圓周方向分布有徑向凸起(圖中為徑 向凸起82和徑向凸起92),所述內圈對應設有用于與該徑向凸起軸向相對的徑向凹槽(徑 向凹槽61和徑向凹槽62),所述擋圈I 8和擋圈II 9外套于內圈6且各自的徑向凸起分別 嵌入對應的徑向凹槽;如圖所示,所述內圈6軸向兩端分別形成與擋圈I 8和擋圈II 9對應 的軸肩,軸肩用于對擋圈I 8和擋圈II 9限位,當然,安裝時需要必要的對擋圈I 8和擋圈 II 9軸向固定措施,包括擋環等部件;本實施例中,內圈6位于軸肩外側的外圓設有徑向凹 槽(徑向凹槽61和徑向凹槽62),所述擋圈I 8和擋圈II 9分別對應套入內圈6軸向靠緊軸 肩并使徑向凸起(圖中為徑向凸起82和徑向凸起92) 對應嵌入徑向凹槽(徑向凹槽61 和徑向凹槽62);采用嵌合式安裝結構,進一步簡化結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內星輪超越離合器,包括外圈、內圈和滾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圈外圓設有楔形槽,所述楔形槽與外圈內圓共同形成用于與滾柱嚙合或分離的楔形嚙合空間;還包括與滾柱在圓周方向一一對應設置的支承軸,所述相對于內圈至少在圓周方向可拆卸式固定且支撐軸上設有用于對滾柱施加朝向嚙合方向預緊力的彈性件。
【技術特征摘要】
1.ー種內星輪超越離合器,包括外圈、內圈和滾柱,其特征在干所述內圈外圓設有楔形槽,所述楔形槽與外圈內圓共同形成用干與滾柱嚙合或分離的楔形嚙合空間;還包括與滾柱在圓周方向--對應設置的支承軸,所述相對于內圈至少在圓周方向可拆卸式固定且支撐軸上設有用于對滾柱施加朝向嚙合方向預緊カ的弾性件。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星輪超越離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件為沿軸向井列設置的至少兩個柱狀彈簧,支撐軸沿軸向并列設有用于容納柱狀彈簧的彈簧座孔,所述柱狀彈簧一端伸出彈簧座孔并對滾柱施加預緊カ。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內星輪超越離合器,其特征在于與彈簧座孔沿其軸向可滑動配合內套設有彈簧保護套,所述彈簧保護套一端封閉并套于柱狀彈簧外圓,所述柱狀彈簧通過彈簧保護套的封閉端對滾柱施加預緊力。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內星輪超越離合器,其特征在于與每個支承軸對應的滾柱至少為沿軸向并列設置的兩個。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內星輪超越離合器,其特征在于內圈位于支承軸的軸向兩端分別在圓周方向固定配合對應設置擋圈...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薛榮生,朱飛,郝允志,周黔,冉陽,
申請(專利權)人:西南大學,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