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雙面粘合帶。某一方式的雙面粘合帶,含有溶劑型丙烯酸類共聚物,總厚度為150μm以下,在55℃的氣氛下在人工皮脂中浸漬3天后的質量增加度為10質量%以上且150質量%以下。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雙面粘合帶
本專利技術涉及雙面粘合帶。更具體而言,本專利技術涉及在組裝到便攜式電子設備中的構件的固定中使用的雙面粘合帶。
技術介紹
手機、PHS、數碼相機、電子記事本、便攜機音樂播放器、便攜式游戲機、智能電話、平板電腦等便攜式電子設備中,在以設置在圖像顯示模塊表面的顯示面板與殼體的接合或觸控面板構件的接合、LCD構件的接合為代表的各種構件或模塊的接合固定中使用雙面粘合帶。手機、PHS、智能電話在通話時由于與耳朵周圍、頭發的接觸而附著皮脂、化妝品、整發劑等油性成分,通過長時間使用有時會從面板與殼體的接合部分緩慢地侵入而直達雙面粘合帶。另外,近年來在圖像顯示部分中賦予觸控功能的便攜式電子設備增加,手指上附著的皮脂侵入構件內部,構件固定用的雙面粘合帶受到皮脂的影響而粘合特性下降從而產生剝離,或者受到皮脂的影響而產生粘合帶的溶脹的不良狀況成為問題。近年來,便攜式電子設備正在薄型化,構件固定用的雙面粘合帶也要求使用薄的帶、要求觸控面板構件等厚度方向的變化少。特別是電阻膜式觸控面板的ITO薄膜/ITO玻璃的固定中,無厚度方向的變化是重要性能。一般而言,雙面粘合帶中使用的丙烯酸型粘合劑的丙烯酸類聚合物具有吸收皮脂的性質。吸油量多時,由于溶脹造成厚度增厚,產生接合構件的厚度變化,從固定的厚度膨漲到圖像顯示區域的粘合劑凸出,或者在電阻膜式觸控面板的固定用途等中在厚度方向的變化產生不均勻時產生牛頓環,從而在圖像顯示中產生故障。鑒于此,優選厚度方向的變化少,但是,帶的厚度厚時,油引起的膨脹量大,從而厚度方向的變化增大。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對于皮脂造成的粘合劑在寬度方向凸出問題的對策,但是對于厚度方向的變化沒有述及。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215355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因此,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課題在于,提供由于皮脂等油分的侵入而引起的雙面粘合帶的膨脹少,厚度方向的變化少,因此在用于便攜式電子設備的構件固定時,即使長期使用,也不會產生由于人的皮脂等油成分的侵入而引起的帶凸出到圖像顯示區域、由于厚度方向的變化而引起的牛頓環等圖像顯示缺陷的雙面粘合帶。本專利技術的某一方式為雙面粘合帶。該雙面粘合帶,用于便攜式電子設備的構件固定用途,其特征在于,含有溶劑型丙烯酸類共聚物,總厚度為150μm以下,在55℃的氣氛下在人工皮脂中浸漬3天后的質量增加度為10質量%以上且150質量%以下。上述方式的雙面粘合帶中,溶劑型丙烯酸類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可以為400000以上且700000以下。膠粘到作為被粘物的透明導電性薄膜上后,在未浸漬到人工皮脂中的狀態下,在23℃、50%RH的條件下經過72小時后沿180°剝離方向以300mm/分鐘的拉伸速度進行剝離,此時得到的粘合力(N/5mm)設為A,膠粘到作為被粘物的透明導電性薄膜上后,在人工皮脂中在55℃下浸漬72小時,然后拭去人工皮脂,在23℃、50%RH的條件下經過1小時后沿180°剝離方向以300mm/分鐘的拉伸速度進行剝離,此時得到的粘合力(N/5mm)設為B,此時,B/A可以為0.4以上。另外,可以用于透明導電性薄膜的膠粘。另外,將上述各要素適當組合而得到的技術方案也包含在通過本專利申請要求專利保護的專利技術的范圍內。具體實施方式以下通過優選實施方式說明本專利技術。該實施方式無意限制本專利技術的范圍,而僅僅是例示本專利技術。以下,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另外,本說明書中沒有特別言及的事項以外的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必要的事項,作為基于該領域的現有技術的本領域技術人員的設計事項來理解。本專利技術可以基于本說明書中公開的內容和該領域的技術常識實施。實施方式的雙面粘合帶用于便攜式電子設備的構件固定用途。該雙面粘合帶,含有溶劑型丙烯酸類共聚物作為粘合劑組合物,總厚度為150μm以下,在55℃的氣氛下在人工皮脂中浸漬3天后的質量增加度為10質量%以上且150質量%以下。本實施方式的雙面粘合帶,在55℃的氣氛下在人工皮脂中浸漬3天后的質量增加度(以下有時稱為吸油量)為10質量%以上且150質量%以下。吸油量越少越好,但是丙烯酸類粘合劑與油的親合性高,難以防止吸油。吸油量低于10質量%時,不能吸收的油滲出到膠粘界面,從而作為雙面粘合帶的接粘性顯著下降。特別地,吸油量低于0重量%時,膠粘劑溶出從而膠粘力下降,或者溶出的粘合劑凸出到圖像顯示區域。另外,溶出成分溶出到電子電路時,產生電阻值增大等不利影響。吸油量超過150質量%時,將雙面粘合帶組裝到便攜式電子設備中時不能控制為允許厚度的粘合劑凸出到圖像顯示區域,或者由于厚度不均勻而產生牛頓環。另外,吸油超過150質量%時,雙面粘合帶的粘合劑顯著被增塑,由于粘合力或凝聚力的下降而產生剝離。雙面粘合帶的厚度變化,優選為20μm以下。便攜式電子設備在結構上在厚度方向設置了少量余量,近年來進行薄型化,厚度方向的余量也變少,厚度變化超過20μm時,不能控制為組裝的厚度的粘合劑凸出到圖像顯示區域,或者由于厚度的不均勻而產生牛頓環。雙面粘合帶的總厚度超過150μm時,即使浸漬到皮脂中時吸油量少厚度的變化量也會超過20μm,由于厚度方向的變化而產生牛頓環、膠糊凸出。鑒于此,雙面粘合帶的總厚度優選為150μm以下,更優選100μm以下。吸油量基于將雙面粘合帶浸漬到皮脂中前后的重量變化由以下的程序求出。[吸油量計算方法]將雙面粘合帶切割為寬50mm、長100mm,測定除雙面的剝離紙以外的試樣重量(質量:Wa),將其在人工皮脂中以試樣的兩面全部浸漬的方式在55℃的氣氛下浸漬3天。浸漬3天后,使用取油薄膜(例如,カネポゥ化妝品公司制造;プチガ一デンォィルクリアフィルムN)充分地拭去雙面粘合帶的表面上附著的油直到取油薄膜不再變化。測定這樣拭去表面的油后的試樣重量(質量:Wb)。使用這些值,由下式計算實際吸油量。實際吸油量(質量%)=[(Wb-Wa)/Wa]×100在此所說的人工皮脂,作為皮脂的代用品使用,因此只要具有與皮脂類似的物理特性,則成分沒有特別限制,優選甘油三油酸酯、甘油三棕櫚酸酯等甘油三酸酯、角鯊烯、十八酸肉豆蔻酯等酯、油酸等脂肪酸的混合物,其混合比優選為:甘油三酸酯5~50質量%、角鯊烯5~20質量%、酯5~50質量%、脂肪酸5~35質量%的混合物,其中,特別優選以下組成的人工皮脂。人工皮脂:甘油三油酸酯33.3質量%、油酸20.0質量%、角鯊烯13.3質量%、十八酸肉豆蔻酯33.4質量%實施方式的雙面粘合帶含有溶劑型丙烯酸類共聚物作為粘合劑組合物。本說明書中,“溶劑型丙烯酸類共聚物”是指通過溶液聚合而得到的丙烯酸類共聚物。溶劑型丙烯酸類共聚物可以通過溶液聚合的公知聚合方法進行共聚而得到。另外,通過溶液聚合以外的聚合法得到的丙烯酸類共聚物,例如,通過乳液聚合得到的丙烯酸類共聚物的情況下,在浸漬到人工皮脂中時粘合劑層溶出。鑒于此,溶劑型丙烯酸類共聚物作為粘合劑組合物是合適的。另外,使用例如合成橡膠類或天然橡膠類粘合劑組合物代替溶劑型丙烯酸類共聚物作為粘合劑組合物時,在浸漬到人工皮脂中時,粘合劑層溶出。鑒于此,溶劑型丙烯酸類共聚物作為實現本專利技術目的的粘合劑組合物是合適的。構成溶劑型丙烯酸類共聚物的單體,優選以溶劑型丙烯酸類共聚物的玻璃化轉變溫度為-56℃~20℃的方式進行選擇。通過將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雙面粘合帶,用于便攜式電子設備的構件固定用途,其特征在于,含有溶劑型丙烯酸類共聚物,總厚度為150μm以下,在55℃的氣氛下在人工皮脂中浸漬3天后的質量增加度為10質量%以上且150質量%以下。
【技術特征摘要】
2011.10.14 JP 2011-227443;2012.10.10 JP 2012-22531.一種雙面粘合帶,用于便攜式電子設備的構件固定用途,其特征在于,含有溶劑型丙烯酸類共聚物,總厚度為150μm以下,在55℃的氣氛下在人工皮脂中浸漬3天后的質量增加度為10質量%以上且150質量%以下,所述溶劑型丙烯酸類共聚物含有丙烯酸正丁酯和烷基的碳原子數為8以上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所述(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為10質量%以下,所述溶劑型丙烯酸類共聚物含有80質量%~95質量%所述丙烯酸正丁酯,所述溶劑型丙烯酸類共聚物中添加有異氰酸酯類交聯劑。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面粘合帶,其中,溶劑型...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鈴木俊英,副田義和,吉田升,水鳥喬久,
申請(專利權)人:日東電工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