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疊椅,它具有支撐腿、椅面框架和椅背框架,椅面框架具有一對側梁和一只以上的下橫梁,下橫梁的兩端分別與一只側梁的內側鉸接,支撐腿具有一對前支撐腿和一對后支撐腿,兩前支撐腿分別與一只側梁的前端鉸接,兩后支撐腿的中上部分別與一只側梁的后端鉸接,椅背框架具有一對豎梁,兩豎梁的中下部分別與一后支撐腿的上端鉸接,在椅面框架和椅背框架的上表面固定有椅面。本折疊椅在打開狀態下,前支撐腿、后支撐腿、椅面框架和椅背框架及椅面可形成一個穩固的椅子,需要折疊時,拆去椅面,將前支撐腿、后支撐腿與側梁相對折疊,將豎梁與后支撐腿相對折疊,將下橫梁相與側梁相對折疊,整個折疊椅即可收縮到最小形態,進而,可方便攜帶及存放。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折疊椅。
技術介紹
現有的各種折疊椅雖然都具有節省放置空間特點,但在折疊后狀態基本都是椅面 與椅背相對折疊,可見存在的不足是折疊不夠充分、攜帶不方便,尤其難以適應外出郊游、 垂釣時攜帶。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折疊椅,該折疊椅可充分折疊,方便人們外出攜帶。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以下方案折疊椅,它具有支撐腿、椅面框架和椅背 框架,椅面框架具有一對側梁和一只以上的下橫梁,下橫梁的兩端分別與一只側梁的內側 鉸接,支撐腿具有一對前支撐腿和一對后支撐腿,兩前支撐腿分別與一只側梁的前端鉸接, 兩后支撐腿的中上部分別與一只側梁的后端鉸接,椅背框架具有一對豎梁,兩豎梁的中下 部分別與一后支撐腿的上端鉸接,在椅面框架和椅背框架的上表面固定有椅面。由上述方案可見,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折疊椅在打開狀態下,前支撐腿、后支撐腿、椅面 框架和椅背框架及椅面可形成一個穩固的椅子,當需要折疊時,拆去椅面,將前支撐腿、后 支撐腿與側梁相對折疊,將豎梁與后支撐腿相對折疊,將下橫梁相與側梁相對折疊,整個折 疊椅即可收縮到最小形態,進而,可大大方便攜帶及存放。本專利技術結構合理,打開、折疊方便,它尤其適宜外出郊游、垂釣時攜帶。附圖說明圖1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打開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圖2圖1的王視圖;圖3圖2的A—A剖視圖;圖4圖3的B—B剖視圖;圖5圖3的C— C剖視圖;圖6圖3的D部放大圖;圖7圖5的E部放大圖;圖8圖1所不實施例的折置狀態一的不意圖;圖9圖1所示實施例的折疊狀態二的示意圖;圖10圖1所示實施例的折疊狀態三的示意圖 圖11圖1所示實施例的折疊狀態四的示意圖 圖12圖1所示實施例的折疊狀態五的示意圖 圖13本專利技術的受力分析原理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專利技術。參見圖1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折疊椅中,椅面框架具有一對側梁6和兩只下橫梁8,下橫梁8的兩端分 別與一只側梁6的內側鉸接,支撐腿具有一對前支撐腿7和一對后支撐腿5,兩前支撐腿7 分別與一只側梁6的前端鉸接,兩后支撐腿5的中上部分別與一只側梁6的后端鉸接,椅背 框架具有一對豎梁3,兩豎梁3的中下部分別與一后支撐腿5的上端鉸接,在椅面框架和椅 背框架的上表面固定有椅面2。椅面2可為柔性材料,如帆布等。參見圖1、圖2、圖3、圖4側梁6的內側具有第一凹槽6a、底側具有第二凹槽6b,下橫梁8的兩端分別鉸接在一 只側梁6上的第一凹槽6a中,兩前支撐腿7的中上部分別與一只側梁6上第二凹槽6b的 前端鉸接,兩后支撐腿5的中上部分別與一只側梁6上第二凹槽6b的后端鉸接。豎梁3的 內側具有第一凹槽3a、后側具有第二凹槽3b,在兩豎梁間設有一只上橫梁4,上橫梁4的兩 端分別鉸接在一只豎梁3上的第一凹槽3a中,后支撐腿5的上端鉸接在豎梁3上的第二凹 槽3b中。參見圖5、圖7下橫梁8具有兩段相互鉸接的空腹梁8a、8b,在其中一段空腹梁8a的側壁上開有通槽 8c,在該具有通槽的空腹梁8a中插裝有一只與其間隙配合的套管8d,套管8d上聯接有撥銷 8e,撥銷8e穿過通槽8c,通過撥銷8e可撥動套管8d伸出或縮回空腹梁8a。將套管8d縮 回到空腹梁8a中,空腹梁8a、8b即可相對轉動、折疊,當空腹梁8a、8b之間呈對接狀態時, 將套管8d伸入到空腹梁Sb中,空腹梁8a、8b間即能可靠的連接。另外,本實施例中上橫梁 4與下橫梁8的結構相同。參見圖1、圖3、圖4、圖6為使本折疊椅坐著舒適,每一豎梁3上鉸接有一扶手1,扶手I的底側開有凹槽la,扶 手I的一端通過其上的凹槽Ia與豎梁3鉸接。扶手的前端開有供前支撐腿7的上端穿過 的通孔la,前支撐腿7的上端部開有凹槽7a。本折疊椅打開后,當給前支撐腿7的上端加 外力,通過前支撐腿7的彈性變形使其上端伸入到扶手I上的通孔Ia中,通過通孔Ia的邊 沿與支撐腿7的上端的凹槽7a卡合,后支撐腿5的上端與豎梁3抵靠、后支撐腿5的中上 部與側梁6的后端抵靠、前支撐腿7的中上部與側梁6的前端抵靠、豎梁3的下端與側梁6 抵靠,此時,整個框架呈一穩定結構。參見圖13,本折疊椅的受力分析如下本折疊椅由側梁6、豎梁3、前支撐腿7、后支 撐腿5、扶手I相互鉸接而組成可開、閉的框架受力結構。當給前支撐腿7的上端加一力F、 扶手I加一反向力F’而將此結構環閉合時(可用銷釘、搭扣或掛鉤等方式使扶手1、前支撐 腿7在開閉處互鎖,互鎖后F和F’互為反向應力),F’會使豎梁3的下端和后支撐腿5以 二者的鉸接點為圓心張開直到5、3抵靠面抵死,此時豎梁3和后支撐腿5在F’作用下成一 相互固定的整體,F’則繼續作用于后支撐腿5,后支撐腿5的上端和側梁6則會以二者鉸接 點為圓心收攏,直到5、6抵靠面和3、6抵靠面抵死。而力F同樣會使支撐腿7的上端和側 梁6以二者鉸接點為圓心相互收攏,直到7、6抵靠面抵死。此時,整個結構在則在前支撐腿 7和扶手I的互鎖應力的作用下相互抵靠而位置固定,呈一穩定的環型應力結構。當解除前支撐腿7和扶手I的互鎖而打開此應力環如(圖6)時,各鉸接點則可按 一定方向自由轉動,然后,如圖8至圖12所示整個折疊椅的框架即可折疊收攏成桿狀。結合1、圖3、圖4、圖5及圖8-圖12可見,需要對本折疊椅進行折疊時,將椅面2拆去,將前支撐腿7上端與扶手I前端分離,將 前支撐腿7、后支撐腿5與側梁6相對折疊,支撐腿7、后支撐腿5可進入到側梁6的第二凹 槽6b中,將豎梁3與后支撐腿5相對折疊,后的上部支撐腿5可進入到豎梁3的第二凹槽 3b中,將扶手I與豎梁3相對折疊,豎梁3、側梁6可進入到扶手I的凹槽Ia中,將下橫梁8 側梁6相對折疊,下橫梁8可進入到側梁6的第一凹槽中,將上橫梁4與豎梁3相對折疊, 上橫梁4可進入到豎梁3的第一凹槽3a中,整個折疊椅在折疊后呈桿狀,進而,可大大方便 攜帶及存放。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折疊椅,它具有支撐腿、椅面框架和椅背框架,其特征在于:椅面框架具有一對側梁和一只以上的下橫梁,下橫梁的兩端分別與一只側梁的內側鉸接,支撐腿具有一對前支撐腿和一對后支撐腿,兩前支撐腿分別與一只側梁的前端鉸接,兩后支撐腿的中上部分別與一只側梁的后端鉸接,椅背框架具有一對豎梁,兩豎梁的中下部分別與一后支撐腿的上端鉸接,在椅面框架和椅背框架的上表面固定有椅面。
【技術特征摘要】
1.折疊椅,它具有支撐腿、椅面框架和椅背框架,其特征在于椅面框架具有一對側梁和一只以上的下橫梁,下橫梁的兩端分別與一只側梁的內側鉸接,支撐腿具有一對前支撐腿和一對后支撐腿,兩前支撐腿分別與一只側梁的前端鉸接,兩后支撐腿的中上部分別與一只側梁的后端鉸接,椅背框架具有一對豎梁,兩豎梁的中下部分別與一后支撐腿的上端鉸接,在椅面框架和椅背框架的上表面固定有椅面。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折疊椅,其特征在于側梁的內側具有第一凹槽、底側具有第二凹槽,下橫梁的兩端分別鉸接在一只側梁上的第一凹槽中,兩前支撐腿的中上部分別與一只側梁上第二凹槽的前端鉸接,兩后支撐腿的中上部分別與一只側梁上第二...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姚志紅,
申請(專利權)人:姚志紅,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