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布了一種厚樸復合型種植方法,在厚樸林地混合套種不同中草藥,種植收益比單純的種植其它中草藥提高20%以上,節約用地并形成獨特的景觀,有利于推進中草藥種植業向規模化、現代化和旅游生態觀光方向發展;采用下述技術方案予以實現,步驟如下:經過厚樸林地選擇、林地清理、施肥、松土除草、選萌定株、整地后移栽中草藥;方法簡單,株形整齊、規范。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厚樸復合型種植方法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藥用植物栽培技術,尤其是一種厚樸復合型種植方法。
技術介紹
隨著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和科技進步,人類對疾病的認識正在發生變化。化學藥品的毒副作用,抗藥性及其藥源疾病患者增多,而且研究開發周期長、投入高、風險大,迫使人們從不同角度尋找新的治療方法和藥物。目前,全球已有124個國家與地區建立了各種類型的中醫藥機構。中醫藥在東南亞、日本、韓國等國已有廣泛應用,歐美一些國家也在逐步改善對中醫藥的限制。美國政府近期專門制定了“植物藥在美上市批準法”,開始接受植物藥復方制劑作為治療藥物。我國批準生產的復方丹參滴丸、銀杏靈已通過美國FDA的新藥臨床研究的預審,這些都表明中藥作為治療藥物已引起全球醫藥界的重視和關注,逐步為國際社會所接受。厚樸是我國特有的資源,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中藥材二級保護藥材,生長迅速,適宜種植區域廣,海拔2800m以下,800m以上區域都能種植,厚樸具有抗真菌、抗細菌、抗病毒、抗潰瘍、抗腫瘤等功效,皮、葉、花、籽均能入藥。長期以來中藥材主要以野生為主,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用藥量增長,有限的野生資源已不能滿足需求。由于中藥材是一種特殊商品,人們出于對健康的渴望,認為野生藥材遠比家種藥材的質量好,加劇了對野生資源的破壞,同時也加速了瀕危品種的滅絕速度。更嚴重的問題是對野生資源過度的、無計劃、無節制的采挖,對整個國家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當藥材品種不斷減少而野生資源又不能滿足人們需求的時候,人們開始重視中藥材野生變家種的研究。雖然目前有近300種中藥材以栽培為主且面積達45萬hm2,但是,隨著栽培過程中,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及栽培地區的環境污染等嚴重的影響,臨床反應明顯的是療效遠不如從前,一是人體內可能存在著抗藥性的物質,二是中藥材的質量問題。加之我們對藥材方面基礎研究不夠,許多質量問題或更深層次的問題,我們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中藥材又是中藥生產的第一關,如何在有限的栽培地中提高中藥生產的效率、產出高質量的成品是很有研究價值的,有利于推進中草藥種植業向規模化、現代化和旅游生態觀光方向發展。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厚樸復合型種植方法。本專利技術采用下述技術方案予以實現:厚樸復合型種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厚樸林地選擇:選擇海拔800—3100m、年降雨量850~1200mm、空氣濕度在60—90%、坡度30度以下、土層厚度40cm以上的坡耕地,種植株行距2.5~3×3m;(2)林地清理:除去林地內所有雜草和雜灌木;(3)施肥:前2-3年內夏季松土培土,冬季掏環形溝將混合肥料填入后用土覆蓋;以后每兩年施一次基肥,在林木生長季節3~6月份施兩次速效氮肥促進其營養生長;(4)松土除草:冬季深翻土壤30~40cm,生長季節淺翻土壤,在草剛長出處于生長初期時,用除草劑化學除草;(5)選萌定株:待樹頭的萌芽條長到1.0~1.5m高度、明顯分化時,進行選萌定株,留萌密度為80-90株每畝;(6)整地:翻耕土壤深度至少30cm,并去除萌生厚樸林地內植株周圍雜草,每畝施入腐熟廄肥或堆肥1500—2000kg,翻入土中作基肥;于移栽中草藥前,再淺耕1次,然后整細耙平,作成寬1.3m、高0.20m的畦,施足底肥,細耕后平整畦面,以便移栽中草藥;(7)移栽定植a、滇重樓移栽①移栽: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在畦面橫向開溝,溝深4~6cm,按株行距20×30cm進行滇重樓的移栽,每畝種植1—1.2萬株,移栽時將頂芽芽尖向上放置,移栽完一溝后再開下一溝,用開下一溝的土覆蓋前一溝,如此類推,待所有的移栽完成后,用松針或稻草覆蓋畦面,澆透一次定根水;②灌溉:滇重樓移栽后每10~15天澆水1次,使土壤水分保持在30~40%之間;出苗后,噴灌,增加空氣濕度;雨季來臨前理溝,保持排水暢通,切忌畦面積水;③追肥:于5月中旬和8月下旬各施1次肥,每畝每次1500kg,施用堆漚3個月以上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同時,配合施用N、P、K肥料,施肥后澆一次水或在下雨前施肥;所述N、P、K肥料施肥質量比例為1:0.5:1.2;所述施肥采用撒施或兌水澆施;同時,在7月-8月進行葉面施肥,采用0.5%尿素和0.2%磷酸二氫鉀噴施,每15天噴1次,共3次;④摘除果實:在花萼片展開后摘去果實,讓養分集中在其營養生長上,促進滇重樓的根莖生長;b、白芨移栽①移栽:白芨于春季2~4月或秋季9~10月收獲時,選取無蟲蛀、無采挖傷具有老桿及嫩芽的假鱗莖作移栽的種;按株行距25×30cm,挖深10—15cm的穴,摟平穴底,每穴移栽塊莖3塊,栽時,將芽嘴向上呈三角形錯開,平擺于穴底,栽后,覆細肥土或火土灰,澆1次稀薄人畜糞水,蓋土與畦面平齊;②中耕除草:每年除草4次,第1次于4月齊苗后,第2次在6月旺盛生長時,第3次于8-9月,第4次結合收獲期間作物摟松畦面,鏟除雜草;每次中耕深度不超過10cm,避免傷根;③追肥:每半個月追施1次稀薄的人畜糞水,每畝1500-2000kg;8—9月追以稍濃的人畜糞水液肥,亦可施用過磷酸鈣與堆肥混合漚制,撒施于畦面,結合第3次中耕除草,蓋土壓入畦內;④排灌水:每10~15天澆水1次,土壤水分保持在30~40%之間;7—9月每天早晚各澆1次水,雨季或每次大雨后及時疏溝排除多余的積水,避免腐根。步驟(5)所述選萌定株的萌芽條去留原則是上坡位的保留、下坡位的去除、近地表的保留、位高的去除;伐后萌芽的樹蔸盡可能低,有利于萌苗近地表生長,充分吸收根部養分和便于撫育管理;將樹蔸鋸成斜面,以防止積水和引起樹蔸皮層撕裂,影響萌芽條的數量和質量。步驟(7)所述移栽中草藥還可是巖陀中藥材:①巖陀移栽:選取秋季9~10月收獲的無蟲蛀、無采挖傷的具有老桿及嫩芽的假鱗莖作移栽塊莖,于3月中旬至4月上旬移栽,按株行距30×40cm挖穴,在播種前每畝施基肥1000—1500kg,基肥以草木灰和腐熟的堆漚肥為主;根據種植穴規格每穴放置2—3個塊莖,放置時使莖芽向上呈正三角形放置,放置好后覆蓋,至莖芽不露土,起到保溫、保濕和防雜草的作用;②田間管理:冬季和初春要用覆蓋物保溫,穴內10cm以下土層溫度維持在10~15℃,土壤含水量30%,見墑即可;4~6月增水促長,保持土壤含水量60~70%;待苗出齊后,進行除草、施肥;同時在生長季節注意防治病蟲害。應用本專利技術的方法進行的厚樸復合型種植方法,方法簡單,株形整齊,規范,在厚樸林地混合套種不同中草藥,種植收益比單純的種植其它中草藥提高20%以上,節約用地并形成獨特的景觀,有利于推進中草藥種植業向規模化、現代化和旅游生態觀光方向發展。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說明:結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本專利技術本次項目選擇的農地均為適合發展厚樸藥用原料林的耕地,以坡耕地為主,主要是一些低產陡坡耕地和輪歇地。選擇海拔800—3100m,靠近居民點或公路,有灌水條件或小氣候相對濕度60—90%、年降雨量850~1200mm、土壤濕潤、排水良好、坡度30度以下、土層厚度40cm以上、集中連片,并便于項目實施與管理的坡耕地種植萌生厚樸林,種植株行距2.5×3m。將林地內所有雜草、雜灌木等從基部割倒,然后沿種植帶將帶上的已割倒的雜草、雜灌木和采伐剩余物等向種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厚樸復合型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1)厚樸林地選擇:選擇海拔800—3100m、年降雨量850~1200mm、空氣濕度在60—90%、坡度30度以下、土層厚度40cm以上的坡耕地,種植株行距2.5~3×3m;(2)林地清理:除去林地內所有雜草和雜灌木;(3)施肥:前2?3年內夏季松土培土,冬季掏環形溝將混合肥料填入后用土覆蓋;以后每兩年施一次基肥,在林木生長季節3~6月份施兩次速效氮肥促進其營養生長;(4)松土除草:冬季深翻土壤30~40cm,生長季節淺翻土壤,在草剛長出處于生長初期時,用除草劑化學除草;(5)選萌定株:待樹頭的萌芽條長到1.0~1.5m高度、明顯分化時,進行選萌定株,留萌密度為80?90株每畝;???(6)整地:翻耕土壤深度至少30cm,并去除萌生厚樸林地內植株周圍雜草,每畝施入腐熟廄肥或堆肥1500—2000kg,翻入土中作基肥;于移栽中草藥前,再淺耕1次,然后整細耙平,作成寬1.3?m、高0.20m的畦,施足底肥,細耕后平整畦面,以便移栽中草藥;??(7)移栽中草藥a、滇重樓移栽①移栽: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在畦面橫向開溝,溝深4~6cm,按株行距20×30cm進行滇重樓的移栽,每畝種植1—1.2萬株,移栽時將頂芽芽尖向上放置,移栽完一溝后再開下一溝,用開下一溝的土覆蓋前一溝,如此類推,待所有的移栽完成后,用松針或稻草覆蓋畦面,澆透一次定根水;②灌溉:滇重樓移栽后每10~15天澆水1次,使土壤水分保持在30~40%?之間;出苗后,噴灌,增加空氣濕度;雨季來臨前理溝,保持排水暢通,切忌畦面積水;③追肥:于5月中旬和8月下旬各施1次肥,每畝每次1500kg,施用堆漚3個月以上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同時,配合施用N、P、K肥料,施肥后澆一次水或在下雨前施肥;所述N、P、K肥料施肥質量比例為1:0.5:1.2;所述施肥采用撒施或兌水澆施;同時,在7月-8月進行葉面施肥,采用0.5%尿素和0.2%磷酸二氫鉀噴施,每15天噴1次,共3次;④摘除果實:在花萼片展開后摘去果實,讓養分集中在其營養生長上,促進滇重樓的根莖生長;b、白芨移栽①移栽:白芨于春季2~4月或秋季9~10月收獲時,選取無蟲蛀、無采挖傷、具有老桿及嫩芽的假鱗莖作移栽的種;按株行距25×30?cm,挖深10—15cm的穴,摟平穴底,每穴移栽塊莖?3?塊,栽時,將芽嘴向上呈三角形錯開,平擺于穴底,栽后,覆細肥土或火土灰,澆?1?次稀薄人畜糞水,蓋土與畦面平齊;②中耕除草:每年除草4次,第?1?次于?4?月齊苗后,第2次在6月旺盛生長時,第3次于8?9月,第4次結合收獲期間作物摟松畦面,鏟除雜草;每次中耕深度不超過10cm,避免傷根;③追肥:每半個月追施1次稀薄的人畜糞水,每畝1500?2000kg;8—9月追以稍濃的人畜糞水液肥,亦可施用過磷酸鈣與堆肥混合漚制,撒施于畦面,結合第?3?次中耕除草,蓋土壓入畦內;④排灌水:每10~15天澆水1次,土壤水分保持在30~40%之間;7—9月每天早晚各澆1次水,雨季或每次大雨后及時疏溝排除多余的積水,避免腐根。...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厚樸復合型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1)厚樸林地選擇:選擇海拔800—3100m、年降雨量850~1200mm、空氣濕度在60—90%、坡度30度以下、土層厚度40cm以上的坡耕地,種植株行距2.5~3×3m;(2)林地清理:除去林地內所有雜草和雜灌木;(3)施肥:前2-3年內夏季松土培土,冬季掏環形溝將混合肥料填入后用土覆蓋;以后每兩年施一次基肥,在林木生長季節3~6月份施兩次速效氮肥促進其營養生長;(4)松土除草:冬季深翻土壤30~40cm,生長季節淺翻土壤,在草剛長出處于生長初期時,用除草劑化學除草;(5)選萌定株:待樹頭的萌芽條長到1.0~1.5m高度、明顯分化時,進行選萌定株,留萌密度為80-90株每畝;(6)整地:翻耕土壤深度至少30cm,并去除萌生厚樸林地內植株周圍雜草,每畝施入腐熟廄肥或堆肥1500—2000kg,翻入土中作基肥;于移栽中草藥前,再淺耕1次,然后整細耙平,作成寬1.3m、高0.20m的畦,施足底肥,細耕后平整畦面,以便移栽中草藥;(7)移栽中草藥a、滇重樓移栽①移栽: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在畦面橫向開溝,溝深4~6cm,按株行距20×30cm進行滇重樓的移栽,每畝種植1—1.2萬株,移栽時將頂芽芽尖向上放置,移栽完一溝后再開下一溝,用開下一溝的土覆蓋前一溝,如此類推,待所有的移栽完成后,用松針或稻草覆蓋畦面,澆透一次定根水;②灌溉:滇重樓移栽后每10~15天澆水1次,使土壤水分保持在30~40%之間;出苗后,噴灌,增加空氣濕度;雨季來臨前理溝,保持排水暢通,切忌畦面積水;③追肥:于5月中旬和8月下旬各施1次肥,每畝每次1500kg,施用堆漚3個月以上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同時,配合施用N、P、K肥料,施肥后澆一次水或在下雨前施肥;所述N、P、K肥料施肥質量比例為1:0.5:1.2;所述施肥采用撒施或兌水澆施;同時,在7月-8月進行葉面施肥,采用0.5%尿素和0.2%磷酸二氫鉀噴施,每15天噴1次,共3次;④摘除果實:在花萼片展開后摘去果實,讓養分集中在其營養生長上,促進滇...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余永平,
申請(專利權)人:昭通市金通藥業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