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用于斗式提升機的畚斗,在前面板且延伸至底板的外壁上設置有多條縱向第四加強筋,縱向第四加強筋的數量為大于的奇數,在多條縱向第四加強筋中,有兩條并排靠緊地設置在側板與前面板及底板的平面交線上,有一條布置在前面板和底板的橫向最中間位置;后面板內壁的下段設置有多條縱向內加強筋,內加強筋的上端與第一加強筋相連接,在橫向最中間位置上的一條第四加強筋上設有注塑口,經過注塑口的壁厚處設置一條貫通左右的橫向第五加強筋;由于采用合理的加強筋布置及合理的尺寸設計,在不增加材料消耗的同時,在敞口以及受沖擊部位的強度得到加強和補充,使用壽命提高了1.8-2倍左右。(*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ー種用于松散密度的粉狀、粒狀、小塊狀物料的連續提升輸送的斗式提升機春斗。
技術介紹
畚斗是斗式提升機的主要配件之一,一般通過牽引帶和鏈條作為傳動構件,對密度< 2. 2t/m3的松散的粉狀、粒狀、小塊狀物料進行連續提升輸送。斗式提升機常用的畚斗是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塑料畚斗,現有的塑料畚斗各部位的壁厚設計不合理,畚斗剛性差,在使用吋,易磨損部位會過早磨損。為了增加強度,有些畚斗在ロ部適當加厚壁厚,有些畚斗在外壁設計加強筋,加強筋的數量和位置設計不合理,均沒有考慮到畚斗受沖擊時的情況,由于畚斗受沖擊最大的部位是前面板和側面板的交接處,而實際使用時,在該交接處僅有一個加強筋的強度有限,經常發生局部受カ破損現象,影響其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合理、使用壽命長的用于斗式提升機的畚斗。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由前面板、后面板、左右兩個側板、以及弧狀的底板圍成,頂部是敞ロ,后面板的內壁上且靠近敞ロ位置設置貫通左右的橫向矩形第一加強筋,左右兩個側板的外壁上且靠近敞ロ位置設置貫通前后的橫向矩形第二加強筋,前面板的外壁上且靠近敞ロ位置設置貫通左右的橫向矩形第三加強筋,在前面板且延伸至底板的外壁上設置有多條縱向第四加強筋,縱向第四加強筋的數量為大于的奇數,在多條縱向第四加強筋中,有兩條并排靠緊地設置在側板與前面板及底板的平面交線上,有一條布置在前面板和底板的橫向最中間位置;后面板內壁的下段設置有多條縱向內加強筋,內加強筋的上端與第一加強筋相連接,所述多條內加強筋在橫向的間距以及布置位置與所述多條縱向第四加強筋相對應;在所述橫向最中間位置上的一條第四加強筋上設有注塑ロ,經過注塑ロ的壁厚處設置一條貫通左右的橫向第五加強筋。兩側板的橫向水平長度是B,后面板的縱向垂直長度是C,前面板ロ部到底板的縱向垂直長度是H,C= (0.58 0.96) B,H= (0. 42 0. 68) B ;前面板最上部加上第三加強筋后的厚度是T,B= (18 26) T,第三加強筋的寬度是b,B= (5 7) b,第二加強筋的寬度bl= (0. 6 I) b,最中間位置的第四加強筋的寬度b2=20 40mm,前面板和底板上邊部的第四加強筋的寬度b3 =20 50mm,第一加強筋的寬度D= (C-H)+ (20 40mm),第一加強筋至底板之間的寬度E= (3 5)T,前面板外壁與后面板外壁之間的夾角a =35° 42°,后面板外壁與前面板頂面和后面板頂面連線所成的夾角¢=68° 85°,底板的底面與側板外壁之間所成的夾角Y=94° 100°,側板與加強筋的總厚度Tl= (0.83 1. 11)T,后面板與第一加強筋的總厚度T2= (0. 93 1. 0) T,后面板、前面板和底板的厚度均是T3=(0. 4 0. 56) T,第二加強筋在與前面板、底板上邊部的第四加強筋交匯處的圓弧過渡半徑R= (0. 8 2. 5)b。本技術的技術效果是由于采用合理的加強筋布置及合理的尺寸設計,使得本技術在除加強筋以外的其余面板部分都可以采用較薄的壁厚,這樣,在不增加材料消耗的同時,在敞ロ以及受沖擊部位的強度得到加強和補充。經過實際試驗,在同樣的工作エ況條件下,本技術與現有產品相比,過載能力増加一倍,受カ強度増加80%,大大延長了易損部位的磨損時間,使用壽命提高了1. 8-2倍。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立體結構圖;圖2是本技術的主視圖;圖3是圖2的左視圖;圖4是圖2中M-M剖視圖;圖5是圖4中P向旋轉視圖;圖6是圖4中I局部放大視圖;圖中1.第一加強筋;2.內加強筋;3.后面板;4.第二加強筋;5.側板;6.過渡圓弧;7.第三加強筋;8.前面板;9.第四加強筋;10.底板;13.第五加強筋;14.注塑ロ。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3所示,本技術由前面板8、后面板3、左右兩個側板5、以及底板10圍成,本技術頂部是敞ロ,底板10為弧狀,底板10與前面板8、后面板3、左右兩個側板5相同,并且左右兩個側板5的底邊均通過曲面過渡連接。在后面板3的內壁上且靠近敞ロ位置設置貫通左右的橫向矩形第一加強筋I。左右兩個側板5的外壁上且靠近敞ロ位置設置貫通前后的橫向矩形第二加強筋4。前面板8的外壁上且靠近敞ロ位置設置貫通左右的橫向矩形第三加強筋7。在前面板8且延伸至底板10的外壁上設置有多條縱向第四加強筋9,縱向第四加強筋9的數量為大于3的奇數,在多條縱向第四加強筋9中,有兩條并排靠緊地設置在側板5與前面板8及底板10的平面交線上,即左右兩側板5與前面板8及底板10的平面交線上共有4條第四加強筋9。使得前面板8與左右兩側板5交界處的角部最易磨損的部位具有較厚的壁厚。在多條縱向加強筋9中,有一條布置在前面板8和底板10的橫向最中間位置。在后面板3內壁的下段設置有多條縱向內加強筋2,內加強筋2的上端與第一加強筋I相連接,下端與底板通過曲面過渡連接。多條內加強筋2在橫向的間距以及布置位置與前面板8的多條縱向第四加強筋9相對應,保證本技術應カ的対稱性。第二加強筋4和平面交線上的第四加強筋9之間采用過渡圓弧6連接,第三加強筋7和第四加強筋9之間也采用過渡圓弧6連接,形成一個圓滑連貫的整體。布置在前面板8和底板10的橫向最中間位置上的一條第四加強筋9上設置注塑ロ 14,也就是注塑ロ 14是設置在前面板8或者底板10上,注塑ロ 14所在的前面板8或者底板10的內壁上,并且經過注塑ロ 14的壁厚處設置一條貫通左右的橫向第五加強筋13,第五加強筋13截面可以是圓弧狀或者矩形,第五加強筋13用于增強流道處的強度,使得本技術在加工過程可保證合理的應カ釋放。如圖2-,后面板3的橫向水平長度是A,稱為畚斗長度,畚斗兩側板5的橫向水平長度是B,稱為畚斗凸度,A > B。后面板3的縱向垂直長度是C,稱為畚斗后背高度,前面板8 ロ部到底板10的縱向垂直長度是H,稱為畚斗前ロ高度。其中,C= (0.58 0.96) B,H=(0. 42 0. 68) B。前面板8最上部加上橫向第三加強筋7后的厚度是T,稱為畚斗前ロ厚度,B=(18 26)T。第三加強筋7的寬度是b,稱為畚斗前ロ寬度,B= (5 7)b。側板5上第二加強筋4的寬度是bl,bl= (0.6 l)b。前面板8和底板10上中間的縱向第四加強筋9的寬度是b2,b2=20 40mm。前面板8和底板10上邊部的縱向第四加強筋9的寬度是b3,b3=20 50mm。后面板3上橫向第一加強筋I的寬度是D,D= (C-H)+ (20 40mm)。后面板3上橫向第一加強筋I至底板10之間的寬度是E,E= (3 5)T。前面板8外壁與后面板3外壁之間的夾角是a,稱為拋料角,a =35° 42°。后面板3外壁與前面板8頂面和后面板3頂面連線所成的夾角是P,¢=68° 85°。底板10的底面與側板5外壁之間所成的夾角是Y,稱為套裝角,Y =94° 100°。側板5與加強筋4的總厚度是T1,T1=(0.83 L11)T。后面板3與第一加強筋I的總厚度是T2,T2= (0.93 L0)T。后面板3、前面板8和底板10的厚度均是T3,T3= (0. 4 0. 56) T。側板5上第二加強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斗式提升機的畚斗,由前面板、后面板、左右兩個側板、以及弧狀的底板圍成,頂部是敞口,其特征是:后面板的內壁上且靠近敞口位置設置貫通左右的橫向矩形第一加強筋,左右兩個側板的外壁上且靠近敞口位置設置貫通前后的橫向矩形第二加強筋,前面板的外壁上且靠近敞口位置設置貫通左右的橫向矩形第三加強筋,在前面板且延伸至底板的外壁上設置有多條縱向第四加強筋,縱向第四加強筋的數量為大于的奇數,在多條縱向第四加強筋中,有兩條并排靠緊地設置在側板與前面板及底板的平面交線上,有一條布置在前面板和底板的橫向最中間位置;后面板內壁的下段設置有多條縱向內加強筋,內加強筋的上端與第一加強筋相連接,所述多條內加強筋在橫向的間距以及布置位置與所述多條縱向第四加強筋相對應;在所述橫向最中間位置上的一條第四加強筋上設有注塑口,經過注塑口的壁厚處設置一條貫通左右的橫向第五加強筋。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用于斗式提升機的畚斗,由前面板、后面板、左右兩個側板、以及弧狀的底板圍成,頂部是敞口,其特征是后面板的內壁上且靠近敞口位置設置貫通左右的橫向矩形第一加強筋,左右兩個側板的外壁上且靠近敞口位置設置貫通前后的橫向矩形第二加強筋,前面板的外壁上且靠近敞口位置設置貫通左右的橫向矩形第三加強筋,在前面板且延伸至底板的外壁上設置有多條縱向第四加強筋,縱向第四加強筋的數量為大于的奇數,在多條縱向第四加強筋中,有兩條并排靠緊地設置在側板與前面板及底板的平面交線上,有一條布置在前面板和底板的橫向最中間位置;后面板內壁的下段設置有多條縱向內加強筋,內加強筋的上端與第一加強筋相連接,所述多條內加強筋在橫向的間距以及布置位置與所述多條縱向第四加強筋相對應;在所述橫向最中間位置上的一條第四加強筋上設有注塑口,經過注塑口的壁厚處設置一條貫通左右的橫向第五加強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斗式提升機的畚斗,其特征是兩側板的橫向水平長度是B,后面板的縱向垂直長度是C,前面板口部到底板的縱向垂直長度是H,...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光千,
申請(專利權)人:鎮江三維輸送裝備有限公司外商獨資,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