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可交替流道模具,其中,包括:下模具,內設有第一流道與第二流道,并在下模具的第一流道與第二流道中部分別設有第一通孔與第二通孔,在第一通孔與第二通孔內交替設有第一插塊與第二插塊,所述第二插塊的上頂面設有凹槽。通過使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一種可交替流道模具,有效地采用了雙流道并通過交替入料的使用方式以解決模具長時間受到應力集中的沖擊力所造成的模具損壞,降低了模具的腐蝕幾率,以達到提高模具壽命和節省成本的目的,其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給人的使用帶來了更大的便捷。(*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ー種模具流道,尤其涉及ー種可交替流道模具。
技術介紹
眾所周知,壓鑄模鍛エ藝是ー種在專用的壓鑄模鍛機上完成的エ藝,它的基本エ藝過程是金屬液先低速或高速鑄造充型進模具的型腔內,模具具有活動的型腔面,它隨著金屬液的冷卻過程加壓鍛造。如圖1A-1B所示為現有技術中所使用的單流道的下模腔I以及產品結構所示,在產品過程中高溫高壓鋅合金料會長時間沖擊入料ロ 3相對應的模腔2壁,會在入料ロ處對模具產生應力集中,經過長時間沖擊在應力集中部位的材料會疲勞失效,造成材料氧化剝落,產生模具腐蝕,這使得再次使用模具會使生產出來的模具表面不光整變得凹凸不平,同時造成壓鑄模具頻繁的整修造成模具的使用壽命縮短,給生產成本增加負擔。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公開了ー種可交替流道模具,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模具內流道為單流道,在生產過程中使用高溫壓鋅合金料會長時間沖入料ロ相對應的模腔壁,該沖擊カ的應力集中使得模具材料發生疲勞失效,造成材料氧化剝落,產生模具腐蝕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ー種可交替流道模具,其中,包括下模具,所述下模具上表面內設有模腔、第一流道、第二流道以及澆ロ,所述第一流道與所述第二流道分別連接所述模腔兩端的入料ロ,所述第一流道與所述第二流道遠離所述模腔的一端均與所述澆ロ連接,所述下模具內設有貫穿所述下模具的第一通孔與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垂直于所述第一流道并與所述第一流道的中部相連接,所述第二通孔垂直于所述第二流道并與所述第二流道的中部相連接,在所述第一流道內設有第一插塊,在所述第二流道內設置第二插塊,上述的可交替流道模具,其中,所述第二插塊的頂端設有一凹槽。上述的可交替流道模具,其中,在所述下模具內設有的所述第一通孔與所述第二通孔的長邊均大于所述第一流道與所述第二流道內的寬度,所述第一通孔與所述第二通孔口徑面積由所述下模具的上頂面至下底面逐漸變大。上述的可交替流道模具,其中,所述第一插塊、所述第二插塊的外形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內腔相匹配。上述的可交替流道模具,其中,所述第一插塊與所述第二通孔內的第二插塊的長度均大于所述第一流道與第二流道的寬度。上述的可交替流道模具,其中,所述凹槽的橫截面與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流道的橫截面一致。上述的可交替流道模具,其中,所述第一流道與所述第二流道的形狀一致均成弧線型。上述的可交替流道模具,其中,所述第一插塊與所述第二插塊分別設于所述第一通孔與所述第二通孔內時,所述第一插塊與所述第二插塊的頂面與所述下模具的上表面齊平。本技術的一種可交替流道模具,采用了如上方案的具有以下的效果,有效地采用了雙流道并通過交替入料的使用方式以解決模具長時間受到應力集中的沖擊力所造成的模具損壞,降低了模具的腐蝕幾率,以達到提高模具壽命和節省成本的目的。附圖說明通過閱讀參照如下附圖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技術的其它特征,目的和優點將會變得更明顯。圖1A-1B所示為現有技術中所使用的單流道的下模腔以及產品結構示意圖;圖2所示為本技術一種可交替流道模具的平面示意圖;圖3所示為本技術一種可交替流道模具的立體示意圖;圖4A-4B所示為本技術一種可交替流道模具的整模示意圖。如圖參考下模腔1、模腔2、入料口 3、第一流道4、第一通孔41、第一插塊42、第二流道5、第二通孔51、第二插塊52、澆口 6、凹槽7、插槽8。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技術實現的技術手段、創造特征、達成目的和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技術。圖2所示為本技術一種可交替流道模具的平面示意圖;圖3所示為本技術一種可交替流道模具的立體示意圖;圖4A-4B所示為本技術一種可交替流道模具的整模示意圖。如圖2、3、4A與4B所示,一種可交替流道模具,其中,包括下模具1,下模具I上表面內設有模腔2、第一流道4、第二流道5以及澆口 6,第一流道4與第二流道5分別連接模腔2兩端的入料口 3,在此第一流道4與第二流道5不接觸,第一流道4與第二流道5遠離模腔2的一端均與澆口 6連接,下模具I內設有貫穿下模具I的第一通孔41與第二通孔51,第一通孔41垂直于第一流道4并與第一流道4的中部相連接,第二通孔51垂直于第二流道5并與第二流道5的中部相連接,在第一流道4內設有第一插塊42,在第二流道5內設置第二插塊52。在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中,第二插塊52的頂端設有一凹槽7,當第二插塊52插入第一通孔41或者第二通孔51時該凹槽7可以對第一通孔41內的第一流道4以及第二通孔51內的第二流道5進行放流。在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中,在下模具I內設有的第一通孔41與第二通孔51的長邊(該長邊為橫截面的長邊)均大于第一流道4與第二流道5內的寬度,第一通孔41與第二通孔51 口徑面積由下模具I的上頂面至下底面逐漸變大。在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中,第一插塊42、第二插塊52的外形與第一通孔41、第二通孔51的內腔相匹配。在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中,第一插塊42與第二通孔51內的第二插塊52的長度(該長度為貫通通孔的插塊橫截面的長邊)均大于第一流道4與第二流道5的寬度。在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中,凹槽7的橫截面與第一流道4、第二流道5的橫截面一致。在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中,第一流道4與第二流道5的形狀一致均成弧線型。在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中,第一插塊42與第二插塊52分別設于第一通孔41與第二通孔51內時,第一插塊42與第二插塊52的頂面與下模具的上表面齊平。在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中,該下模具I的的上方還具有上模具(圖中未示出)上模具內具有與下模具I內向對應的型腔(未在圖中示意出),將上模具與下模具I進行合模,此時如果需要使用第一流道4進行對模腔2澆注則將第二插塊52插入第一通孔41中,同時將第一插塊42插入第二通孔51中,在第二插塊52頂部的凹槽7可以使第一流道4內澆鑄順利進入模腔2內,在第二流道5中由于第一插塊42的插入使得第一插塊42阻擋住第二流道5內的流料流動,如上的操作為利用第一通道進行對模腔2的澆注,所完成的整模產品如圖4A所示。在本技術的另一具體實施方式中,在當澆注流道由第一流道4轉變為第二流道5時,則將第一插塊42插入第一通孔41內,第二插塊52插入第二通孔51內,以此使得第一插塊42阻擋第一流道4內的澆注,同時利用第二插塊52頂部的凹槽7使得第二流道5內的澆注流料暢通,所完成的產品如圖4A所示。通過替換第一插塊42與第二插塊52分別插入第一通孔41與第二通孔51內,使得控制第一流道4與第二流道5以替換的方式對模腔2進行澆注。綜上所述,本技術一種可交替冷流道模具,有效地采用了雙流道并通過交替入料的使用方式以解決模具長時間受到應力集中的沖擊力所造成的模具損壞,降低了模具的腐蝕幾率,以達到提高模具壽命和節省成本的目的,其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給人的使用帶來了更大的便捷。以上對技術的具體實施例進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技術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實施方式,其中未盡詳細描述的設備和結構應該理解為用本領域中的普通方式予以實施;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權利要求的范圍內做出各種變形或修改,這并不影響技術的實質內容。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可交替流道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具,所述下模具上表面內設有模腔、第一流道、第二流道以及澆口,所述第一流道與所述第二流道分別連接所述模腔兩端的入料口,所述第一流道與所述第二流道遠離所述模腔的一端均與所述澆口連接,所述下模具內設有貫穿所述下模具的第一通孔與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垂直于所述第一流道并與所述第一流道的中部相連接,所述第二通孔垂直于所述第二流道并與所述第二流道的中部相連接,在所述第一流道內設有第一插塊,在所述第二流道內設置第二插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可交替流道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具,所述下模具上表面內設有模腔、第一流道、第二流道以及澆口,所述第一流道與所述第二流道分別連接所述模腔兩端的入料口,所述第一流道與所述第二流道遠離所述模腔的一端均與所述澆口連接,所述下模具內設有貫穿所述下模具的第一通孔與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垂直于所述第一流道并與所述第一流道的中部相連接,所述第二通孔垂直于所述第二流道并與所述第二流道的中部相連接,在所述第一流道內設有第一插塊,在所述第二流道內設置第二插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交替流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塊的頂端設有一凹槽。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交替流道模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模具內設有的所述第一通孔與所述第二通孔的長邊均大于所述第一流道與所述第二流道內的寬度,所述第一通孔與所述第二通...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俊銘,董淵,孫廣東,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環訊實業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