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軋機傳動軸平衡裝置,包括安裝于框架內的上傳動軸和下傳動軸,所述上傳動軸與下傳動軸的兩端分別通過軸承裝置支撐,所述上傳動軸的支點處安裝有第一平衡裝置,所述下傳動軸的支點處安裝有第二平衡裝置。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合理,操作方便,通過控制第一油缸的第一活塞桿的伸出與縮回有效的控制與保持上傳動軸在安裝與拆卸中的平衡,并通過控制第二油缸的第二活塞桿的伸出與縮回有效的控制與保持下傳動軸在安裝與拆卸中的平衡,拆裝傳動軸的時候可不受軸的長度、重量制約,操作快捷方便,顯著提高生產效率。(*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軋機設備的輔助裝置,尤其是一種軋機傳動軸平衡裝置。
技術介紹
在冶金生產中,軋機設備在工作時,無論是冷軋或者熱軋過程中,輥系由支承輥、中間輥、工作輥組成,是軋機設備的重要組成部分,輥系中的工作輥、中間輥、支承輥總是要承受方向和大小都在變化的軋制力作用。輥子通常通過傳動軸傳遞動力與支撐,傳動軸的軸長較長,具有一定的繞度,平衡性較差,當需要輥子長期的使用會產生疲勞磨損,或者損壞,需要對輥子進行維護或者更換使,由于傳動軸的平衡性差,其操作困難,現有技術中采用人工和行車相互配合推拉來實現,但是由于傳動軸軸長長、所連接的輥子質量大,通常較難以實現,其穩定性差,并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思路
本申請人針對上述現有生產技術中傳動軸平衡性差的缺點,提供一種結構合理,操作方便的軋機傳動軸平衡裝置,從而使傳動軸在拆卸與安裝過程中能始終保持平衡,其穩定性好,可靠性高。本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軋機傳動軸平衡裝置,包括安裝于框架內的上傳動軸和下傳動軸,所述上傳動軸與下傳動軸的兩端分別通過軸承裝置支撐,所述上傳動軸的支點處安裝有第一平衡裝置,所述下傳動軸的支點處安裝有第二平衡裝置;所述第一平衡裝置的結構為包括安裝于上傳動軸上部的第一油缸,還包括與上傳動軸配合吊裝的吊環,所述吊環的頭部通過連接件與第一油缸的第一活塞桿連接,所述吊環的尾部通過軸承支撐安裝連接;所述第二平衡裝置的結構為包括安裝于下傳動軸底部的第二油缸,所述第二油缸的第二活塞桿端部安裝托塊,所述托塊上表面成“V”形結構,所述“V”形結構與下傳動軸的外圓弧面配合抵接。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連接件的結構為所述連接件的上部成凹形結構,其下部設置有伸出部;所述鎖板的結構為所述鎖板的兩端開有圓孔,其中部設置有圓弧段;所述吊環的結構為所述吊環成圓弧結構,包括吊環本體,所述吊環本體上部為吊環頭部,所述吊環本體下部為吊環尾部,所述吊環頭部與吊環尾部分別設置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兩側壁上開有與連接件、鎖板相連的第一螺紋孔和通孔;所述第二凹槽的兩側壁上開與軸承裝置相連的穿通孔和第二螺紋孔;所述第一活塞桿與吊環的吊環頭部的安裝結構為所述第一活塞桿的端部插入連接件的凹形結構內,并通過螺栓緊固;所述連接件下部的伸出部插入吊環的吊環頭部的第一凹槽內,并在吊環頭部的兩側壁安裝鎖板,并通過螺釘緊固;吊環的尾部安裝結構為吊環尾部的第二凹槽內安裝有軸承支撐,所述第二凹槽兩側壁所開穿通孔內安裝有卡板,位于第二凹槽內的卡板上安裝有軸承,所述軸承的兩端通過墊片卡接,所述軸承外圈上安裝有滾輪,所述滾輪的外表面成球面結構。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術結構合理,操作方便,通過控制第一油缸的第一活塞桿的伸出與縮回有效的控制與保持上傳動軸在安裝與拆卸中的平衡,并通過控制第二油缸的第二活塞桿的伸出與縮回有效的控制與保持下傳動軸在安裝與拆卸中的平衡,拆裝傳動軸的時候可不受軸的長度、重量制約,操作快捷方便,顯著提高生產效率。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左視圖。圖3為本技術連接件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鎖板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吊環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5的左視圖。圖7為圖1中A部的局部放大圖。圖8為圖2中B部的局部放大圖。其中1、第一油缸;2、第一活塞桿;3、連接件;301、凹形結構;302、伸出部;4、螺栓;5、鎖板;501、圓孔;502、圓弧段;6、螺釘;7、吊環;701、吊環頭部;702、第一螺紋孔;703、通孔;704、吊環本體;705、吊環尾部;706、穿通孔;707、第二螺紋孔;708、第一凹槽;709、第二凹槽;8、上傳動軸;9、軸承;10、下傳動軸;11、托塊;12、第二活塞桿;13、第二油缸;14、滾輪;15、卡板;16、墊片。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說明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軋機傳動軸平衡裝置,包括安裝于框架內的上傳動軸8和下傳動軸10,上傳動軸8與下傳動軸10的兩端分別通過軸承裝置支撐,上傳動軸8的支點處安裝有第一平衡裝置,下傳動軸10的支點處安裝有第二平衡裝置;第一平衡裝置的結構為包括安裝于上傳動軸8上部的第一油缸1,還包括與上傳動軸8配合吊裝的吊環7,吊環7的頭部通過連接件3與第一油缸I的第一活塞桿2連接,吊環7的尾部通過軸承支撐安裝連接;第二平衡裝置的結構為包括安裝于下傳動軸10底部的第二油缸13,第二油缸13的第二活塞桿12端部安裝托塊11,托塊11上表面成“V”形結構,“V”形結構與下傳動軸10的外圓弧面配合抵接。見圖3,連接件3的結構為連接件3的上部成凹形結構301,其下部設置有伸出部302。見圖4,鎖板5的結構為鎖板5的兩端開有圓孔501,其中部設置有圓弧段502。見圖5和圖6,吊環I的結構為吊環7成圓弧結構,包括吊環本體704,吊環本體704上部為吊環頭部701,吊環本體704下部為吊環尾部705,吊環頭部701與吊環尾部705分別設置有第一凹槽708和第二凹槽709,第一凹槽708的兩側壁上開有與連接件3、鎖板5相連的第一螺紋孔702和通孔703 ;第二凹槽709的兩側壁上開與軸承裝置相連的穿通孔706和第二螺紋孔707。見圖1和圖7,第一活塞桿2與吊環7的吊環頭部701的安裝結構為第一活塞桿2的端部插入連接件3的凹形結構301內,并通過螺栓4緊固;連接件3下部的伸出部302插入吊環7的吊環頭部701的第一凹槽708內,并在吊環頭部701的兩側壁安裝鎖板5,并通過螺釘6緊固。見圖2和圖8,吊環7的尾部安裝結構為吊環尾部705的第二凹槽709內安裝有軸承支撐,第二凹槽709兩側壁所開穿通孔706內安裝有卡板15,位于第二凹槽709內的卡板15上安裝有軸承9,軸承9的兩端通過墊片16卡接,軸承9外圈上安裝有滾輪14,滾輪14的外表面成球面結構,球面結構的滾輪14可以與上傳動軸8充分接觸。實際使用過程中,當安裝或者拆卸傳動軸時,為了傳動軸保持平衡,分別啟動安裝于上傳動軸8和下傳動軸10支點處的第一平衡裝置和第二平衡裝置,使第一油缸I的第一活塞桿2向上縮回,第一活塞桿2帶動吊環7向上運動,吊環7的吊環尾部705的軸承支撐向上運動,使滾輪14外表面的球面結構與上傳動軸8的外圓面充分接觸;同時,使第二油缸13的第二活塞桿12伸出,從而將第二活塞桿12端部的托塊11向上運動,托塊11上表面成“V”形結構下傳動軸10的外圓弧面配合抵接,從而有效的將上傳動軸8和下傳動軸10能在安裝與拆卸過程中保持平衡,安裝與拆卸方便;當安裝完畢后,使第一油缸I的第一活塞桿2向下伸出,使吊環7的吊環尾部705的軸承支撐向下運動,使滾輪14外表面的球面結構與上傳動軸8的外圓面脫離;同時,使第二油缸13的第二活塞桿12縮回,從而將第二活塞桿12端部的托塊11向下運動,托塊11上表面成“V”形結構下傳動軸10的外圓弧面脫離,使從動軸可以保持正常的運作。以上描述是對本技術的解釋,不是對技術的限定,本技術所限定的范圍參見權利要求,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軋機傳動軸平衡裝置,包括安裝于框架內的上傳動軸(8)和下傳動軸(10),所述上傳動軸(8)與下傳動軸(10)的兩端分別通過軸承裝置支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傳動軸(8)的支點處安裝有第一平衡裝置,所述下傳動軸(10)的支點處安裝有第二平衡裝置;所述第一平衡裝置的結構為:包括安裝于上傳動軸(8)上部的第一油缸(1),還包括與上傳動軸(8)配合吊裝的吊環(7),所述吊環(7)的頭部通過連接件(3)與第一油缸(1)的第一活塞桿(2)連接,所述吊環(7)的尾部通過軸承支撐安裝連接;?所述第二平衡裝置的結構為:包括安裝于下傳動軸(10)底部的第二油缸(13),所述第二油缸(13)的第二活塞桿(12)端部安裝托塊(11),所述托塊(11)上表面成“V”形結構,所述“V”形結構與下傳動軸(10)的外圓弧面配合抵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軋機傳動軸平衡裝置,包括安裝于框架內的上傳動軸(8)和下傳動軸(10),所述上傳動軸(8)與下傳動軸(10)的兩端分別通過軸承裝置支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傳動軸(8)的支點處安裝有第一平衡裝置,所述下傳動軸(10)的支點處安裝有第二平衡裝置;所述第一平衡裝置的結構為包括安裝于上傳動軸(8)上部的第一油缸(1),還包括與上傳動軸(8)配合吊裝的吊環(7),所述吊環(7)的頭部通過連接件(3)與第一油缸(I)的第一活塞桿(2)連接,所述吊環(7)的尾部通過軸承支撐安裝連接;所述第二平衡裝置的結構為包括安裝于下傳動軸(10)底部的第二油缸(13),所述第二油缸(13)的第二活塞桿(12)端部安裝托塊(11),所述托塊(11)上表面成“V”形結構,所述“V”形結構與下傳動軸(10)的外圓弧面配合抵接。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軋機傳動軸平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3)的結構為 所述連接件(3 )的上部成凹形結構(301),其下部設置有伸出部(302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軋機傳動軸平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環(7)的結構為所述吊環(7)成圓弧結構,包括吊環本體(704),所述吊環本體(704)上部為吊環頭部(701), 所述吊環本體(704 )下部為吊環尾部(705 ),所述吊環頭部(701)與吊環尾部(705 )分...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唐明,胡智偉,張靖,徐強琦,唐國震,
申請(專利權)人:無錫市橋聯冶金機械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