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用金銀花采收加工方法。屬金銀花的采收加工技術。其特征是在采收期天氣晴或少云日的上午露水未干前,選擇花蕾呈棒狀,顏色由綠變白,上部膨大、下部青色的二白期金銀花,以及花蕾呈粗大棒狀,顏色為全白的大白期金銀花采收;將上述原料置于密封蒸汽殺青裝置內,保持蒸汽壓力不小于0.15MPa、溫度150±30℃達150±30秒;或置于關閉排濕功能的微波殺青裝置內,形成溫度95±15℃的密封蒸汽、歷時70±30秒;將殺青后的半成品置于烘干裝置內或打開排濕功能的微波干燥裝置內,溫度60±15℃、歷時45±15分,烘干至水份含量不超過5%。經試實施,得到的茶用金銀花的綠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糖分含量均較高,具特有的香氣、口味及天然顏色、形態。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金銀花的采收加工技術,特別是一種。
技術介紹
近年來,隨著人們養生保健意識的加強,越來越多的保健產品成為人們的首要選擇。金銀花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或帶初開的花,性味甘寒,歸肺、心、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的功能,用于癰腫疔瘡、喉痹、丹毒、熱毒血痢、風熱感冒、溫病發熱諸病,是我國四十種大宗藥材之一。金銀花除藥用外,還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如金銀花露、洗滌液等,茶類飲料的藥用進一步擴大了金銀花的應用范圍,如王老吉等就是茶用商品化的范例。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商家直接金銀花烘干制成茶進行售賣,但多數人反映,金銀花茶味苦,口感不佳。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進行了適宜茶用銀花的采收標準、采收時期、加工方法研究。現有技術文獻ICN 102406012A公開了一種金銀花鮮茶制作工藝,“金銀花鮮茶的制作工藝,它包括以下步驟(I)鮮茶采收采摘梗、葉、花連體的金銀花鮮花或花蕾,或不帶梗、葉的金銀花鮮花或花蕾;(2)快速蒸汽殺青將連體金銀花鮮花或不帶梗、葉的金銀花鮮花或花蕾置于蒸汽殺青裝置內,當蒸汽發生器內有連續蒸汽產生時,將產生的蒸汽輸送至蒸汽殺青裝置內,對蒸汽殺青裝置內的金銀花進行快速蒸汽殺青,殺青完成后將金銀花取出,并快速冷卻至常溫或常溫以下;(3)烘干將快速蒸汽殺青完成后的金銀花置于烘干裝置內,進行烘干,烘干溫度為30 150t,烘干至水份含量不超過5%; (4)密封冷凍用錫箔紙大袋包裝,置于冷庫內進行冷凍,冷凍溫度為15°C以下;(5)去雜去除金銀花鮮茶內的夾雜物;(6)包裝將合格的金銀花鮮茶分袋密封包裝,置于常溫、干燥裝置內保存。”現有技術文獻2CN 102113594A公開了一種金銀花微粉茶,“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按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首先,本專利技術選用的是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的道地南江金銀花,其海拔高度> 800m,其綠原酸含量> 5 %,其花期為三青期、二白期,無農藥殘毒,無毒蟲,無工業污染的優質金銀花。殺青采用專用微波殺青機,緊接殺青之后采用的0°C _5°C低溫速凍降溫2分鐘,物料溫度達到20°C。采用二次干燥方法,第一次時間20分鐘,溫度100°C 110°C,干度達到含水量15%。第二次5分鐘,溫度100°C,干度達到含水量5%。采用二次粉碎法,第一次采用食品粉碎機100目粉碎,第二次采月流化床對撞式氣流磨800目粉碎。成品在0°C -5°C條件下低溫保藏。”現有技術文獻3CN 102356794A公開了一種金銀花茶加工方法,“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定時采摘,花蕾分級,蒸汽殺青,熱風烘干,自然冷卻,包裝入庫;其具體步驟如下1.定時采摘每年5月底至7月初,在金銀花結蕾期的每天上午8:30-11:00時間之內采摘,采摘時只采青花,花蕾太青或者花蕾翻白的不要,采摘時一手托花簇的簇柄,一手抓住2cm以上部分花蕾,輕輕掰下,用竹籃盛裝,采后輕放攤開。2.花蕾分級采后3小時之內儆好清選除雜和分級工作。3.蒸汽殺青將新鮮金銀花蕾投入蒸汽殺青機傳送帶上,投入時應勻速、均勻攤開鋪平,厚度O. 5cm左右,投放速度為70-100g/s,投放量為200-300kg/h,蒸汽溫度 118-125°C,蒸汽壓力 O. 02-0. 03Mpa,流量為 200_230kg/h,傳送速度為1.5-2cm/S,殺青時間120-180S。4.熱風烘干金銀花蕾除濕后立即投入烘干機傳送帶上用熱風烘烤,投入時應勻速、均勻攤開鋪平,厚度O. 3cm左右,投放速度為70-100g/s,投放量為200-300kg/h,入倉時熱風溫度為120-125°C,出倉時熱風溫度為風110_115°C,風壓為O. 02-0. 03Mpa,熱風流量為900012000m3/h,傳送速度為1. 5_2cm/s,烘干時間為30-45分鐘。5.自然冷卻烘干后的金銀花茶自動落入干花輸送帶,再落入竹篩盤內,放在干燥陰涼處攤晾自然冷卻。6.包裝入庫攤晾后放入食品級塑料袋,外套編織袋,放入專用溫控貯藏室進行保質貯藏,貯藏室溫度為18-26°C,濕度為45% -65%,然后等待分裝銷售。”現有技術文獻4CN 1399894A公開了一種金銀花茶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工藝流程是鮮花采收、分級攤晾、蒸汽殺青、散漫散熱攤涼、毛火烘焙、攤涼選剔、足火烘焙、真空包裝和保存。” “所述的一種金銀花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工藝過程是:A鮮花采收采摘金銀花青蕾或帶白色花蕾;B分級攤晾將采回鮮花平攤于通風干燥、清潔的地板或竹席上,厚度為2--3cm、時間20-30分鐘;(蒸汽殺青鮮花采回后的2小時內完成殺青作業,將攤晾后的鮮花均勻攤放在蒸籠上,厚度為l-2cm,加蓋后及時打開蒸氣閥,時間 1-1. 5分鐘;D散濕散熱攤涼將蒸氣閥關閉,打開蓋子,開啟熱風閘門讓熱風進入蒸籠時間1-2分鐘,關閉熱風,打開冷風閘門讓鼓風機吹入冷風,時間1-2分鐘,待殺青花全部冷卻后即入干燥工序;E毛火烘焙將殺青攤涼花平鋪于烘干機內厚度1-1. . Scm,熱風溫度掌握在80-85°C,標準水份控制在30%下機,時間8-9分鐘;F攤涼選剔將毛火下機花平鋪竹席上厚2-3cm時間20-30分鐘,待全部冷卻與室溫平等時進入足火工序;G足火烘焙將攤涼花放入烘干機內,厚度2-3cm,熱風溫度50-60°C,時間10-15余鐘,待花的含水量為7%時下機,趁熱裝袋真空包裝保存人工揀去枝、梗、葉等夾雜物,裝袋密封后,放入低溫,干燥庫房內。”眾所周知,茶用金銀花首先必須具備藥用的主要成分綠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較高,其次具備金銀花特有的香氣、可口味感及天然顏色、形態。上述現有技術中現有技術文獻I公開的一種金銀花鮮茶制作工藝,對采收限定為“鮮茶采收采摘梗、葉、花連體的金銀花鮮花或花蕾,或不帶梗、葉的金銀花鮮花或花蕾;”并未明確限定采收的時間、鮮花或花蕾的形態,難以達到前述藥用成分含量高、特有的香氣、可口味感及天然顏色、形態。現有技術文獻2公開的一種金銀花微粉茶,對采收限定為“其花期為三青期、二白期,無農藥殘毒,無毒蟲,無工業污染的優質金銀花。”對采收的時間僅限定為三青期、二白期,對鮮花或花蕾的形態未加限定,因此同樣難以達到前述藥用成分含量高、具備特有的香氣、可口味感及天然顏色、形態。現有技術文獻3公開的一種金銀花茶加工方法,對采收限定為“定時采摘每年5月底至7月初,在金銀花結蕾期的每天上午8:30-11:00時間之內采摘,采摘時只采青花,花蕾太青或者花蕾翻白的不要,采摘時一手托花簇的簇柄,一手抓住2cm以上部分花蕾,輕輕掰下,用竹籃盛裝,采后輕放攤開。”雖然限定了采收時間,但卻只采青花,花蕾太青或者花蕾翻白的不要,實際飲用表明青花藥用成分含量相當少,而且青花味苦,口感不佳。現有技術文獻4公開的一種金銀花茶制作工藝,對采收限定為“鮮花采收采摘金銀花青蕾或帶白色花蕾;”其中采收的青蕾藥用成分含量相當少,而且青蕾味苦,口感不佳。綜上所述,現有技術的采收一方面對茶用金銀花首先必須具備藥用的主要成分綠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缺少定量的測定論證,因此無法保證其清熱解毒、通經活絡,護膚美容之功效;另一方面,金銀花茶的宜人香氣以初開純白色時最佳,翌日即變為黃色,香氣必然逐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茶用銀花采收加工方法,包括擇時按要求采摘工序、密封快速殺青工序、較低溫短時干燥工序、冷卻包裝工序,其特征是——所述擇時按要求采摘工序是指在金銀花采收期每年5~7月中,選定天氣晴或少云日的上午露水未干前,選擇花蕾呈棒狀,顏色由綠變白,上部膨大、下部青色的二白期金銀花,以及花蕾呈粗大棒狀,顏色為全白的大白期金銀花采收;——所述密封快速殺青工序是指采用蒸汽殺青方式時,將上述二白期或大白期金銀花原料置于密封蒸汽殺青裝置內,保持蒸汽壓力不小于0.15MPa、溫度150±30℃達150±30秒;采用微波殺青方式時,將上述二白期或大白期金銀花原料置于關閉排濕功能的微波殺青裝置內,形成溫度95±15℃的密封蒸汽、歷時70±30秒;——所述較低溫短時干燥工序是指采用熱風烘烤方式時,將上述經殺青工序的半成品原料置于烘干裝置內,維持半成品原料溫度60±15℃、歷時45±15分;采用微波干燥方式時,將上述殺青工序的半成品原料置于打開排濕功能的微波干燥裝置內,維持半成品原料溫度60±15℃、歷時45±15分,烘干至水份含量不超過5%。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茶用銀花采收加工方法,包括擇時按要求采摘工序、密封快速殺青工序、較低溫短時干燥工序、冷卻包裝工序,其特征是—所述擇時按要求采摘工序是指在金銀花采收期每年5 7月中,選定天氣晴或少云日的上午露水未干前,選擇花蕾呈棒狀,顏色由綠變白,上部膨大、下部青色的二白期金銀花,以及花蕾呈粗大棒狀,顏色為全白的大白期金銀花采收;——所述密封快速殺青工序是指采用蒸汽殺青方式時,將上述二白期或大白期金銀花原料置于密封蒸汽殺青裝置內,保持蒸汽壓力不小于O. 15MPa、溫度150±30...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康才,白敏會,崔志偉,鄭暉,徐林燕,
申請(專利權)人:鎮江市三明中藥材研究所,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