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一種太陽能電池封裝結構,其包含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以及一框膠。第一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第一表面具有一第一粗糙部。第二基板具有一第二表面,第二表面與第一表面相對設置,且具有一第二粗糙部。框膠設置于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并連結于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框膠至少部分覆蓋第一粗糙部及第二粗糙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電池封裝結構,特別是涉及一種太陽能電池封裝結構。
技術介紹
太陽能本身并無公害問題且取得容易,永不竭盡,故太陽能成為重要替代性能源之一。較常應用太陽能的太陽能電池是一種光電轉換元件,其經由太陽光照射后,把光能轉換成電能。太陽能電池的種類繁多,諸如娃基(silicon-based)太陽能電池元件、半導體化合物(compound semiconductor)太陽能電池元件或有機(organic)太陽能電池元件、或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元件(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DSSC)。而影響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能的因素除了材料本身之外,封裝結構的可靠性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素。若太陽能電池封裝結構不密閉,水氣、灰塵可能會侵入而降低太陽能電池元件得使用效能與壽命。再者,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封裝結構內存有電解質,若封裝結構的可靠性不佳,則電解質可能流出而造成太陽能電池元件損壞以及生產的產率下降。因此,如何提供一種太陽能電池封裝結構,能夠促進封裝的密閉性,進而提升元件的可靠度與效能,實為當前重要課題之一。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上述課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促進封裝的密閉性,進而提升元件的可靠度與效能的太陽能電池封裝結構。為達上述目的,依據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太陽能電池封裝結構包含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以及一框 膠。第一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第一表面具有一第一粗糙部。第二基板具有一第二表面,第二表面與第一表面相對設置,且具有一第二粗糙部。框膠設置于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并連結于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框膠至少部分覆蓋第一粗糙部及第二粗糙部。在一實施例中,太陽能電池封裝結構包含硅基太陽能電池元件、半導體化合物太陽能電池元件或有機太陽能電池元件。在一實施例中,太陽能電池封裝結構包含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元件。在一實施例中,第一粗糙部的表面粗糙度大于0.1微米。在一實施例中,第二粗糙部的表面粗糙度大于0.1微米。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框膠形成一密閉空間。在一實施例中,第一粗糙部與第二粗糙部相互對位或相互錯位。在一實施例中,第一粗糙部與該第二粗糙部的面積大小相等或不相等。在一實施例中,第一粗糙部或第二粗糙部為連續或不連續。在一實施例中,第一粗糙部或第二粗糙部通過激光加工、機械加工、化學反應或半導體制作工藝而形成。在一實施例中,第一粗糙部或第二粗糙部包含一溝槽。溝槽的剖面例如為U形、V形、鋸齒型或矩形。在一實施例中,第一粗糙部或第二粗糙部包含一圖案。承上所述,在本專利技術的太陽能電池封裝結構中,框膠與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連結, 并且第一基板、第二基板與框膠連結處設有粗糙部。通過粗糙部的設置,可增加框膠與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的接觸面積,而強化框膠與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的連結強度,進而促進太陽能電池封裝的密閉性,并提升元件的可靠度與效能。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太陽能電池封裝結構的示意圖2至圖6為本專利技術的第一粗糙部與第二粗糙部的多種態樣的示意圖;以及圖7為本專利技術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太陽能電池封裝結構的示意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l、la、lb、lc、2 :太陽能電池封裝結構11,21 :第一基板111,211 :第一表面112、112c、212 :第一粗糙部12、22 :第二基板121,221 :第二表面122、122a、122b、122c、222 :第二粗糙部13、23 :框膠14:太陽能電池元件24:第一電極25:第二電極26 電解質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將參照相關附圖,說明依本專利技術較佳實施例的一種太陽能電池封裝結構,其中相同的元件將以相同的參照符號加以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太陽能電池封裝結構I的示意圖。太陽能電池封裝結構I包含一第一基板11、一第二基板12以及一框膠13。太陽能電池封裝結構I更包含一太陽能電池元件14,其可設置于第一基板11或第二基板12,于此以其設置于第二基板 12為例。本專利技術不特別限制太陽能電池封裝結構I所包含的太陽能電池元件14的種類,其可例如為硅基太陽能電池元件、半導體化合物太陽能電池元件、有機太陽能電池元件或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元件。于此,太陽能電池元件14以半導體化合物太陽能電池元件為例, 例如為銅銦鎵硒(CIGS)太陽能電池元件。本專利技術不特別限制第一基板11的材質,其可例如為硅基板、陶瓷基板、玻璃基板、 金屬基板、高分子薄膜或塑膠基板等。第一基板11具有一第一表面111,第一表面111具有一第一粗糙部112 (如放大圖所示)。第一粗糙部112的表面粗糙度(Ra)可例如大于O.1 微米,由于第一表面111具有粗糙部112,故增加了框膠13與第一表面111的粗糙部112結合的表面積,故使得框膠13與第一基板11的連結強度產生較佳的效果。其中,第一粗糙部 112可通過激光切割加工、機械加工(例如銑床、磨砂輪或CNC加工等)、化學反應或半導體制作工藝而形成,只要能加大第一表面111的粗糙程度即可。第一粗糙部112包含一溝槽, 其剖面可例如為U形、V形或矩形,在此以多個V形為例。另外,第一粗糙部112也可包含其他圖案,例如圖2所示,第一粗糙部112剖面為一 U形,且框膠13在設置時,一部分流到第一粗糙部112內,由此還可防止框膠13發生溢膠現象,并且通過框膠13與第一粗糙部112的咬合而增加連結度。上述的U形也可為其他形狀,例如V形、矩形或鋸齒型。上述第一粗糙部112的特征也可應用于第二粗糙部122,于此不再贅述。本專利技術不特別限制第二基板12的材質,其可例如為硅基板、陶瓷基板、玻璃基板、 金屬基板、高分子薄膜或塑膠基板等。第二基板12具有一第二表面121,第二表面121與第一表面111相對設置。第二表面121具有一第二粗糙部122 (如放大圖所示)。第二粗糙部122的表面粗糙度可例如大于O.1微米,由于第二表面121具有粗糙部122,故增加了框膠13與第二表面121的粗糙部122結合的表面積,故使得框膠13與第二基板12的連結強度產生較佳的效果。其中,第二粗糙部122可通過激光加工、機械加工(例如銑床、磨砂輪或CNC加工等)、化學反應或半導體制作工藝而形成,只要能加大第二表面121的粗糙程度即可。第二粗糙部122包含一溝槽,其剖面可例如為U形、V形、矩形或鋸齒狀,于此以多個 V形為例。另外,第二粗糙部122也可包含其他圖案。框膠13設置于第一基板11與第二基板12之間,并連結于第一表面111與第二表面121,并且框膠13至少部分覆蓋第一粗糙部112及第二粗糙部122,意即框膠13至少部分與第一粗糙部112及第二粗糙部122連結。第一基板11、第二基板12以及框膠13形成一密閉空間以保護框膠13內的太陽能電池元件。框膠13可包含具有防水性、耐熱性、耐腐蝕性的材料以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在本專利技術中,第一粗糙部112與第二粗糙部122可具有多種態樣,以下舉例說明。 為方便說明,以下舉例的附圖為當第一基板11與第二基板12對位設置后,第一粗糙部112 與第二粗糙部122投影至一平面的示意圖,且第一粗糙部112以實線表示,第二粗糙部122 以虛 線表示。如圖3所示,太陽能電池封裝結構I的第一粗糙部112與第二粗糙部122完全相同且重疊,即第一粗糙部112與第二粗糙部12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太陽能電池封裝結構,包含:第一基板,具有第一表面,該第一表面具有第一粗糙部;第二基板,具有第二表面,該第二表面與該第一表面相對設置,且具有第二粗糙部;以及框膠,設置于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并連結于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該框膠至少部分覆蓋該第一粗糙部及該第二粗糙部。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太陽能電池封裝結構,包含 第一基板,具有第一表面,該第一表面具有第一粗糙部; 第二基板,具有第二表面,該第二表面與該第一表面相對設置,且具有第二粗糙部;以及 框膠,設置于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并連結于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該框膠至少部分覆蓋該第一粗糙部及該第二粗糙部。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電池封裝結構,其包含硅基太陽能電池元件、半導體化合物太陽能電池元件或有機太陽能電池元件。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電池封裝結構,其包含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元件。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電池封裝結構,其中該第一粗糙部的表面粗糙度大于O.1微米。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電池封裝結構,其中該第二粗糙部的表面粗糙度大于O.1微米。6.如權利...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鄧建東,徐偉倫,
申請(專利權)人:造能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