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對軋輥表面殘留物進行清除的清輥裝置,具有結構簡單且性能穩定的優點。該清輥裝置,包括旋轉支座、連接支座、旋轉機構、移動塊與清輥進給機構,所述旋轉機構的一端連接在旋轉支座上,另一端通過可拆卸連接結構件與連接支座連接,移動塊設置在旋轉機構上并可在旋轉支座與連接支座之間做來回橫向移動,清輥進給機構連接在移動塊上且清輥進給機構的進給方向垂直于移動塊的運動方向。其結構巧妙而緊湊、安裝方便;另外其為純機械結構,沒有電氣、液壓單元,可保證其工作性能的穩定性;同時,也便于操作維護,能大大提高使用壽命,尤其適合在軋輥的清理工作中推廣應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對軋輥表面殘留物進行清除的清輥裝置。
技術介紹
在冷軋生產線上尤其是有色金屬軋制生產線上,現有的清輥裝置多采用液壓缸或氣缸驅動的輥式清輥、刮板式清輥。現有輥式清輥裝置其在軋機入口和出口分別安裝在上下工作輥軸承座上;刷輥由電機通過萬向接軸傳動,通過液壓馬達軸向串動,由液壓缸驅動壓靠在工作輥上,刷輥采用鋼絲刷或尼龍刷,來實現工作輥面清輥。現有刮板式清輥裝置其在軋機入口和出口分別安裝在上下工作輥軸承座上;由液壓缸驅動刮板壓靠在工作 輥上,刮板采用尼龍或聚四氟乙烯,來實現工作輥面清輥。雖然通過液壓缸和氣缸控制的清棍裝置應用于節奏較快軋制機組有一定優勢,但對小型且軋制節奏較慢的冷軋機而言,在滿足設備功能前提下,更注重設備結構簡單、重量輕、易操作、易維護。而這類自動清輥設備結構卻相對非常復雜、設備重量增大、拆裝和維護都很繁瑣,同時也會因電氣、液壓單元的參與而導致故障率上升、不易操作和維護。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清輥裝置,其結構簡單且性能穩定。本專利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清輥裝置,包括旋轉支座、連接支座、旋轉機構、移動塊與清輥進給機構,所述旋轉機構的一端連接在旋轉支座上,另一端通過可拆卸連接結構件與連接支座連接,移動塊設置在旋轉機構上并可在旋轉支座與連接支座之間做來回橫向移動,清輥進給機構連接在移動塊上且清輥進給機構的進給方向垂直于移動塊的運動方向。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旋轉機構包括導向桿、第一手輪、第一絲桿、連接塊,所述第一絲桿的一端活動插接在旋轉支座上,另一端順序穿過移動塊、連接塊后與第一手輪固定連接,所述移動塊通過螺紋連接結構與第一絲桿螺紋連接,所述第一絲桿通過襯套穿套在連接塊上,連接支座通過可拆卸連接結構件連接所述連接塊;所述導向桿固定連接在旋轉支座與連接塊之間,且導向桿的軸線平行于第一絲桿的軸線,所述導向桿活動穿套在移動塊上。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移動塊與第一絲桿之間的螺紋連接結構為橫移螺母,該橫移螺母固定連接在移動塊上。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可拆卸連接結構件為銷釘。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清輥進給機構包括清輥塊、進給導向桿、第二絲桿、第二手輪、支撐塊與連接滑塊;所述連接滑塊連接在移動塊上;所述第二絲桿的一端位于清輥塊與連接滑塊之間,另一端順序穿過連接滑塊、支撐塊后與第二手輪固定連接,所述連接滑塊與第二絲桿螺紋連接,所述第二絲桿通過襯套穿套在支撐塊上;所述進給導向桿的兩端固定連接在清輥塊與支撐塊之間,進給導向桿活動穿套在連接滑塊上,且進給導向桿的軸線平行于第二絲桿的軸線。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連接滑塊通過銷軸鉸接在移動塊上。進一步的是,在連接滑塊與清輥塊之間的第二絲桿上設置有緩沖彈簧。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其結構巧妙而緊湊、安裝方便;另外其為純機械結構,沒有電氣、液壓單元,可保證其工作性能的穩定性;同時,也便于操作維護,能大大提高使用壽命,尤其適合在軋輥的清理工作中推廣應用。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清輥裝置位于非工作位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的清輥裝置位于工作位的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記為旋轉支座1、連接支座2、旋轉機構3、移動塊4、清輥進給機構5、可拆卸連接結構件6、導向桿301、第一手輪302、第一絲桿303、連接塊304、橫移螺母305、清輥塊501、進給導向桿502、第二絲桿503、第二手輪504、支撐塊505、連接滑塊506、緩沖彈簧507。圖1與圖2中的箭頭方向為軋機軋制工作過程中的軋制方向。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一步說明。如圖1與圖2所示,本專利技術的清輥裝置,包括旋轉支座1、連接支座2、旋轉機構3、移動塊4與清輥進給機構5,所述旋轉機構3的一端連接在旋轉支座I上,另一端通過可拆卸連接結構件6與連接支座2連接,移動塊4設置在旋轉機構3上并可在旋轉支座I與連接支座2之間做來回橫向移動,清輥進給機構5連接在移動塊4上且清輥進給機構5的進給方向垂直于移動塊4的運動方向。安裝時,可將旋轉支座I與連接支座2分別安裝在軋機出口的傳動側機架上和操作側機架上。當軋制線在生產時,此時,清輥裝置處于圖1所示的非工作位;而當軋制線停止生產后,可使旋轉機構3繞旋轉支座I旋轉,當旋轉機構3的另一端旋轉至連接支座2時,利用可拆卸連接結構件6將旋轉機構3連接在連接支座2上,同時調整清輥進給機構5,使清輥進給機構5接觸軋輥的外周表面,至此,整個清輥裝置處于圖2所示的工作位,然后在旋轉機構3上使移動塊4在旋轉支座I與連接支座2之間做橫向移動,即可帶動清輥進給機構5在軋輥表面沿軋輥的軸線方向移動,完成清輥工作。清輥完成后,拆除可拆卸連接結構件6,繞旋轉支座I轉動旋轉機構3,使整個清輥裝置再次位于圖1所示的非工作位,從而避免影響軋制線的生產。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旋轉機構3可以采用軌道結構形式,使移動塊4在該軌道結構上來回滾動或滑動即可。但作為優選的方式,所述旋轉機構3包括導向桿301、第一手輪302、第一絲桿303、連接塊304,所述第一絲桿303的一端活動插接在旋轉支座I上,另一端順序穿過移動塊4、連接塊304后與第一手輪302固定連接,所述移動塊4通過螺紋連接結構與第一絲桿303螺紋連接,所述第一絲桿303通過襯套穿套在連接塊304上,連接支座2通過可拆卸連接結構件6連接所述連接塊304 ;所述導向桿301固定連接在旋轉支座I與連接塊304之間,且導向桿301的軸線平行于第一絲桿303的軸線,所述導向桿301活動穿套在移動塊4上。在進行清輥操作時,分別正反方向轉動第一手輪302帶動第一絲桿303旋轉,由于第一絲桿303通過襯套穿套在連接塊304上,在此處,襯套等同于軸承,可保證第一絲桿303只能在連接塊304內轉動,而不能相對于連接塊304做軸向移動,從而可帶動移動塊4沿第一絲桿303的軸向做橫向移動,從而帶動清輥進給機構5在軋輥表面沿軋輥的軸線方向來回移動,完成整個輥身長度方向的清輥操作。在本實施方式中,導向桿301的作用是確保移動塊4沿導向桿301的方向來回移動,并且在移動過程中,保證移動塊4不會沿第一絲桿303任意轉動;而連接塊304的主要作用是實現將整個旋轉機構3連接到連接支座2上。因此,該結構形式的旋轉機構3具有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的優點。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移動塊4通過螺紋連接結構與第一絲桿303螺紋連接,該螺紋連接結構可以是直接設置在移動塊4內孔中的內孔螺紋。但作為優選的方式,所述移動塊4與第一絲桿303之間的螺紋連接結構為橫移螺母305,該橫移螺母305固定連接在移動塊4上。這樣,第一絲桿303螺紋連接在橫移螺母305內,第一絲桿303穿過移動塊4時,移動塊4的孔就可以加工為光孔,從而可降低移動塊4的加工制造難度。在以上的實施方式中,連接支座2與旋轉機構3之間的可拆卸連接結構件6可以采用螺釘,卡子等實現。作為優選的方式,所述可拆卸連接結構件6為銷釘,可便于拆裝,提高拆裝效率。在以上的實施方式中,清輥進給機構5可采用一根桿件滑動配合在移動塊4上即可,或采用其他的可以任意伸縮的結構。但作為優選的方式,所述清輥進給機構5包括清輥塊501、進給導向桿502、第二絲桿503、第二手輪504、支撐塊505與連接滑塊506 ;所述連接滑塊506連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清輥裝置,其特征是:包括旋轉支座(1)、連接支座(2)、旋轉機構(3)、移動塊(4)與清輥進給機構(5),所述旋轉機構(3)的一端連接在旋轉支座(1)上,另一端通過可拆卸連接結構件(6)與連接支座(2)連接,移動塊(4)設置在旋轉機構(3)上并可在旋轉支座(1)與連接支座(2)之間做來回橫向移動,清輥進給機構(5)連接在移動塊(4)上且清輥進給機構(5)的進給方向垂直于移動塊(4)的運動方向。
【技術特征摘要】
1.清輥裝置,其特征是包括旋轉支座(I)、連接支座(2)、旋轉機構(3)、移動塊(4)與清棍進給機構(5),所述旋轉機構(3)的一端連接在旋轉支座(I)上,另一端通過可拆卸連接結構件(6)與連接支座(2)連接,移動塊(4)設置在旋轉機構(3)上并可在旋轉支座(I) 與連接支座(2)之間做來回橫向移動,清輥進給機構(5)連接在移動塊(4)上且清輥進給機構(5)的進給方向垂直于移動塊(4)的運動方向。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清輥裝置,其特征是所述旋轉機構(3)包括導向桿(301)、第一手輪(302 )、第一絲桿(303 )、連接塊(304),所述第一絲桿(303 )的一端活動插接在旋轉支座(I)上,另一端順序穿過移動塊(4 )、連接塊(304 )后與第一手輪(302 )固定連接,所述移動塊(4)通過螺紋連接結構與第一絲桿(303)螺紋連接,所述第一絲桿(303)通過襯套穿套在連接塊(304)上,連接支座(2)通過可拆卸連接結構件(6)連接所述連接塊(304);所述導向桿(301)固定連接在旋轉支座(I)與連接塊(304)之間,且導向桿(301)的軸線平行于第一絲桿(303)的軸線,所述導向桿(301)活動穿套在移動塊(4)上。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清輥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移動塊(4)與第一絲桿(303)...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杜錫林,謝貽,陳磊,王林,
申請(專利權)人:二重集團德陽重型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