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組聯式高效排管換熱組件,包括管匯接口、換熱管匯座、管匯密封法蘭、換熱管束,所述換熱管匯座上設置連通腔體內部的管匯接口,所述換熱管束兩端分別依次通過管匯密封法蘭密封設置于換熱管匯座中。本發明專利技術采用法蘭座-密封墊組合結構,使得換熱管束的每根換熱管都能有效密封于管匯座中,組件連通裝置使得換熱組件間相互連接變得便捷,可根據需求將單元組件進行任意組合成各種形式的復合換熱裝置,以適應不同場合的換熱需要。本發明專利技術很好地解決了換熱管束與換熱管匯之間密封連接的難題,組合式結構設計便于模塊化組裝,結構簡單,大大提高了排管換熱裝置的實用性和可維護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流體換熱組件
,具體涉及一種結構簡單,制作成本低廉,換熱效率高,便于集成化加工與組合使用的組聯式高效排管換熱組件。
技術介紹
熱能交換不論是在工業還是在民用中都是最常見的能量交換方式,排管式換熱是一種最常用的換熱方式,應用非常廣泛。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大家節能意識的增強,余熱能回收利用日益受到重視。在余熱水熱能回收中,利用排管式換熱裝置與冷介質進行熱量交換,提高冷介質的溫度從而回收余熱水的熱能。現有技術排管換熱裝置多為粗徑管排換熱方式,換熱效率低,熱能回收利用不充分。尤其對于洗浴二次熱水熱能回收利用中,由于冷熱介質接觸時間短,這種粗管徑換熱方式更是難以達到高效回收熱能的目的。中國專利CN202092484U公開了一種余熱回收裝置,雖然理論上細管徑增大了換熱面積,提高了換熱效率,但是并未給出具體的實施方式,僅給出了部件的名稱,實際如何達到技術效果并沒有給出具體且有效的技術方案,比如,如何有效地保證接頭與排管之間的密封連接是技術的關鍵。如果密封不好實際上是難以達到高效換熱的技術效果的。現有技術排管換熱裝置的接頭部分采用一體式硬連接結構,一旦硬連接部位漏水,密排管道的維護是十分困難的,整體更換增大了使用成本,也給用戶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開發一種結構簡單、密封可靠、牢固,拆裝簡便,換熱效率高且易于維護的排管換熱裝置,是解決余熱水熱能高效回收利用的關鍵。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制作成本低廉,換熱效率高,便于集成化加工與組合使用的組聯式高效排管換熱組件。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包括管匯接口、換熱管匯座、管匯密封法蘭、換熱管束、換熱管匯連通座、組件連通裝置,所述換熱管匯座上設置連通腔體內部的管匯接口,所述換熱管束兩端分別依次通過管匯密封法蘭設置于換熱管匯座或換熱管匯連通座中。本專利技術采用法蘭座-密封墊組合結構,使得換熱管束的每根換熱管都能有效密封于管匯座中,組件連通裝置使得換熱組件間相互連接變得便捷,可根據需求將單元組件進行任意組合成各種形式的復合換熱裝置,以適應不同場合的換熱需要。本專利技術很好地解決了換熱管束與換熱管匯之間密封連接的難題,組合式結構設計便于模塊化組裝,使用便捷,大大提高了排管換熱裝置的實用性和可維護性。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整體結構關系分解示意 圖2為本專利技術另一個視角的分解示意 圖3為本專利技術換熱管匯座內結合面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之后視 圖5為 封塾的王視不意 圖6為圖5之截面 圖7為管匯密封法蘭結構主視 圖8為圖7之縱向截面 圖9為定位導向架結構的主視示意 圖10為換熱管匯連通座結合面結構示意 圖11為圖10之后視 圖12為換熱管匯連通座工作狀態剖視示意 圖13為換熱管匯連通座另一實施方式結構示意圖,所述的換熱管匯連通座為直通式結構; 圖14為圖13之直通式換熱管匯連通座內部結構剖視示意 圖15為本專利技術組合使用實施狀態示意 圖16為本專利技術作為淋浴熱水熱能回收利用換熱裝置一種實施方式結構示意圖。圖中1-管匯接口、2-換熱管匯座、3-密封墊、4-管匯密封法蘭、5-管束定向導架、6-換熱管束、7-換熱管匯連通座、8-組件連通裝置、9-連通接口、10-連接法蘭孔、11-管間約束密封孔。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的說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對本專利技術加以限制,基于本專利技術教導所作的任何變更或改進,均屬于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如圖1、圖2所示,本專利技術包括管匯接口1、換熱管匯座2、管匯密封法蘭4、換熱管束6,所述換熱管匯座2上設置連通腔體內部的管匯接口 1,所述換熱管束6兩端分別依次通過管匯密封法蘭4密封設置于換熱管匯座2中。所述換熱管匯座2與管匯密封法蘭4之間設置密封墊3。圖3、圖4示出了換熱管匯座2的結構,換熱管匯座2為腔體結構,端部設置連通管匯內部的管匯接口 1,換熱管匯座2的開口面設置與管匯密封法蘭4配合的接口 ;所述接口中設置容納密封墊3的卡槽。圖5、圖6示出了密封墊3的結構,所述密封墊3上均布與換熱管束6密封配合的管間約束密封孔11。所述密封墊3以高彈性材料制作,以保證對每根換熱管都能有效密封。尤其適合于這種集成管束的管間結構的密封。比如低壓聚乙烯,不僅具有高彈性而且耐腐蝕。其他高彈性耐腐蝕材料同樣可以實現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圖7、圖8示出了管匯密封法蘭4的結構關系。所述換熱管束上設置管束定向導架5,圖9示出了管束定向導架5的結構,其上均布換熱管卡接槽。卡接槽與換熱管緊配合。定向導架以非金屬材料制作,便于整體加工,更便于卡接配合。圖10、圖11示出了單元換熱組件相互組合連接的換熱管匯連通座7的結構,其整體結構與換熱管匯座2的整體結構相同,同為腔體結構,并設置與管匯密封法蘭4配合的接口(如圖11所示),所述接口中設置容納密封墊3的卡槽。過合圖12示出了相鄰換熱組件組合連接的配合關系。所述換熱管匯連通座7端部設置連通接口 9,相鄰換熱組件的換熱管匯連通座7通過連通接口 9、連通裝置8組合連接。所述連通裝置8通過自身連接法蘭安裝于換熱管匯連通座7上且與連通接口 9聯通。相鄰換熱組件上的連通裝置8之間相互套接配合,達到密封連接之目的。圖13、圖14示出了換熱管匯連通座另一實施方式結構關系,其相鄰換熱組件通過直通式結構的換熱管匯連通座連接,所述換熱管匯連通座7分為兩個相互連通的腔室,并分別通過各自的密封墊3、管匯密封法蘭4與換熱管束6相配合。圖15示出了多組換熱組件組合連接后的實施狀態。本專利技術換熱組件可以任意組合成各種結構形式的復合換熱組件。圖16示出了一種應用實施例,其作為淋浴后余熱水熱能回收裝置,與淋浴房配套,作為淋浴腳墊放置于淋浴噴頭下,換熱裝置的管程串聯于淋浴系統的冷水進水管路中,與換熱槽收集的浴后余熱水進行熱量交換,以提高淋浴冷水的溫度,減少一次熱水的用量,·達到節能的目的。所述管匯密封法蘭4與換熱管匯座2或換熱管匯連通座7之間通過螺栓連接方式連接。卡接方式或其他連接方式同樣能夠達到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所述換熱管束6由至少三根換熱管均布排列而成,換熱管可以為波紋管式、管排式、蜂巢式、翅片管式或層流管式換熱器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組合使用。所述換熱管束6內至少設置一組管束定向導架5,保證了換熱管的正常工作間隙,有利于保護換熱管。所述的換熱管之管間距離為O. 5"!Omm,優選為l 5mm。所述換熱管內徑為O. 5 15mm,優選內徑為O. 5 3. Omm或3. 05 IOmm,進一步優選為 O. 5 O. 95mm 或 3. 05 5. Omm 或 5. 05 10mm。本專利技術的工作原理及工作過程 本專利技術通過管匯密封法蘭4與換熱管匯座2或換熱管匯連通座7通過高彈性密封墊3緊固配合,對換熱管束6兩端與管匯座的密封,保證了每根換熱管都能得到有效的密封,確保不滲、不漏。換熱管匯連通座7上設置組件連通裝置8,使得換熱組件間相互連接變得便捷,且便于維護。若某一組換熱組件管匯連通座或配合出現故障,無需整體更換,只需要拆掉組件連通裝置8,更換有問題的換熱組件進行返修即可,不影響換熱裝置的整體使用,而且使用安全。本專利技術作為單元組件可根據用戶需求進行任意組合,即通過換熱管匯連通座7和組件連通裝置8可組合成U形、S形等復合換熱裝置,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組聯式高效排管換熱組件,包括管匯接口(1)、換熱管匯座(2)、管匯密封法蘭(4)、換熱管束(6),所述換熱管匯座(2)上設置連通腔體內部的管匯接口(1),其特征是:所述換熱管束(6)兩端分別依次通過管匯密封法蘭(4)密封設置于換熱管匯座(2)中。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不公告發明人,
申請(專利權)人:張斌,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