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循環(huán)流化床鍋爐,包括:爐膛側壁;頂棚;設置在爐膛底部的布風板;以及設置在布風板上的至少一個布風錐,其中:每一個布風錐從布風板向上延伸到爐膛內部而在延伸方向上具有漸縮的形狀,形成布風錐的布風錐側壁設置有二次風口,布風錐側壁與爐膛側壁間隔開,頂棚、爐膛側壁、布風板、布風錐側壁圍合成爐膛燃燒空間。本發(fā)明專利技術還涉及一種用于循環(huán)流化床鍋爐的布風裝置,為布風錐的形式,布風錐從布風板向上延伸到爐膛內部而在延伸方向上具有漸縮的形狀,形成布風錐的布風錐側壁設置有二次風口。本發(fā)明專利技術也涉及一種用于循環(huán)流化床鍋爐的布風裝置組件。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循環(huán)流化床鍋爐,尤其是大型循環(huán)流化床鍋爐的二次風布風裝置。
技術介紹
大型化與高參數(shù)化是循環(huán)流化床鍋爐技術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隨著鍋爐容量的增大,爐膛橫截面的不斷增大致使二次風難以到達爐膛中心;同時,隨著鍋爐蒸汽參數(shù)的提高,特別是提高到超臨界或超超臨界蒸汽參數(shù)時,爐膛的放熱容積較爐內蒸發(fā)受熱面增加得更快,放熱和吸熱的不平衡增長導致受熱面的布置問題,因此,二次風的穿透與受熱面的布置問題成了制約循環(huán)流化床鍋爐向大型化與高參數(shù)化發(fā)展的主要技術瓶頸。為解決二次風穿透問題,美國專利US5370084公開了一種褲衩腿爐膛結構的循環(huán)流化床鍋爐,將爐膛下部設計為形似褲衩腿的結構,爐膛布風板相應的被分為獨立的兩部分,分別對應兩個下部完全分開、頂部相通的褲衩腿,通過在褲衩腿內側壁面上設置二次風口,解決爐膛底部密相區(qū)的二次風穿透問題;但由于爐膛密相區(qū)下部被分隔為兩個部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兩褲衩腿之間的壓力波動易導致翻床現(xiàn)象的發(fā)生,給鍋爐的安全穩(wěn)定運行帶來很大隱患。為了解決翻床問題,中國專利ZL 201010159794. 8公開了一種循環(huán)流化床鍋爐,采用中間膜式壁將褲衩腿型爐膛縱向分為完全對稱的兩部分,中間膜式壁中上部開通風孔以平衡兩側的壓力,以抑制翻床問題的發(fā)生。在褲衩腿爐膛結構的基礎上,為了解決受熱面的布置問題,中國專利201020147895. 9公開了一種循環(huán)流化床鍋爐爐膛的中隔墻水冷壁,通過在褲衩腿頂部設置中隔墻水冷壁管屏,以增加爐膛蒸發(fā)受熱面面積;但對于大容量高參數(shù)循環(huán)流化床鍋爐,隨著爐膛高度的增加,這種中隔墻水冷壁管屏的高度也隨之增加,強度難以保證,管屏變形和振動問題難以避免。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為解決上述問題中的至少一個方面,提出本專利技術。根據(jù)本專利技術的一個示例性方面,提出了一種循環(huán)流化床鍋爐,包括爐膛側壁;頂棚;設置在爐膛底部的布風板;以及設置在布風板上的至少一個布風錐,其中每一個布風錐從布風板向上延伸到爐膛內部而在延伸方向上具有漸縮的形狀,形成布風錐的布風錐側壁設置有二次風口,布風錐側壁與爐膛側壁間隔開,頂棚、爐膛側壁、布風板、布風錐側壁圍合成爐膛燃燒空間。在循環(huán)流化床鍋爐中,可選的,對于每一個布風錐而言布風錐包括相對布置的兩個第一傾斜布風錐側壁和相對布置的兩個豎直布風錐側壁;兩個第一傾斜布風錐側壁在布風錐的頂端相接或匯合、且與所述兩個豎直布風錐側壁相接,兩個第一傾斜布風錐側壁相接或匯合形成的棱線大致平行于布風板;二次風口分別設置在兩個第一傾斜布風錐側壁上。進一步的,所述布風錐側壁由膜式壁構成;在所述棱線處形成與布風板平行的第一集箱,兩個第一傾斜布風錐側壁匯集到該第一集箱中,從所述第一集箱豎直向上引出第一膜式壁受熱屏。可選的,所述第一膜式壁受熱屏布置在所述第一集箱的整個長度方向上。可選的,所述第一膜式壁受熱屏具有設置在靠近第一集箱兩端的兩個第一受熱屏部分,該兩個第一受熱屏部分沿所述第一集箱的長度方向間隔開。有利的,所述兩個豎直布風錐側壁豎直向上延伸構成第二膜式壁受熱屏。進一步有利的,所述第二豎直布風錐側壁在第二集箱處匯集,所述第二集箱垂直于第一集箱,且設置在與所述第一集箱的高度相同的高度位置。所述第一集箱與第二集箱可彼此相通。可選的,所述第二豎直布風錐側壁在第二集箱處匯集,所述第二集箱垂直于第一集箱,且設置在與所述第一集箱的高度不同的高度位置。或可選的,所述布風錐側壁由膜式壁構成;兩個第一傾斜布風錐側壁匯入布置在所述棱線處的三通管,兩個第一傾斜布風錐側壁分別與三通管的兩個支管相通,所述三通管的第三支管豎直向上延伸形成第一膜式壁受熱屏。或可選的,所述布風錐側壁由膜式壁構成;兩個第一傾斜布風錐側壁在所述棱線處相接然后豎直向上并行延伸形成第一膜式壁受熱屏,所述第一膜式壁受熱屏為雙層管屏。 有利的,兩個豎直布風錐側壁豎直向上延伸構成第二膜式壁受熱屏。有利的,所述第一膜式壁受熱屏與所述第二膜式壁受熱屏在兩個第一傾斜布風錐側壁相接或匯合形成的棱線的端部處形成T形擴展受熱面,第一膜式壁受熱屏構成所述T形的一豎,而所述第二膜式壁受熱屏構成所述T形的一橫,所述第一膜式壁受熱屏與所述第二膜式壁受熱屏通過鰭片焊接在一起。在循環(huán)流化床鍋爐,可選的,對于每一個布風錐而言布風錐包括相對布置的兩個第一傾斜布風錐側壁和相對布置的兩個第二傾斜布風錐側壁,兩個第一傾斜布風錐側壁在布風錐的頂端相接或匯合、且與所述兩個第二傾斜布風錐側壁相接,兩個第一傾斜布風錐側壁相接或匯合形成的棱線大致平行于布風板,二次風口分別設置在兩個第一傾斜布風錐側壁上。有利的,二次風口還設置在兩個第二傾斜布風錐側壁上。進一步的,所述布風錐側壁由膜式壁構成;在所述棱線處形成與布風板平行的第一集箱,兩個第一傾斜布風錐側壁匯集到該第一集箱中,從所述第一集箱豎直向上引出第一膜式壁受熱屏。進一步,所述第一膜式壁受熱屏布置在所述第一集箱的整個長度方向上。可選的,所述第一膜式壁受熱屏具有設置在靠近第一集箱兩端的兩個第一受熱屏部分,該兩個第一受熱屏部分沿所述第一集箱的長度方向間隔開。有利的,兩個第二傾斜布風錐側壁分別與兩個第一傾斜布風錐側壁相接,在相接形成的棱線處的上方均設置有第二集箱,兩個第二傾斜布風錐側壁的膜式壁匯入所述第二集箱,且自所述第二集箱向上豎直延伸引出相應的第二膜式壁受熱屏。進一步,每個第二集箱均水平設置在與所述第一集箱的高度相同的高度位置。或者進一步,所述布風錐側壁由膜式壁構成;兩個第一傾斜布風錐側壁匯入布置在所述棱線處的三通管,兩個第一傾斜布風錐側壁分別與三通管的兩個支管相通,所述三通管的第三支管豎直向上延伸形成第一膜式壁受熱屏。或者進一步,所述布風錐側壁由膜式壁構成;兩個第一傾斜布風錐側壁在所述棱線處相接然后豎直向上并行延伸形成第一膜式壁受熱屏,所述第一膜式壁受熱屏為雙層管屏。有利的,所述兩個第二傾斜布風錐側壁與所述第一傾斜布風錐側壁相接后豎直向上延伸構成第二膜式壁受熱屏。有利的,所述第一膜式壁受熱屏與所述第二膜式壁受熱屏在兩個第一傾斜布風錐側壁相接或匯合形成的棱線的端部處形成Y形擴展受熱面,第一膜式壁受熱屏構成所述Y形的一豎,而所述第二膜式壁受熱屏構成所述Y形的V,所述第一膜式壁受熱屏與所述第二膜式壁受熱屏通過鰭片焊接在一起。 有利的,爐膛側壁上設置有另外的二次風口。有利的,布風錐包括鄰近布風板的下部部分和遠離布風板的上部部分,其中所述下部部分從所述布風板豎直向上延伸,所述上部部分從與所述下部部分的相接處向上漸縮延伸。可選的,布風錐的平行于布風板的截面形成為長圓形或者邊數(shù)大于4的多邊形。有利的,所述布風錐側壁下方形成不屬于爐膛燃燒空間且與爐膛外部環(huán)境相通的空間,用于設置二次風管道。有利的,所述布風錐的結構關于垂直于爐膛前后墻的第一爐膛中分面對稱布置。進一步的,所述布風錐的結構關于垂直于爐膛左右墻的爐膛中分面對稱布置。有利的,第一傾斜布風錐側壁均大致垂直于爐膛前后墻布置。進一步的,所述布風板上設置有多個布風錐,所述布風錐彼此間隔開。有利的,每一個布風錐的尺寸和結構彼此相同。有利的,所述鍋爐還包括設置在頂棚上方的一個或多個爐膛頂部集箱,豎直向上引出或延伸的膜式壁受熱屏穿過頂棚后匯集于對應的爐膛頂部集箱中。有利的,布風錐側壁為膜式壁,且朝向爐膛燃燒空間的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循環(huán)流化床鍋爐,包括:爐膛側壁;頂棚;設置在爐膛底部的布風板;以及設置在布風板上的至少一個布風錐,其中:每一個布風錐從布風板向上延伸到爐膛內部而在延伸方向上具有漸縮的形狀,形成布風錐的布風錐側壁設置有二次風口,布風錐側壁與爐膛側壁間隔開,頂棚、爐膛側壁、布風板、布風錐側壁圍合成爐膛燃燒空間。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呂清剛,高鳴,宋國良,王小芳,孫運凱,王東宇,周托,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