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三通閥,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液動自力式三通閥,其屬于閥門領域,液動高加入口、出口三通閥整體結構的設計,通過內置式活塞缸結構設計,利用主管路介質壓力本身作用力作為閥門動作的驅動力,不需要增加其它輔助驅動裝置便能實現閥門的動作要求,解決了需要外界大功率驅動裝置的問題,并使閥門整機簡化。閥門閥體采用整體鍛造結構設計,避免了鍛焊結構存在焊接應力缺陷的現象,采用15NiCuMoNb5-6-4(WB36)材料使閥門整體能夠減輕1/3以上的重量。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專利技術涉及一種三通閥,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液動自力式三通閥,其屬于閥門領域。
技術介紹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壯大,各國經濟實力的持續增長,火力發電向著更大功率,更大規模方向發展。特別是超(超)臨界火電機組技術的普及及應用,促使我國火電技術必須上升到更加高的水準。對于超(超)臨界火電機組關鍵閥門的研發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火電機組發展的關鍵因素。火電等高溫度、高磅級、大功率、大口徑等控制難度比較大,火電機組高加主路、旁路切換控制管路系統中關鍵控制閥門設計的難度較大,并且需要外界大功率或者大型驅動機構進行操作,同時又無法滿足主路、旁路切換< 5s的要求。目前火電機組遇到了向更高溫度、更高磅級、更大功率、更大口徑發展的瓶頸問題,從而針對火電等高溫度、高磅級、大功率、大口徑等控制難度比較大的高加主路、旁路切換控制管路中的一種控制閥門的設計專利技術是勢在必行的。
技術實現思路
鑒于已有產品存在的問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利用管路介質本身作為動力源,通過內置式液壓缸結構設計,在無需外界動力源的情況下即可實現閥門的迅速啟閉動作操作的液動自力式三通閥。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液動自力式三通閥,其包括手柄、閥桿、上閥桿、閥體和閥瓣,其特征在于其還包括活塞上腔、活塞下腔、活塞上腔入口通路和下腔出口通路,手柄與上閥桿相連接,上閥桿固定于支架中間,上閥桿兩側設有管套,支架上設有限位銷,限位銷與鎖鏈相連接,鎖鏈通過螺栓固定于支架上,鎖鏈下端的支架上設有限位開關,閥桿與管套相連接,上閥桿與閥桿位于管套之間,管套、上閥桿和閥桿形成中空腔,閥桿在中空腔內上下運動,管套上設有通孔,閥桿靠近上閥桿的一端上部設有通孔,閥桿上的通孔與管套上的通孔大小相同,指示塊通過螺釘和鍵固定于通孔下端的閥桿上,并穿過閥桿和支架與限位開關相連接,指示塊下端的閥桿兩側依次設有填料壓板、填料壓套、填料、填料墊和軸套,支架下端與閥體和壓蓋相連接,壓蓋通過螺栓固定于閥體與填料箱之間,閥體與填料箱之間設有四開環、調整墊和密封環,填料箱與上閥座相連接,填料箱與上閥座形成活塞腔,閥桿穿過活塞腔,閥桿位于活塞腔部分內設有凸臺,凸臺與上閥座之間設有“O”型圈,凸臺將活塞腔分為活塞下腔和活塞下腔,活塞上腔與活塞上腔入口通路相連接,活塞下腔與下腔出口通路相連接,活塞下腔入口通路與連接管相連接,連接管與出口接管相連接,出口接管穿過填料箱和閥體,上閥座與閥體之間設有“O”型圈、擋圈和“C”型圈,閥桿穿過上閥座上端下伸到活塞缸腔體內,閥桿下端設有閥瓣壓套和對開環,閥瓣壓套與閥瓣固定為一起,閥瓣、閥體與下閥座和上閥座固定為一起,閥體上設有3個閥□。所述閥體采用整體鍛造,其材料采用15NiCuMoNb5-6_4。所述活塞下腔出口通路圓周向設有通孔。所述下閥座和閥瓣的密封面堆焊Stellite硬質合金。所述閥桿端面采用球頭結構形。所述下閥座和上閥座軸向密封采用雙道異種密封結構所述閥體中腔采用自壓密封結構。本專利技術的工作原理閥通過閥桿活塞缸部分啟閉,活塞上腔和活塞下腔都與閥門內腔及管路中介質相通,下腔出口通路與出口接管相通,當出口接頭處封閉時,活塞上腔與活塞下腔中介質壓力相等,閥桿整體受閥桿截面積大小的介質作用力推動自動向上運動,直到閥瓣上密封面與上閥座密封面接觸,并起到密封作用,控制管路中的介質只能通過液動高加入口三通閥和液動高加出口三通閥主路流出,而不會從旁路處流出。當出口接頭處排空時,活塞上腔與活塞下腔中介質壓力不相等,存在壓力差,介質對活塞上面作用力比對活塞下面的作用力大,推動閥桿整體自動向下運動,直到閥瓣下密封面與座密封面接觸,并起到密封作用,控制管路中的介質只能通過液動高加入口三通閥和液動高加出口三通閥旁路流出,而不會從主路處流出。本專利技術的優點在于1.液動高加入口、出口三通閥整體結構的設計,通過內置式活塞缸結構設計,利用主管路介質壓力本身作用力作為閥門動作的驅動力,不需要增加其它輔助驅動裝置便能實現閥門的動作要求,解決了需要外界大功率驅動裝置的問題,并使閥門整機簡化。2.閥門閥體采用整體鍛造結構設計,避免了鍛焊結構存在焊接應力缺陷的現象,采用15NiCuMoNb5-6-4 (WB36)材料使閥門整體能夠減輕1/3以上的重量。3.主路和旁路管路流通截面積計算分析,主路和旁路管徑差異設計,保證主路、旁路切換后下游管路壓力無太大的變化。4.采用圓周均布多孔式分流結構設計,保證控制管路流量要求,結構更加緊湊,使閥體中腔尺寸盡量減少,整體上減少了閥門整體外形尺寸,降低閥門的總重量。5.變截面閥桿結構設計,減緩閥門關閉到位時閥瓣對閥門密封面的沖擊力,大大保護了密封面的密封性能,提高了閥門的密封使用壽命。6.體、座組焊式結構設計,降低了閥門本體堆焊加工的難度,利于閥門密封面的加工、研磨,保證密封性能的高性能要求。7.閥座、閥瓣密封面堆焊Stellite硬質合金,提高密封面的耐沖刷、耐腐蝕性,保證密封面的密封效果,延長了密封面的使用壽命。8.閥桿端面采用球頭結構形式設計,使閥瓣能夠靈活擺動,增加瓣、座密封面的吻合度,提高密封性能。9.活閥座軸向密封采用雙道異種密封原理結構設計,保證密封密封的切實可靠性,以及高溫下密封性能的要求。帶金屬加強環的“C”型圈密封結構,保證高溫、高壓時密封性能更加可靠。10.上閥座與填料箱采用螺栓連接成一體式結構,可以整體拆裝,便于維修裝配,并便于對上閥座密封面的加工及研磨。11.閥體中腔采用自壓密封結構設計,裝配操作方便,并能達到高壓力密封性能的要求,帶金屬包覆的柔性密封環即能保證密封的可靠性,又保證了密封環的結構的整體性,便于裝配和拆卸,不會造成出現密封環破碎造成管路里存有碎渣的現象。12.手動操作方式銷釘連接結構及安全保護套保護方式,在閥門到位后利用鎖鏈加鎖頭對手輪進行固定,防止誤操作,保證在維修時管路不會出現切換現象,保證了操作的安全性。13.帶位置指示塊的位置指示裝置設計,可以實現對閥門開關位置的現場直觀顯示,并且支架上設有行程開關能夠準確顯示閥門的開關位置,能夠隨時隨地實現對閥門開關狀態的監控。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2是活塞腔示意圖中1、閥體,2、下閥座,3、閥瓣,4、閥桿,5、對開環,6、閥瓣壓套,7、上閥座,8、“C”型圈,9、“O”型圈,10、擋圈,11、填料壓板,12、填料壓套,13、填料,14、填料墊,15、出口接管,16、填料箱,17、密封環,18、調整墊,19、四開環,20、壓蓋,21、支架,22、軸套,23、螺釘,24、指示塊,25、限位開關,26、鎖鏈,27、鍵,28、限位銷,29、手輪,30、上閥桿,31、管套,32、連接管,33、活塞上腔,34、活塞下腔,35、凸臺,36、活塞上腔入口通路,37、活塞下腔出口通路。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進一步了解該液動自力式三通閥,結合附圖說明如下。它包括手柄29、閥桿4、上閥桿30、閥體I和閥瓣3,其特征在于其還包括活塞上腔33、活塞下腔34、活塞上腔入口通路36和活塞下腔出口通路37,手柄29與上閥桿30相連接,上閥桿30固定于支架21中間,上閥桿30兩側設有管套31,支架21上設有限位銷28,限位銷28與鎖鏈26相連接,鎖鏈26通過螺栓固定于支架21上,鎖鏈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液動自力式三通閥,其包括手柄、閥桿、上閥桿、閥體和閥瓣,其特征在于:其還包括活塞上腔、活塞下腔、活塞上腔入口通路和下腔出口通路,手柄與上閥桿相連接,上閥桿固定于支架中間,上閥桿兩側設有管套,支架上設有限位銷,限位銷與鎖鏈相連接,鎖鏈通過螺栓固定于支架上,鎖鏈下端的支架上設有限位開關,閥桿與管套相連接,上閥桿與閥桿位于管套之間,管套、上閥桿和閥桿形成中空腔,閥桿在中空腔內上下運動,管套上設有通孔,閥桿靠近上閥桿的一端上部設有通孔,閥桿上的通孔與管套上的通孔大小相同,指示塊通過螺釘和鍵固定于通孔下端的閥桿上,并穿過閥桿和支架與限位開關相連接,指示塊下端的閥桿兩側依次設有填料壓板、填料壓套、填料、填料墊和軸套,支架下端與閥體和壓蓋相連接,壓蓋通過螺栓固定于閥體與填料箱之間,閥體與填料箱之間設有四開環、調整墊和密封環,填料箱與上閥座相連接,填料箱與上閥座形成活塞腔,閥桿穿過活塞腔,閥桿位于活塞腔部分內設有凸臺,凸臺與上閥座之間設有“O”型圈,凸臺將活塞腔分為活塞下腔和活塞下腔,活塞上腔與活塞上腔入口通路相連接,活塞下腔與下腔出口通路相連接,活塞下腔入口通路與連接管相連接,連接管與出口接管相連接,出口接管穿過填料箱和閥體,上閥座與閥體之間設有“O”型圈、擋圈和“C”型圈,閥桿穿過上閥座上端下伸到活塞缸腔體內,閥桿下端設有閥瓣壓套和對開環,閥瓣壓套與閥瓣固定為一起,閥瓣、閥體與下閥座和上閥座固定為一起,閥體上設有3個閥口。...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姜松志,
申請(專利權)人:大連大高閥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