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銅管校圓的軸承單元,該軸承單元包括外圈、內圈、以及設于內圈與外圈之間的滾珠,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的外表面沿其周向開設有與所述銅管外表面圓弧配合的校圓槽。一種銅管校圓裝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兩水平和/或垂直對稱安裝的上述所述用于銅管校圓的軸承單元,兩軸軸承單元的校圓槽相對并共同形成一可與所述銅管的外表面周向匹配的校圓孔。本發明專利技術之用于銅管校圓的軸承單元及校圓裝置,安裝使用方便,可有效減少積累誤差,提高運轉精度,進而提高銅管校圓精度。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用于銅管校圓的軸承單元及其應用的銅管校圓裝置,尤其是一種用于薄壁銅管校圓的軸承單元及其應用的銅管校圓裝置。
技術介紹
銅管是制冷裝置的重要原部件,其中散熱器中的銅管被業界稱為空調的“血管”,其質量好壞、精度高低直接影響制冷效果,決定著空調器的品質與水平。空調換熱器的銅管由許多U形管組成,U形管彎制成型前,需使用專用模具將盤繞的圓管進行校圓、校直轉變為符合要求的長管。而現有校圓輪,如圖1所示,是由校圓輪體01和支承軸承02組成的組件,即在校圓輪體01外表面上設置校圓結構,校圓輪體01內嵌入兩套支承軸承02,支承軸承02的外圈與校圓輪體01過盈配合,使校圓輪體01可隨外圈一起相對內圈轉動。組件結構復雜、軸承選配技術要求高、積累誤差大,同時由于組件通過兩套軸承內孔安裝到支承軸上,安裝、更換困難。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銅管校圓的軸承單元,其安裝方便,可有效減少積累誤差,提聞運轉精度,進而提聞銅管校圓精度。一種用于銅管校圓的軸承單元,該軸承單元包括外圈、內圈、以及設于內圈與外圈之間的滾珠,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的外表面沿其周向開設有與所述銅管外表面圓弧配合的校圓槽。本專利技術之用于銅管校圓的軸承單元,直接在軸承單元的外圈上開設校圓槽,與傳統技術相比,實現了校圓輪體校圓功能與軸承減摩作用的有機結合,打破傳統組合式結構,使較圓輪與軸承單元成為一個整體,不但安裝使用方便,還可有效減少積累誤差,提高運轉精度,進而提聞銅管校圓精度。本專利技術之用于銅管校圓的軸承單元,可通過如下方案進行改進上述所述校圓槽為半圓形凹槽或弧長接近半圓的圓弧形凹槽,方便兩軸承單元對稱設置時,兩校圓槽可直接形成與銅管外表面周向匹配的校圓孔。上述所述軸承單元為角接觸球軸承。上述所述角接觸球軸承的內圈和外圈之間設有兩道環形滾道,各環形滾道上對應設有一列滾珠,所述滾珠與內圈和外圈環形滾道接觸點的連線與軸承單元徑向平面的夾角形成一接觸角。上述所述接觸角為25°。本專利技術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銅管校圓裝置,可有效減少積累誤差,提高運轉精度,進而提聞銅管校圓精度。一種銅管校圓裝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兩水平和/或垂直對稱安裝的上述所述用于銅管校圓的軸承單元,兩軸承單元的校圓槽相對并共同形成一可與所述銅管的外表面周向匹配的校圓孔。本專利技術之銅管校圓裝置,其用于銅管校圓的軸承單元的外圈上直接開設校圓槽,與傳統技術相比,實現了校圓輪體校圓功能與軸承減摩作用的有機結合,打破傳統組合式結構,使較圓輪與軸承單元成為一個整體,不但安裝使用方便,還可有效減少積累誤差,提聞運轉精度,進而提聞銅管校圓精度。本專利技術之銅管校圓裝置,可通過如下方案進行改進上述所述對稱設置的兩軸承單元的外圈之間留有一定間隙,該間隙大小為0—0. 2mm。本專利技術之銅管校圓裝置包括多對對稱設置的所述軸承單元,各對軸承單元在其校圓孔中心點連成的直線上相互垂直或以任意角度間隔設置。可先后擠壓銅管并消除上述所述縫隙造成的不圓。附圖說明圖1為傳統校圓輪與軸承單元配合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之用于銅管校圓的軸承單元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之銅管校圓裝置的主視圖。圖4為圖3的A— A剖示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2所示,一種用于銅管校圓的軸承單元,該軸承單元包括外圈1、內圈2、設于內圈與外圈之間的滾珠3、滾珠保持架、以及密封圈。其中,所述外圈I的外表面沿其周向開設有與所述銅管外表面圓弧配合的校圓槽11,該校圓槽11為半圓形凹槽或弧長接近半圓的圓弧形凹槽,本實施例中,優選校圓槽11為弧長接近半圓的圓弧形凹槽。具體地,所述軸承單元為雙列角接觸球軸承,其內圈2和外圈I之間設有兩道環形滾道,各環形滾道上對應設有一列滾珠3,各列滾珠3由一對應的保持架將其保持并沿周向均勻分隔,所述滾珠3與內圈2和外圈I環形滾道接觸點的連線與軸承單元徑向平面的夾角形成一接觸角,該接觸角為25°。如圖3、4所示,一種銅管校圓裝置,至少包括兩水平和垂直對稱安裝的上述所述用于銅管校圓的軸承單元,兩軸承單元的校圓槽11相對并共同形成一可與所述銅管4的外表面周向匹配的校圓孔。具體地,所述對稱設置的兩軸軸承單元的外圈I之間留有一定間隙8,該間隙8大小為0. 2mm。作為本專利技術之銅管校圓裝置的改進,該銅管校圓裝置包括多對對稱設置的所述軸承單元,各對軸承單元在其校圓孔中心點連成的直線上相互垂直或以任意角度間隔設置。以上所述僅為本專利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并非用來限定本專利技術實施的范圍,凡依本專利技術專利范圍所做的同等變化與修飾,皆落入本專利技術專利涵蓋的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銅管校圓的軸承單元,該軸承單元包括外圈、內圈、以及設于內圈與外圈之間的滾珠,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的外表面沿其周向開設有與所述銅管外表面圓弧配合的校圓槽。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銅管校圓的軸承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校圓槽為半圓形凹槽或弧長接近半圓的圓弧形凹槽。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用于銅管校圓的軸承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單元為角接觸球軸承。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用于銅管校圓的軸承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角接觸球軸承的內圈和外圈之間設有兩道環形滾道,各環形滾道上對應設有一列滾珠,所述滾珠與內圈和外圈環形滾道接觸點的連線與軸承單元徑向平面的夾角形成一接觸角。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用于銅管校圓的軸承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觸角為25。。6.一種銅管校圓裝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兩水平和/或垂直對稱安裝的權利要求1至5任一項所述用于銅管校圓的軸承單元,兩軸承單元的校圓槽相對并共同形成一可與所述銅管的外表面周向匹配的校圓孔。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銅管校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對稱設置的兩軸承單元的外圈之間留有一定間隙,該間隙大小為O — O. 2mm。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銅管校圓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銅管校圓裝置包括多對對稱設置的所述軸承單元,各對軸承單元在其校圓孔中心點連成的直線上相互垂直或以任意角度間隔設置。全文摘要一種用于銅管校圓的軸承單元,該軸承單元包括外圈、內圈、以及設于內圈與外圈之間的滾珠,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的外表面沿其周向開設有與所述銅管外表面圓弧配合的校圓槽。一種銅管校圓裝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兩水平和/或垂直對稱安裝的上述所述用于銅管校圓的軸承單元,兩軸軸承單元的校圓槽相對并共同形成一可與所述銅管的外表面周向匹配的校圓孔。本專利技術之用于銅管校圓的軸承單元及校圓裝置,安裝使用方便,可有效減少積累誤差,提高運轉精度,進而提高銅管校圓精度。文檔編號F16C19/18GK102996648SQ201210529430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0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0日專利技術者陳慶熙, 王冰, 趙榮多, 龐建林, 陳太平 申請人:中山市盈科軸承制造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銅管校圓的軸承單元,該軸承單元包括外圈、內圈、以及設于內圈與外圈之間的滾珠,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的外表面沿其周向開設有與所述銅管外表面圓弧配合的校圓槽。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慶熙,王冰,趙榮多,龐建林,陳太平,
申請(專利權)人:中山市盈科軸承制造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