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平滑引水臺坐便器,有排污管道、水箱、坐圈、便盆、排水通道、水箱下部的排水口,所述排水通道在所述排水口與所述坐圈之間,連接所述排水口與所述坐圈,在與所述排水通道相連接處的所述坐圈上有二個噴水口及清洗孔,在所述坐圈下面的所述便盆內上部有一個引水臺,所述排水通道只通過所述二個噴水口及所述清洗孔與所述便盆內上部連通。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坐便器,尤其涉及一種利用水箱內的水清洗便器內部的坐便器。
技術介紹
現有的普通坐便器的便盆上面都有坐圈,該坐圈作為流水通道,從水箱排出的水流入該坐圈后通過其下部的遍布整個坐圈的流水小孔而流入便盆,從而達到清洗坐圈下面便盆的目的;在水箱排水時,水流會對坐圈內部形成一定的沖擊,但再從其下部的流水小孔流出的水流對便盆的沖擊力就相對小了很多,水流的沖量都作用在了坐圈內部,沒有直接 作用在便盆上。為了解決上述這種問題,中國專利97199869. 8與200410075198. 6權利要求1中提出了,便盆內設有“沿與前述盆部(I)內直接面對的便器上緣的內側壁面使主洗凈水遍及便器上緣大至全周的洗凈水導水通路(16)”,和“使前述洗凈水導水通路(16)的全周或其一部分朝著盆部(I)的內側方懸伸”;結合上述二份專利的權利要求書、說明書及附圖,其所述的“導水通路(16) ”并不是一個很明顯的流水臺,所以才有后來的中國專利01810417. 7與03819005. 2,但如果沒有很明顯的流水臺,需從水箱中排出相當大的水流才能“使主洗凈水遍及便器上緣大至全周”,從而不能達到節水的目的;從其下一句中的“導水通路(16)的全周”,再結合中國專利97199869. 8與200410075198.6的權利要求書、說明書及附圖,說明其所述的“導水通路(16) ”是整圈環繞便盆上緣的,而并不是分段的,這樣在其第四實施例及第五實施例的情況下,二股水流就會在便盆前端發生碰撞而隆起,也有可能會濺到便盆外。在中國專利01810417. 7權利要求1中提出了,便盆內設有“便盆內壁的上緣部且大致水平地延伸的環形凹部”,及“加壓沖洗水供給機構、以及配置在環形凹部的底部并沿著環形凹部噴出加壓沖洗水,使噴出的沖洗水沿著便盆內壁面大體回旋一周的第I沖洗水噴出機構”;結合所述專利的權利要求書、說明書及附圖,在所述專利中所謂的“環形凹部”象前述二份專利中的“導水通路(16) ”一樣,都是“沿著便盆內壁面大體回旋一周”,而并不是分段的,其實功能是相同的,但功效就不同了,再加上配置了“加壓沖洗水供給機構”,這樣的清洗效果就會很好;但需要配置特制的“加壓沖洗水供給機構”,這樣生產成本就會偏高。在中國專利03819005. 2權利要求1、15中提出了,便盆內設有“在凸緣部和污物承結面之間的棚部”,及“將清洗水排放到上述便池部的棚部上而形成旋流的第I噴水部 ’沿著與上述旋流的旋轉方向相同的方向將清洗水排放到上述便池部的棚部上的第2噴水部”,以及“上述第I噴水部配置在以上述便池部的前后方向為中心一側的便池部上從小曲率變化到大曲率的位置附近,上述第2噴水部配置在另一側的便池部上從大曲率變化到小曲率的位置附近”;結合所述專利的權利要求書、說明書及附圖,在所述專利中所謂的“棚部”也象前述二份專利中的“導水通路(16) ”,及后一份專利中的“環形凹部”一樣,都是沿著便盆內壁 面大體一周的,而并不是分段的,其實功能是相同的,只是功效不同而已;同樣利用水箱水 進行清洗,所述專利的“棚部”比前述二份專利中的“導水通路(16) ”在相同用水量的情況 下,顯然清洗效果會好得多,也即在同樣清洗效果下會更省水;但要使從“第2噴水部”噴出的水形成的旋流方向與從“第I噴水部”噴出的水形 成的旋流方向相同,且“上述第I噴水部配置在以上述便池部的前后方向為中心一側的便 池部上從小曲率變化到大曲率的位置附近,上述第2噴水部配置在另一側的便池部上從大 曲率變化到小曲率的位置附近”,這樣就還需要便盆后部的一段相當長的水道作為引水用, 而不能只靠一段從水箱排水口到便盆的排水通道來達到目的,此水道實際上就是坐圈的一 部分,所述專利看似取消了坐圈而實質上并沒有完全取消,只是取消了便盆前段的一部分 坐圈;另外,這樣也會增加產品的生產難度。在中國專利200810167471. 6權利要求1中提出了,盆部有“第I狹長開口”,“第2 狹長開口”,“中央狹長口”,及“所述第I狹長開口、所述中央狹長口、所述第2狹長開口是連 續的”;結合所述專利的權利要求書、說明書及附圖,在所述專利中所謂的3個狹長開口 實際上一條兩端稍高中央稍低的長長的口子,這種情況下需要相當大的水量才能清洗到便 盆的前端。結合上述5份專利的權利要求書、說明書及附圖,不管是所述的“導水通路(16) ” 還是“環形凹部”還是“棚部”,它們的寬度變化也并沒有明確的敘述。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利用從水箱中排放的少量水就能很好地全面清洗便 盆內壁又生產工藝簡單的平滑引水臺坐便器。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平滑引水臺坐便器,其特征在于有排污管道、 水箱、坐圈、便盆、排水通道、水箱下部的排水口,所述排水通道在所述排水口與所述坐圈之 間,連接所述排水口與所述坐圈,在與所述排水通道相連接處的所述坐圈上有二個噴水口 及清洗孔,在所述坐圈下面的所述便盆內上部有一個引水臺;其中,所述排水通道只通過所述二個噴水口及所述清洗孔與所述便盆內上部連 通;其中,所述引水臺為一個平滑整面,無明顯的凹凸部位,所述引水臺與所述坐圈的 連接曲面為平滑的曲面,也無明顯的凹凸部位;其中,從所述二個噴水口噴出的水流沿所述引水臺方向用于清洗所述便盆的幾乎 整個內壁,從所述清洗孔流出的水流用于清洗所述清洗孔下面的少部分,從所述二個噴水 口噴出的水流清洗不到的所述引水臺及所述便盆內壁的死角;作為本專利技術的平滑引水臺坐便器的改進,其進一步的特征是所述二個噴水口大 致以坐便器中線呈對稱分布;作為本專利技術的平滑引水臺坐便器的改進,其進一步的特征是所述引水臺大致以 坐便器中線呈對稱分布作為本專利技術的平滑引水臺坐便器的改進,其進一步的特征是所述引水臺從靠近水箱的后部至前部的寬度漸漸變小;作為本專利技術的平滑引水臺坐便器的改進,其進一步的特征是所述引水臺從靠近水箱的后部至前部的寬度漸漸變小,在便盆的前端不相連;作為本專利技術的平滑引水臺坐便器的改進,其進一步的特征是所述二個噴水口大致成100°至150°之間的夾角,所述清洗孔大致為I至5個;作為本專利技術的平滑引水臺坐便器的改進,其進一步的特征是所述二個噴水口大致成110°至140°之間的夾角,所述清洗孔大致為I至3個;作為本專利技術的平滑引水臺坐便器的改進,其進一步的特征是所述二個噴水口大致成120°至130°之間的夾角,所述清洗孔大致為2個。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生產工藝簡單、清洗干凈、不藏污納垢、衛生清潔、節水。附圖說明圖圖圖圖圖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平滑引水臺坐便器的俯視圖。2是本專利技術的平滑引水臺坐便器的主視圖。3是本專利技術的平滑引水臺坐便器的左視示意圖。4是本專利技術的平滑引水臺坐便器的右視示意圖。5是本專利技術的平滑引水臺坐便器的圖1中的A-A剖面側視圖。6是本專利技術的平滑引水臺坐便器的圖1中的A A剖面前視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參閱圖1,在坐便器I中有水箱2、水箱2下部的排水口 3、便盆4、排水通道5、坐圈6,其中,排水通道5連接排水口 3與坐圈6 ;參閱圖2至圖6,在坐圈6下面的便盆4內上部有一個引水臺9,在引水臺9上面的與排水通道5相連接處的坐圈6上有二個噴水口 7及二個清洗孔8 ;其中,排水通道5只通過二個噴水口 7及二個清洗孔8與便盆4的內上部連通;其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平滑引水臺坐便器,其特征在于:有排污管道、水箱、坐圈、便盆、排水通道、水箱下部的排水口,所述排水通道在所述排水口與所述坐圈之間,連接所述排水口與所述坐圈,在與所述排水通道相連接處的所述坐圈上有二個噴水口及清洗孔,在所述坐圈下面的所述便盆內上部有一個引水臺;其中,所述排水通道只通過所述二個噴水口及所述清洗孔與所述便盆內上部連通;其中,所述引水臺為一個平滑整面,無明顯的凹凸部位,所述引水臺與所述坐圈的連接曲面為平滑的曲面,也無明顯的凹凸部位;其中,從所述二個噴水口噴出的水流沿所述引水臺方向用于清洗所述便盆的幾乎整個內壁,從所述清洗孔流出的水流用于清洗所述清洗孔下面的少部分,從所述二個噴水口噴出的水流清洗不到的所述引水臺及所述便盆內壁的死角。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虞吉偉,
申請(專利權)人:虞吉偉,謝偉藩,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