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取代哌嗪類化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藥物用途,具體而言,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N-(4-氟芐基)-2-(哌嗪-1-基)-乙胺或其可藥用的鹽及其制備方法和醫藥用途。該化合物的合成步驟簡便、制備方法簡單易行、原料來源方便易得、成本低、污染小。該氟芐基取代哌嗪類化合物具有顯著的真菌生長抑制活性,其MIC值在0.5-1.0毫克/毫升之間。藥效學結果表明該氟芐基取代哌嗪類化合物或其可藥用的鹽可預期作為防治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的藥物之用途。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醫藥
具體而言,本專利技術涉及一個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取代哌嗪類化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含有該化合物的藥物組合物及其在制備抗真菌感染藥物中的用途。
技術介紹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各種新藥物和新技術如廣譜抗生素、激素、各種導管插管技術、化療、移植等醫療手段的廣泛使用,以及HIV感染和腫瘤,造成人類免疫系統被逐漸破壞的病例逐年增多,從而導致深部真菌病的發病率愈來愈高;而另一方面,隨著人類濫用抗生素和臨床抗真菌藥物的廣泛使用,導致傳統抗生素不能有效對抗某些嚴重真菌感染和細 菌感染、真菌的耐藥現象日益嚴重。傳統抗生素的作用已經遭遇顯著瓶頸,大多數細菌、真菌對常見的抗生素產生了顯著的抗藥性;艾滋病患者、重癥患者、燒傷患者等并發真菌性感染更使病患危在旦夕。因此,尋找廣譜、高效、低毒的抗真菌新藥已成為藥物研究的熱點;對耐藥菌/頑固性真菌的研究迫在眉睫。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四類侵襲性真菌病與全身性真菌病(如曲霉病和念珠菌病等)、粘膜型真菌病(如“鵝口瘡”等)、淺表型皮膚真菌病(如“香港腳”或“頭皮癬”、“灰指甲”等)和過敏型真菌病(如哮喘與慢性炎癥等)。在以上四類真菌病中,以第一類對人類危害最大,而后三類真菌病相應較輕一些。據來自國外的臨床統計資料,在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群中,有4%是死于全身性曲霉菌類真菌感染,大約2%的人死于全身性念珠菌感染。臨床統計資料表明,病人一旦患上全身性曲霉病,其死亡率高達85%,如患血液性念珠菌病則其死亡率可達40%。利用現有抗真菌藥物治療全身性真菌病或血液感染型真菌病的效果至今仍無法令人滿意。因此,藥學界正在尋找可以抑制全身性感染的新型藥物。目前,國內外已開發上市的抗真菌藥物主要有四大類,即多烯類(如兩性霉素B)、三唑類(如氟康唑、咪康唑、益康唑、依曲康唑和酮康唑等)、烷基胺類(如特比萘芬)和新開發上市的棘白菌素(echinocandins)類(如卡帕芬凈和米卡民等)。前三大類抗真菌藥均為20世紀開發上市的老藥,而棘白霉素類則是21世紀初開發上市的新藥。但在上述藥物中,只有少數幾種能用于治療全身性真菌感染癥。三唑類抗真菌藥物無論第一代還是第二代均對有絲真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療效不佳,而棘白霉素類抗真菌新藥則對這類疾病有效。目前棘白霉素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尚無口服劑型,只限于注射(且僅限于醫院使用),故病人使用頗為不便。其次,雖然棘白霉素對常見念珠菌病等真菌性感染療效不錯,但其價格昂貴,故而限制了它們在發達國家以外市場的銷售量。如據報道,在我國市場上,每支卡帕芬凈注射劑(劑量為50毫克)的零售價為3148元,而日本產的米卡民價格稍低一些,但每支(劑量50毫克)也要650元。我國醫院臨床目前最常用的全身性抗真菌藥物仍為大扶康和特比萘芬。老品種的康唑類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等通過抑制真菌麥角甾醇生物合成中的羊毛留醇14去甲基化酶而起效,此類老牌唑類抗真菌藥物抗菌譜較窄而耐壓性與日俱增。新品雖抗菌譜擴大但是代謝性質和理化特性不佳,水溶性低、生物利用度差;患者需要高脂飲食以利藥物吸收,或服用高價的特種制劑形式方可起效;為增加水溶性而添加的環糊精等也給腎功能不全者帶來較大威脅。 綜上所述,盡快尋找新型結構的,異于以往藥物的抗真菌先導化合物,是今后數十年藥物工作者們需要抓緊研制的當務之急。為了探索這個領域,本專利技術人根據大量的文獻調查,結合巨量的構效關系模型結合3D-SAR計算工作(Tripos數據庫軟件),設計出一類式(I)所示的含有氟芐基的取代哌嗪類化合物,以期發現能有效抑制真菌生長的先導化合物,從而將其進一步開發成具有能抑制真菌生長甚或殺滅真菌的創新性藥物。由此我們合成制備出設計的該類化合物,并測試了其對多種真菌菌株的生長抑制作用。結果發現,化合物N_(4_氟節基)-2-(哌嗪-1-基)-乙胺具有顯著的抗真菌活性,由此完成本專利技術。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下列結構的取代哌嗪類化合物,其化學名為N-(4-氟芐基)-2-(哌嗪-1-基)_乙胺。權利要求1.一種取代哌嗪類化合物,其化學名為N_ (4_氟節基)_2_ (哌嗪-1-基)-乙胺,其特征是該化合物具有下列結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取代哌嗪類化合物,其特征是所述化合物包括其可藥用的鹽。3.根據權利要求1或2中的取代哌嗪類化合物用于制備預防和治療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的藥物用途。4.一種用于防治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是治療有效量的根據權利要求I或2中式(I)化合物或其可藥用的鹽與制劑允許的藥物賦形劑或載體制備成藥物組合物。5.根據權利要求4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是所述藥物組合物的制劑形式是涂劑、膜劑、膏劑、注射劑、透皮貼劑、氣霧劑、控釋或緩釋劑。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涉及取代哌嗪類化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藥物用途,具體而言,本專利技術公開了N-(4-氟芐基)-2-(哌嗪-1-基)-乙胺或其可藥用的鹽及其制備方法和醫藥用途。該化合物的合成步驟簡便、制備方法簡單易行、原料來源方便易得、成本低、污染小。該氟芐基取代哌嗪類化合物具有顯著的真菌生長抑制活性,其MIC值在0.5-1.0毫克/毫升之間。藥效學結果表明該氟芐基取代哌嗪類化合物或其可藥用的鹽可預期作為防治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的藥物之用途。文檔編號A61K31/495GK102993124SQ20121049046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5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25日專利技術者張成桂, 馬芳芳, 李冬梅, 伍義行, 竇輝, 巫秀美, 趙昱 申請人:大理學院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取代哌嗪類化合物,其化學名為:N?(4?氟芐基)?2?(哌嗪?1?基)?乙胺,其特征是該化合物具有下列結構:式(1)。FDA00002461392300011.jpg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成桂,馬芳芳,李冬梅,伍義行,竇輝,巫秀美,趙昱,
申請(專利權)人:大理學院,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