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容式觸摸并聯式開關,它涉及開關技術領域。它的第三二極管的正極與開關變壓器的4腳連接,開關變壓器的3腳接地,開關變壓器的1腳分別與第二三極管的集電極、第一二極管正極連接,第四電容的另一端接地,第六二極管的正極分別與第七二極管的負極、熱敏電阻的一端、接線端子的L端連接且接電源的火線,第七二極管的正極與第五二極管的正極連接且接地,第五二極管的負極分別與第四二極管的正極、熱敏電阻的另一端、第一指示燈的一端、第二指示燈的一端、第三指示燈的一端、接線端子的N端連接且接電源的零線;它穩定性高,0.5W~260W能正常使用,不受小負載限制,不會對其它電器有影響,使用方便,節能環保。(*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電容式觸摸并聯式開關
本技術涉及開關
,具體涉及一種電容式觸摸并聯式開關。
技術介紹
隨經濟不斷的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樓房、建筑物不斷的增加,各種各樣的照明燈隨之出現,照明燈中又分兩種類型,有電阻性負載的照明燈,有電容性負載的照明燈,但是對于單火線控制的照明燈線路,七對對容性負載,電子開關式控制開關,都會有一定的影響,使用不方便,穩定性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電容式觸摸并聯式開關,它穩定性高,不會對其它電器有影響,使用方便,節能環保。為了解決
技術介紹
所存在的問題,本技術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它包含第一電阻-第十九電阻R1-R19、第一電容-第八電容C1-C8、開關變壓器TR1、集成電路IC1、單片機U5、第一三極管Ql、第二三極管02、光稱111、第一光通管-第三光通管U2-U4、第一雙向可控硅-第三雙向可控硅DR1-DR3、第一二極管-第七二極管D1-D7、精密穩壓二極管D8、第一雙向二極管-第三雙向二極管D9-D11、熱敏電阻VR1、接線端子J5、第一接插器-第四接插器J1-J4、第一指示燈-第三指示燈L1-L3,電源VCC分別與第二電阻R2的一端、第三二極管D3的負極、第七電容C7的一端、第十四電阻R14的一端、集成電路ICl的I腳、第一光通管U2的I腳、第二光通管U3的I腳、第三光通管U4的I腳連接,第七電容C7的另一端接地,第三二極管D3的正極與開關變壓器TRl的4腳連接,開關變壓器TRl的3腳接地,開關變壓器TRl的I腳分別與第二三極管Q2的集電極、第一二極管Dl正極連接,第一二極管 Dl的負極分別與第五電阻R5的一端、第一電容Cl的一端連接,第五電阻R5的另一端分別與開關變壓器TRl的2腳、第一電容Cl的另一端、第四電阻R4的一端、第七電阻R7的一端連接,第七電阻R7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九電阻R9的一端、第六二極管D6的負極、第四二極管 D4的負極連接,第九電阻R9的另一端與第四電容C4的一端連接,第四電容C4的另一端接地,第六二極管D6的正極分別與第七二極管D7的負極、熱敏電阻VRl的一端、接線端子J5 的L端連接且接電源的火線,第七二極管D7的正極與第五二極管D5的正極連接且接地,第五二極管D5的負極分別與第四二極管D4的正極、熱敏電阻VRl的另一端、第一指示燈LI的一端、第二指示燈L2的一端、第三指示燈L3的一端、接線端子J5的N端連接且接電源的零線,接線端子J5的L端分別與第一雙向二極管D9的一端、第二雙向二極管DlO的一端、第三雙向二極管Dll的一端連接,第一雙向二極管D9的另一端與接線端子J5的3腳連接,接線端子J5的3腳與指示燈L3的另一端連接,第二雙向二極管DlO的另一端與接線端子J5的 2腳連接,接線端子J5的2腳與第二指示燈L2的另一端連接,第三雙向二極管Dll的另一端與接線端子J5的I腳連接,接線端子J5的I腳與第一指示燈LI的另一端連接,第二二極管Q2的基極分別與第六電阻R6的一端、第十三電阻R13的一端連接,第六電阻R6的另一端接地,第十三電阻R13的另一端與第五電容C5的一端連接,第五電容C5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二二極管D2的負極、開關變壓器TRl的5腳連接,第二二極管D2的正極接地,第二三極管Q2的發射極分別與第十二電阻R12的一端、第十一電阻Rll的一端連接,第十一電阻 Rll的另一端接地,第十二電阻R12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一三極管Ql的基極、光耦Ul的3腳連接,第一三極管Ql的集電極與第十電阻RlO的一端連接,第十電阻RlO的另一端第四電阻R4的另一端連接,第一三極管Ql的發射極接地,光耦Ul的I腳與第二電阻R2的另一端連接,光耦Ul的4腳分別與第八電容C8的一端連接,開關變壓器TRl的6腳連接,第八電容C8的另一端接地,光耦Ul的2腳分別與第三電容C3的一端、精密穩壓二極管D8的I腳連接,第三電容C3的另一端分別與第十四電阻R14的另一端、精密穩壓二極管D8的3腳、 第十五電阻R15的一端連接,第十五電阻R15的另一端與精密穩壓二極管D8的3腳連接且接地,集成電路ICl的2腳分別與第六電容C6的一端、第十九電阻R19的一端連接,集成電路ICl的3腳接地,第六電容C6的另一端接地,第十九電阻R19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三電容 C3的一端、第四電容C4的一端、單片機U5的4腳連接,第三電容C3的另一端分別與第四電容C4的另一端、單片機U5的11腳連接且接地,第一光通管U2的4腳與第八電阻R8的一端連接,第八電阻R8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一雙向可控硅DRl的Tl腳、第一接插器Jl連接,第一雙向可控硅DRl的T2腳分別與第二雙向可控硅DR2的T2腳、第三雙向可控硅DR3的T2 腳、第四接插器J4連接,第一雙向可控硅DRl的G腳與第十八電阻R18的一端連接,第十八電阻R18的另一端與第一光通管U2的6腳連接,第二光通管U3的4腳與第三電阻R3的一端連接,第三電阻R3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二雙向可控硅DR2的Tl腳、第三接插器J3連接,第二雙向可控硅DR2的G腳與第十七電阻R17的一端連接,第十七電阻R17的另一端與第二光通管U3的6腳連接,第三光通管U4的4腳與第一電阻Rl的一端連接,第一電阻Rl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三雙向可控硅DR3的Tl腳、第二接插器J2連接,第三雙向可控硅DR3的G腳與第十六電阻R16的一端連接,第十六電阻R16的另一端與第三光通管U4的6腳連接。所述的第四電容C4是濾波電容。本技術將交流電通過第五二極管D5、第六二極管D6、第七二極管D7、第四二極管D4整流后,輸出直流電源,再過第七電阻R7、第九電阻R9限流分壓,經第四電容C4濾波后,直接進入開關變壓器TR1,由第二三極管Q2、第一三極管Ql及外圍電阻電容組成開關管電路,第三二極管D3輸出直流電壓,經精密穩壓二極管D8及光耦Ul和外圍元件組成取樣穩壓電路,使第三二極管D3輸出5V后,經第七電容C7電容濾波后得到穩定的5V電源分兩組電路使用,一組供給第一光通管-第三光通管U2-U4使用,另一組直接到集成電路ICl, 3. 3V穩壓進集成電路ICl的I腳輸入端,2腳輸出端,輸出3. 3V直流電源供給單片機U5使用。本技術將零線及火線同接入等效電路接線圖,經開關電源,將高壓220V轉變成穩定的低壓DC5V、DC3. 3V,使電路處于穩定的供電狀態,從而使電容式觸摸并聯式開關, 不受于負載的大小限制,在O. 5W 260W的照明燈范圍中,不管是容性負載或感性負載及電阻性負載,都可以直接使用。本技術穩定性高,不會對其它電器有影響,使用方便,節能環保。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參看圖1,本具體實施方式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它包含第一電阻-第十九電阻 R1-R19、第一電容-第八電容C1-C8、開關變壓器TR1、集成電路IC1、單片機U5、第一三極管 Q1、第二三極管Q2、光耦U1、第一光通管-第三光通管U2-U4、第一雙向可控硅-第三雙向可控硅DR1-DR3、第一二極管-第七二極管D1-D7、精密穩壓二極管D8、第一雙向二極管-第三雙向二極管D9-D11、熱敏電阻VR1、接線端子J5、第一接插器-第四接插器J1-J4、第一指示燈-第三指示燈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電容式觸摸并聯式開關,其特征在于它包含第一電阻?第十九電阻(R1?R19)、第一電容?第八電容(C1?C8)、開關變壓器(TR1)、集成電路(IC1)、單片機(U5)、第一三極管(Q1)、第二三極管(Q2)、光耦(U1)、第一光通管?第三光通管(U2?U4)、第一雙向可控硅?第三雙向可控硅(DR1?DR3)、第一二極管?第七二極管(D1?D7)、精密穩壓二極管(D8)、第一雙向二極管?第三雙向二極管(D9?D11)、熱敏電阻(VR1)、接線端子(J5)、第一接插器?第四接插器(J1?J4)、第一指示燈?第三指示燈(L1?L3),電源VCC分別與第二電阻(R2)的一端、第三二極管(D3)的負極、第七電容(C7)的一端、第十四電阻(R14)的一端、集成電路(IC1)的1腳、第一光通管(U2)的1腳、第二光通管(U3)的1腳、第三光通管(U4)的1腳連接,第七電容(C7)的另一端接地,第三二極管(D3)的正極與開關變壓器(TR1)的4腳連接,開關變壓器(TR1)的3腳接地,開關變壓器(TR1)的1腳分別與第二三極管(Q2)的集電極、第一二極管(D1)正極連接,第一二極管(D1)的負極分別與第五電阻(R5)的一端、第一電容(C1)的一端連接,第五電阻(R5)的另一端分別與開關變壓器(TR1)的2腳、第一電容(C1)的另一端、第四電阻(R4)的一端、第七電阻(R7)的一端連接,第七電阻(R7)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九電阻(R9)的一端、第六二極管(D6)的負極、第四二極管(D4)的負極連接,第九電阻(R9)的另一端與第四電容(C4)的一端連接,第四電容(C4)的另一端接地,第六二極管(D6)的正極分別與第七二極管(D7)的負極、熱敏電阻(VR1)的一端、接線端子(J5)的L端連接且接電源的火線,第七二極管(D7)的正極與第五二極管(D5)的正極連接且接地,第五二極管(D5)的負極分別與第四二極管(D4)的正極、熱敏電 阻(VR1)的另一端、第一指示燈(L1)的一端、第二指示燈(L2)的一端、第三指示燈(L3)的一端、接線端子(J5)的N端連接且接電源的零線,接線端子(J5)的L端分別與第一雙向二極管(D9)的一端、第二雙向二極管(D10)的一端、第三雙向二極管(D11)的一端連接,第一雙向二極管(D9)的另一端與接線端子(J5)的3腳連接,接線端子(J5)的3腳與指示燈(L3)的另一端連接,第二雙向二極管(D10)的另一端與接線端子(J5)的2腳連接,接線端子(J5)的2腳與第二指示燈(L2)的另一端連接,第三雙向二極管(D11)的另一端與接線端子(J5)的1腳連接,接線端子(J5)的1腳與第一指示燈(L1)的另一端連接,第二二極管(Q2)的基極分別與第六電阻(R6)的一端、第十三電阻(R13)的一端連接,第六電阻(R6)的另一端接地,第十三電阻(R13)的另一端與第五電容(C5)的一端連接,第五電容(C5)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二二極管(D2)的負極、開關變壓器(TR1)的5腳連接,第二二極管(D2)的正極接地,第二三極管(Q2)的發射極分別與第十二電阻(R12)的一端、第十一電阻(R11)的一端連接,第十一電阻(R11)的另一端接地,第十二電阻(R12)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一三極管(Q1)的基極、光耦(U1)的3腳連接,第一三極管(Q1)的集電極與第十電阻(R10)的一端連接,第十電阻(R10)的另一端第四電阻(R4)的另一端連接,第一三極管(Q1)的發射極接地,光耦(U1)的1腳與第二電阻(R2)的另一端連接,光耦(U1)的4腳分別與第八電容(C8)的一端連接,開關變壓器(TR1)的6腳連接,第八電容(C8)的另一端接地,光耦(U1)的2腳分別與第三電容(C3)的一端、精密穩壓二極管(D8)的1腳連接,第三電容(C3)的另一端分別與第十四電阻(R14)的另一端、精密穩壓二極管(D8)的3腳、第十五電阻(R15)的一端連接,第十五電阻(R15)的另一端與精密穩壓二極 管(D8)的3腳連接且接地,集成電路(IC1)的2腳分別與第六電容(C6)的一端、第十九電阻(R19)的一端連接,集成電路(IC1)的3腳接地,第六電容(C6)的另一端接地,第十九電阻(R19)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三電容(C3)的一端、第四電容(C4)的一端、單片機(U5)的4腳連接,第三電容(C3)的另一端分別與第四電容(C4)的另一端、單片機(U5)的11腳連接且接地,第一光通管(U2)的4腳與第八電阻(R8)的一端連接,第八電阻(R8)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一雙向可控硅(DR1)的...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毛益華,涂添田,
申請(專利權)人:惠州天陽精密部品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