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o6k0g"></ul>
    <ul id="o6k0g"></ul>
    當前位置: 首頁 > 專利查詢>李昆達專利>正文

    微型制振裝置制造方法及圖紙

    技術編號:8474152 閱讀: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4 18:56
    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是關于一種微型制振裝置,包含一本體、一蓋體、一感測元件及一控制元件。本體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凸起及一線圈,且線圈可導入一電流以形成具有一第一磁極及一第二磁極的一磁場。蓋體具有一第一端面、一第二端面及一第一磁性元件。感測元件設于本體的凸起的一相對側,用以測量第二表面所受的一第一振動方向。控制元件電性連接于感測元件與線圈間。當感測元件測量該第一振動方向后,控制元件將控制電流以調節第一磁極的極性及強度,使第一磁極與第三磁極間產生一力量,使本體沿與第一振動方向相反的一第二振動方向運動。(*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微型制振裝置
    本技術是關于一種微型制振裝置,特別是關于一種裝設于一數據儲存裝置, 并用以抵銷該數據儲存裝置因運作所產生的振動的微型制振裝置。
    技術介紹
    在現今信息多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中,使用者對數據儲存裝置(尤其是傳統碟片式硬盤)的容量需求也愈來愈高,因此對個人使用者而言,必須不斷地擴充或是外接更多的硬盤,才得以滿足其高容量的需求。而在另一方面,對企業用戶而言,無論是企業內部的數據檔案,或是供外部客戶使用的云端數據庫,其所需要的硬盤容量更非一般個人使用者可以比擬。傳統的碟片式硬盤系利用磁極的改變,來進行數據的讀寫作業,因此具有相當高的精密度。并且于運轉期間,碟盤的旋轉速度極快,若稍不注意對硬盤施以外力,將容易導致碟盤不停地持續于一晃動狀態下進行讀寫動作,使讀寫頭與碟盤兩者相互碰撞,并引起讀寫頭或磁區的毀損。有鑒于此,已知防止硬盤振動的方法,通常是將各個硬盤套設于緩沖裝置或吸振裝置后,再將其以螺絲固定于硬盤柜上。然而,因為得利用螺絲進行鎖固的關系,所以在安裝上需耗費較多時間。同時,以此種方式所設置的硬盤,在某些特定的振動頻率下,可能會將所產生的振動直接傳遞予硬盤柜,從而導致硬盤柜之間產生共振效應,進而引起更大的損壞。綜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種可有效消弭振動或共振效應,以延長硬盤的使用壽命,進而維持數據的完整性與安全性的微型制振裝置,便為此業界亟需努力的目標。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消弭硬盤振動與共振效應的微型制振裝置, 以確保數據儲存的安全性,同時得以延長硬盤的使用壽命。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的微型制振裝置,包含一本體、一蓋體、一感測元件及一控制元件。本體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凸起及一線圈,且線圈適于導入一電流以形成具有一第一磁極及一第二磁極的一磁場。蓋體具有一第一端面、一第二端面及一第一磁性元件。感測元件設于本體的凸起的一相對側,用以測量第二表面所受的一第一振動方向。控制元件適于用以電性連接于感測元件與線圈間。當感測元件測量該第一振動方向后,控制元件將控制流入線圈的電流以調節第一磁極的極性及強度,使第一磁極與第三磁極間產生一力量,使本體沿與第一振動方向相反的一第二振動方向運動。附圖說明為讓本技術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詳細說明,其中100微型制振裝置110本體111第一表面112第二表面113凸起114中心部115凹陷部116線圈120蓋體121第一端面122第二端面123第一磁性元件124中心部130感測元件140控制元件150緩沖裝置151第一緩沖體152第二緩沖體200數據儲存裝置300承載面Ml第一磁極M2第二磁極M3第三磁極M4第四磁極SI第一振動方向S2第二振動方向具體實施方式圖I為本技術的一微型制振裝置100的一實施例示意圖,其中,為便于理解, 部分元件的標示并未依據原始尺寸繪示,謹此特別說明。如圖所示,本技術使用于一數據儲存裝置200的微型制振裝置100主要包含一本體110、一蓋體120、一感測元件130及一控制元件140等元件,各元件間的空間關系與
    技術實現思路
    將依序說明如下。請一并參考圖2,其為微型制振裝置100的本體110經旋轉180度后的立體圖。如圖所示,本體110系設置貼附于數據儲存裝置200,并具有一第一表面111、一第二表面112、 一凸起113、一中心部114、一凹陷部115及一線圈116。第一表面111系朝向蓋體120設置,而第二表面112系相對于第一表面111設置,并用以與數據儲存裝置200接觸。凸起 113形成于本體110的中心部114,并與第一表面111共同界定出凹陷部115。線圈116系用以纏繞凸起113,且適于容置于凹陷部115中。如此一來,經由控制元件140的控制,線圈 116適于導入一電流以形成一磁場,且磁場系具有一第一磁極Ml及磁極相反的一第二磁極 M2。此時,于本實施例中,本體110較佳可為一導磁殼體,用以協助強化該磁場。請接續參考圖1,蓋體120具有一第一端面121、一第二端面122及一第一磁性元件123。第二端面122系相對第一端面121設置,且面對本體110的第一表面111。第一磁性元件123設置于蓋體120的一中心部124中,用以產生一第三磁極M3及極性相反的一第四磁極M4,且第三磁極M3系用以面對線圈116所形成的磁場所具有的第一磁極Ml。如圖所示,于本實施例中,第三磁極M3為一 N極且面對本體110設置,而第四磁極M4為一 S極且面對第一端面121設置。感測元件130系設置于本體110的凸起113的相對側。更詳細地說,感測元件130 系設置于第二表面112的一中心處,而得以與數據儲存裝置200接觸。借由將感測元件130 與控制元件140電性連接,感測元件130將用以測量第二表面112所遭受的一第一振動方向SI,并將第一振動方向SI轉換為相對應的一第一諧振波形。于本實施例中,感測兀件130 可為一加速規或其他可用以測量振動的元件,用以即時地測量第一振動方向SI的方向與大小。如上所述,由于控制元件140系用以電性連接于感測元件130與線圈116間,并根據感測元件130所測量而得的第一振動方向SI及第一諧振波形,控制電流的大小及方向 (順時鐘或逆時鐘),以相應調節第一磁極Ml及第二磁極M2的極性及強度,使第一磁極Ml與第三磁極M3間產生一力量,使本體110沿與第一振動方向SI相反的一第二振動方向S2運動。在此,相應于第二振動方向S2的產生,感測元件130同樣可將第二振動方向S2轉換為相對應的一第二諧振波形。如此一來,如圖3所示,當數據儲存裝置200因為運作的關系,使第一振動方向SI 為遠離第二表面112的方向并具有第一諧振波形時,第一磁極Ml的極性將被控制兀件140 控制為相異于第三磁極M3的極性,使該力量得以因磁極異性相吸的原理而為一吸力,同時具有與第一諧振波形互補的第二諧振波形,以抑制數據儲存裝置200朝遠離第二表面112 的方向移動。相似地,如圖4所示,當數據儲存裝置200因為運作的關系,使第一振動方向SI為接近第二表面112的方向并具有第一諧振波形時,第一磁極Ml的極性將被控制元件140控制為相同于第三磁極M3的極性,使該力量得以因磁極同性相斥的原理而為一斥力,同時具有與第一諧振波形互補的第二諧振波形,以避免數據儲存裝置200朝接近第二表面112的方向移動。換言之,前述的第一振動方向SI經適當的轉換后,系同時對應出第一諧振波形, 而前述的第二振動方向S2經轉換后,亦同時對應出與第一諧振波形互補的第二諧振波形。請再次參閱圖1,微型制振裝置100還包含一緩沖裝置150,其系設置于本體110 及蓋體120間,且緩沖裝置150并具有一第一緩沖體151及一第二緩沖體152。如圖所示,第一緩沖體151較佳系設置于本體110的凸起113及蓋體120的第二端面122之間,而第二緩沖體152較佳系沿第一表面111的周緣環繞設置,以對應地設置于蓋體120的第二端面122的周緣。并且于本實施例中,第一緩沖體151較佳系為一彈簧,而第二緩沖體152較佳為一隔膜。以下將詳細介紹本技術的微型制振裝置100的運作機制。首先,如圖3所示,當數據儲存裝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

    【技術保護點】
    一種微型制振裝置,使用于一數據儲存裝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本體,具有:一第一表面及相對該第一表面的一第二表面;一凸起,形成于該本體的一中心部,并與該第一表面共同界定出一凹陷部;及一線圈,纏繞該凸起,容置于該凹陷部中,該線圈適于導入一電流以形成一磁場,且該磁場具有一第一磁極及磁極相反的一第二磁極;一蓋體,具有:一第一端面,及相對該第一端面的一第二端面,該第二端面是面對該本體的該第一表面;及一第一磁性元件,容置于該蓋體的一中心部中,用以產生一第三磁極及極性相反的一第四磁極,且該第三磁極是面對該第一磁極:一感測元件,設于該本體的該凸起的一相對側,用以測量該第二表面所受的一第一振動方向;以及一控制元件,電性連接于該感測元件與該線圈間,根據該感測元件所測量的該第一振動方向,控制該電流,以調節該第一磁極的極性及強度,使該第一磁極與該第三磁極間產生一力量,從而使該本體沿與該第一振動方向相反的一第二振動方向運動;其中,該本體是設置于該數據儲存裝置,且該本體的該第二表面適于與該數據儲存裝置接觸,該蓋體是設置于一承載面,使該蓋體的該第一端面與該承載面接觸,當該第一振動方向為遠離該第二表面時,該第一磁極的極性相異于該第三磁極的極性,而使該力量為一吸力;當該第一振動方向為接近該第二表面時,該第一磁極的極性相同于該第三磁極的極性,而使該力量為一斥力。...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昆達
    申請(專利權)人:李昆達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評論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 | 免费无码婬片aaa直播表情| 日韩丰满少妇无码内射|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小说|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 人妻少妇无码精品视频区| 无码人妻丝袜在线视频| 亚洲日韩激情无码一区| 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国产乱人伦Av在线无码| 无码免费又爽又高潮喷水的视频| 午夜福利av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蜜芽|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浪潮| 大胆日本无码裸体日本动漫|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二区无码|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 无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亚洲爆乳少妇无码激情|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L| 国产在线精品无码二区二区| 亚洲精品GV天堂无码男同|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二区 | 国产V片在线播放免费无码 | 日日摸夜夜爽无码毛片精选|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 一本色道无码道DVD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成人| 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 | 91久久九九无码成人网站 | 国产莉萝无码AV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ⅴ大香| 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人妻丰满av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无码|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不卡|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gv| 亚洲乱亚洲乱少妇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