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座椅之椅背角度調整定位裝置,設于椅背與椅座連接位置,包括:二齒輪座和控制機構,所述二齒輪座中間設置有軸孔,軸孔穿設有安裝軸,二齒輪座可相互接合和分離,其中一齒輪座與椅背連接,另一齒輪座與椅座連接,所述控制機構用于分離和接合二齒輪座,二齒輪座分離后各自可繞安裝軸轉動,二齒輪座接合后不能相對轉動。采用上述結構的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相對傳統的定位方式具有更好的穩定性功效,可承載較大的壓力。(*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座椅之椅背角度調整定位裝置
本技術關于一種座椅之椅背角度調整定位裝置,特別是一種可具操作便利及較佳定位穩定性之調整機構。
技術介紹
傳統椅背為使躺坐時背部具有良好的舒適性一般會在座椅上安裝具有可調整椅背角度的機構,傳統的可調整椅背角度的機構設計一般采用在椅座下方設置一底盤機構, 并椅背底端與該底盤機構接合,并通過底盤機構設計使得椅背可調整角度,然而該設計必須組裝昂貴的底盤機構,此類結構的可調整椅背角度的機構成本較高,且該底盤機構較不適合如沙發、休閑椅等大型座椅。又如圖10所示為技術人設計的另一種可調整椅背角度之結構(美國專利號為US7735925),底座101上固設導桿102,并于椅座103上設置定位裝置104,并該定位裝置104可套合導桿102,并可進行束合或放松動作,又椅背105下方與椅座103后方樞接連動,使得令定位裝置104放松時可通過躺靠椅背105之躺靠力驅動椅背105后仰并令椅座 103前移,再將定位裝置104束緊導桿102即可固定椅背105后仰角度,而該設計可使得椅背105后仰時椅座103可對應前移,并可具較佳躺靠舒適性。然而前述結構因定位裝置104是通過束合導桿102方式固定,當椅背105承受較大躺靠力時該束合方式仍可能有滑動情形,因而仍可予以再改進。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之目的在提供一種藉由嚙合方式定位椅背角度以具較佳穩定性,并可具操作便利性。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座椅之椅背角度調整定位裝置,設于椅背與椅座連接位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二齒輪座和控制機構,所述二齒輪座中間設置有軸孔,軸孔穿設有安裝軸,二齒輪座可相互接合和分離,其中一齒輪座與椅背連接,另一齒輪座與椅座連接,所述控制機構用于分離和接合二齒輪座,二齒輪座分離后各自可繞安裝軸轉動,二齒輪座接合后不能相對轉動。所述二齒輪座包括第一齒輪座,并設有第一軸部,又該第一軸部設有第一軸孔,并一側面外緣設置第一齒紋;第二齒輪座,所述第二齒輪座設有第二軸部,所述第二軸部設有第二軸孔,并于對應前述第一齒紋一側面處設置可與第一齒紋哨合的第二齒紋。所述控制裝置包括一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設置在第二齒輪座,所述第二齒輪座的定位部設于對應第二齒紋另一側面,所述定位部于不同角度位置設置不同高度的第一、二定位槽;一彈性組件,設于第一、二齒輪座間,并為第一、二齒輪座提供作動彈力;一握把機構,設有握把座,所述握把座設有第三軸部,并第三軸部與握把接合,所述第三軸部設有第三軸孔,并于一側對應第二齒輪座之定位部位置設置可于定位部不同角度位置定位的作動部;所述握把機構的作動部設置可嵌入第一或第二定位槽的定位體;所述安裝軸穿插握把座、第一、二齒輪座之第三、第一、第二軸孔組合;藉此可操控握把使作動部對應定位部動作,并可使第一、二齒輪座之第一、二齒紋嚙合鎖定椅背角度或不嚙合令椅背角度可調整動作。所述第二齒輪座定位部的第一定位槽外凸高度高于第二定位槽,并于第一、二定位槽一側分別設置第一、二擋靠邊,又于第一、二定位槽間設置導斜邊。所述第二齒輪座的定位部凸出于第二齒輪座對應第二齒紋另一側表面,所述握把座的作動部設置有可套合定位部之套合槽,且所述定位體設于套合槽內壁上。所述第一齒輪座對應第一齒紋中央位置內凹設置有第一容置部;所述第二齒輪座于對應第二齒紋中央位置設置有內凹第二容置部,所述彈性組件設于前述第一、二容置部位置。所述第一齒輪座于第一軸部外緣設置有第一接合柱,所述第一接合柱與椅背底端接合;所述第二齒輪座于第二軸部外緣設置有第二接合柱,所述第二接合柱與椅座后端接合;所述握把機構之握把座于第三軸部外緣設置有第三接合柱,所述第三接合柱接合握把。所述座椅設有基座,基座包括扶手部及導桿,并該椅背一側樞設于座椅之基座上方扶手部上,椅座側方設有套合部套合基座之導桿,椅背下方設有套孔套合第一齒輪座的第一接合柱,又椅座后端設于套孔套合第二齒輪座的第二接合柱。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可操控握把使第一、二齒輪座之第一、二齒紋嚙合鎖定或不嚙合可調整動作,并使握把座的定位體位于第一定位槽位置時該定位體可令第二齒輪座與第一齒輪座之第一、二齒紋互為嚙合并同時壓縮彈性組件定位椅背角度; 又可握持握把令握把座的第三軸部對應第二齒輪座之定位部樞轉,并使定位體可位移至第二定位槽位置,而該導斜邊可提升作動順暢性,并使第一、二齒輪可藉由彈性組件頂持擴張,并使第一、二齒紋部可脫離嚙合狀態,使得椅背可調整對應椅座之角度。采用上述結構的本技術操作方便,又因本技術是由齒紋嚙合來定位角度,相對傳統的定位方式具有更好的穩定性功效。附圖說明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圖I是本技術之分解圖;圖2是本技術之第二齒輪座、握把座另一角度分解圖;圖3是本技術之裝配后的立體圖;圖4是本技術裝配到座椅上并為鎖定狀態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裝配到座椅上并為鎖定狀態剖視示意圖一;圖6是本技術裝配到座椅上并為鎖定狀態剖視示意圖二 ;圖7是本技術控制放松狀態動作示意圖;圖8是本技術放松狀態剖視示意圖一;圖9是本技術放松狀態剖視示意圖二 ;圖10是傳統椅背角度調整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號為1第一齒輪座11第一軸部 12第一接合柱13第一軸孔14第一齒紋15第一容置部2第二齒輪座21第二軸部22第二接合柱23第二軸孔24第二齒紋26定位部261第一定位槽262第二定位槽263第一擋靠邊264第二擋靠邊265導斜邊3彈性組件4握把機構41握把座411第三軸部42握把412第三接合柱413第三軸孔415作動部5安裝軸51螺栓具體實施方式參照圖I 圖6,本技術是一種座椅之椅背調整定位裝置,設于椅背6與椅座 7連接位置,并如圖4和圖5所示,該椅背6 —側樞設于座椅之基座8上方扶手部81上,又椅座7側方設有套合部72套合基座8之導桿82,并椅背調整定位裝置包括一第一齒輪座 I、一第二齒輪座2、一彈性組件3、一握把機構4、一安裝軸5,其中該第一齒輪座I設有第一軸部11,并于第一軸部11外緣設置第一接合柱12,并如圖4和圖5所示,該第一接合柱12 與椅背6底端接合,且該椅背6下方設有套孔61套合該第一接合柱12,又該第一軸部11中心設有第一軸孔13,并一側面外緣設置第一齒紋14,并對應第一齒紋14中央位置內凹設置有第一容置部15。如圖所示,第二齒輪座2設有第二軸部21,并于第二軸部21外緣設置第二接合柱 22,并該第二接合柱22與椅座7后端接合,且該椅座7后端設有套孔71套合該第二接合柱 22,又該第二軸部21中心設有第二軸孔23,并在對應前述第一齒紋14 一側面位置設置可與第一齒紋14嚙合之第二齒紋24,并在對應第二齒紋24中央位置設置有內凹第二容置部 25,又于對應第二齒紋24另一側面設置外凸于該側表面之定位部26,并該定位部26于不同角度位置設置不同外凸高度之第一、二定位槽261、262,并第一定位槽261外凸高度高于第二定位槽262,并于第一、二定位槽261、262 —側分別設置第一、二擋靠邊263、264,又于第一、二定位槽261、262間設置導斜邊265。如圖所示,彈性組件3設于第一、二齒輪座1、2間之第一、二容置部15、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座椅之椅背角度調整定位裝置,設于椅背與椅座連接位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二齒輪座和控制機構,所述二齒輪座中間設置有軸孔,軸孔穿設有安裝軸,二齒輪座可相互接合和分離,其中一齒輪座與椅背連接,另一齒輪座與椅座連接,所述控制機構用于分離和接合二齒輪座,二齒輪座分離后各自可繞安裝軸轉動,二齒輪座接合后不能相對轉動。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林長貞,
申請(專利權)人:中山凱美日用品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