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1),在將椅子靠背立起和放倒時,為了減少落座者的后背與靠背的錯動,在設成可立起和放倒的背部構架(8)可旋轉地連結座部構架(10),隨著該背部構架(8)倒下,座部構架(10)朝前方移動,隨著背部構架(8)立起,座部構架(10)朝后方移動;其中,背部構架(8)具有一對側框(8a、8b),設有可沿側框(8a、8b)移動的滑動構架(15),在滑動構架(15)設置背部緩沖部件,在座部構架(10)設置座部緩沖部件,隨著背部構架(8)倒下,滑動構架(15)相對于背部構架(8)朝座部方向移動,隨著背部構架(8)立起,滑動構架(15)相對于背部構架(8)朝座部的相反方向移動,背部緩沖部件與座部緩沖部件間的間隙隨著背部構架(8)倒下而變小,隨著背部構架(8)立起而變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椅子。
技術介紹
已往已知一種椅子110,如圖18 圖20所不,椅子110具有背部構架102,該背部 構架102借助固定在椅子后部的支軸101可朝椅子的前后方向旋轉,該背部構架102的下 端和座部構架103的后端借助旋轉軸108可朝前后方向旋轉地連接,把背部緩沖部件和表 皮部件等安裝在上述背部構架102上而作為靠背104,把座部緩沖部件和表皮部件等安裝 在上述座部構架103上而作為椅座105,能以上述支軸101為中心將上述靠背104立起和放 倒(例如參見專利文獻1、2)。在先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專利第3618443號專利文獻2 :日本專利第3914020號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技術要解決的課題上述已往的椅子110,如圖18所示,在將靠背104立起的狀態下,該椅座105的上 表面后部111和靠背104的前表面下部112在接點G處接觸。但是,由于在座部構架103的上部設置座部緩沖部件,形成椅座105,在背部構架 102的前表面設置背部緩沖部件,形成靠背104,所以,上述接點G,相比座部構架103和背部 構架102的旋轉軸108的中心,更加位于前方上部。因此,從圖18的靠背104立起的狀態,如圖19、20所示地將靠背104慢慢地朝后 方放倒時,椅座105的上表面后部111與靠背104的前表面下部112漸漸地分開,其間隙漸 漸增大。這樣,落座者121落座在靠背104為立起狀態的椅子110上,在倚著靠背104的狀 態下,使靠背104倒伏時,椅座105的上表面后部111與靠背104的前表面下部112漸漸地 分開。這樣,在靠背104立起著的狀態下,位于圖20中虛線所示位置的落座者121的頭,在 靠背104倒伏了的狀態下,移動到圖20的點劃線所示的位置。于是,存在以下問題將靠背 104放倒時,落座者121的上半身相對于靠背104朝下方移動,由此造成落座者121的上衣 被朝上方拽起。另外,在靠背104的立起和放倒時,落座者120的衣服與靠背104的表皮摩蹭,故 有靠背104的表皮疼痛的憂慮。為此,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能消除上述問題的椅子。解決課題的技術方案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專利技術的椅子,在設成能立起和放倒的背部構架上能旋轉地連結有座部構架,隨著上述背部構架倒下,上述座部構架朝前方移動,隨著上述背部構架立起,上述座部構架朝后方移動,其特征在于,上述背部構架具有一對側框,設有能沿該側框移動的滑動構架,在該滑動構架上設有背部緩沖部件,在上述座部構架上設有座部緩沖部件,隨著上述背部構架倒下,上述滑動構架相對于該背部構架朝座部方向移動,隨著上述背部構架立起,上述滑動構架相對于該背部構架朝上述座部的相反方向移動,上述背部緩沖部件與座部緩沖部件間的間隙隨著上述背部構架倒下而變小,隨著上述背部構架立起而變大。本專利技術中也可以是,上述背部構架設置成,借助設在椅子構架的后部的支軸能朝椅子的前后方向旋轉。本專利技術中也可以是,上述滑動構架借助連桿相對于背部構架移動。專利技術的效果作為本專利技術,隨著背部構架倒下,座部構架朝前方移動,隨著背部構架立起,座部構架朝后方移動,另外,設有可沿背部構架的側框移動的滑動構架,在該滑動構架上設置背部緩沖部件,在座部構架上設置座部緩沖部件,隨著上述背部構架倒下,上述滑動構架相對于該背部構架朝座部方向移動,隨著上述背部構架立起,上述滑動構架相對于該背部構架朝上述座部的相反方向移動,由此,與隨著將靠背104放倒而椅座105的上表面后部111和靠背104的前表面下部112分開的、上述現有技術的椅子110相反地,上述背部緩沖部件與座部緩沖部件間的間隙隨著上述背部構架倒下而變小,隨著上述背部構架立起而變大。這樣,使用者在倚著本專利技術的椅子靠背的狀態下,即使將靠背立起和放倒,也能防止衣服因靠背而發生移動,不必整理衣服或重新落座,可舒適地使用椅子。附圖說明圖1是表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I的椅子的靠背立起狀態的立體圖,為便于說明,表示構架部分,省略了緩沖部件、表皮部件。圖2是圖1的右視圖。圖3是圖1的主視圖。圖4是圖1的俯視圖。圖5是圖4中的E — E線側剖視圖。圖6是從圖5的狀態使背部構架倒伏的狀態的側剖視圖。圖7是從圖6的狀態進一步使背部構架倒伏的狀態的側剖視圖。圖8是圖5中的F — F線剖視圖。圖9是圖5的狀態的E — E線側剖視圖,表示在本專利技術實施例I中,椅子的背部緩沖部件和座部緩沖部件的關系。圖10是從圖9的狀態將靠背放倒的狀態的E — E線側剖視圖,另外,示出頭枕固定為圖9的狀態。圖11是從圖10的狀態將靠背進一步放倒的狀態的E — E線側剖視圖,另外,示出頭枕固定為圖9的狀態。圖12是表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2的椅子的靠背立起狀態的側視圖,為便于說明,表示構架部分,省略了緩沖部件、表皮部件。圖13是從圖12的狀態將靠背放倒的狀態的側視圖。圖14是從圖13的狀態進一步將靠背放倒的狀態的側視圖。圖15是表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3的椅子的靠背立起狀態的側視圖,為便于說明,表示構架部分,省略了緩沖部件、表皮部件。圖16是從圖15的狀態將靠背放倒的狀態的側視圖。圖17是從圖16的狀態進一步將靠背放倒的狀態的側視圖。圖18是表示現有技術的椅子的靠背與椅座的關系的側視圖。圖19是從圖18的狀態將靠背放倒的狀態的側視圖。圖20是從圖19的狀態進一步將靠背放倒的狀態的側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用圖1至圖17所示的實施例,說明實施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實施例I圖1至圖11表示實施例I。本專利技術實施例I的椅子1,如圖1 4所示,具有臺座2。在該臺座2上設有旋轉臺3,旋轉臺3以臺座的上下方向(垂直方向)作為旋轉軸,能相對于該臺座2旋轉。在該旋轉臺3上,固定著椅子構架4。下面的說明中,把椅子I的座席側、即靠背28的相反側,作為前A ;把靠背28偵彳,作為后B 、;把圖3中的左側,作為左C,把右側作為右D。上述椅子構架4,如圖1 4所示,具有兩側框4a、4b、和架設在該兩側框4a、4b下端間的下構架4c,兩側框4a、4b和下構架4c形成為一體。在上述下構架4c的下部中央, 固定著上述旋轉臺3,該旋轉臺3,如圖2所示,隨著從前方A朝著后方B而形成為向下方傾斜。在該旋轉臺3的后部,設有沿上下方向(垂直方向)立設著的圓筒狀的基部3a。該基部 3a可旋轉地與上述臺座2連接著。在兩側框4a、4b的上端部,沿著椅子I的前后(A — B)方向,固定著構成肘部的部件,在本實施例中是板狀的肘構架5、5。在上述兩側框4a、4b的上部后方,如圖5 7所不,固定著從其內表面朝內側方向水平地(沿C 一 D方向)突出的支軸7、7。在該支軸7上,具有以該支軸7為中心軸能前后旋轉的背部構架8。該背部構架8,如圖1、3所示,具有左右一對側框(下面稱為背部側框)8a、8b,本實施例I中,該背部側框8a、8b由圓筒狀的中空金屬制管構成。該兩個背部側框8a、8b設置成其軸方向與椅子I的左右(C — D)方向正交。另外,上述支軸7、7,貫穿上述各個背部側框8a、8b的軸方向中間部,背部側框8a、8b能以該支軸7、7為中心朝前后旋轉。在上述兩個背部側框8a、8b的上部間,架設著連接桿Sc。在上述兩個背部側框8a、8b的下端部,如圖1所示,連接著可朝前后(A — B)方向旋轉的座部構架10。該座部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石田大介,神谷成昭,鈴木健太郎,長谷田未弦,
申請(專利權)人:刈木家具株式會社,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