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帶雙鍍鋁膜的隔熱材料,包含第一氣泡層;所述第一氣泡層的下側粘接有第一鍍鋁膜層;所述第一鍍鋁膜層的下側粘接有第二氣泡層;所述第二氣泡層的下側粘接有第一編織布層;所述第一編織布層的下側粘接有第一鋁箔層;所述第一氣泡層的上側粘接有第二鍍鋁膜層;所述第二鍍鋁膜層的上側粘接有第三氣泡層;所述第三氣泡層的上側粘接有第二編織布層;所述第二編織布層的上側粘接有第二鋁箔層;本發明專利技術方案具有較高強度和能抗氧化和耐腐蝕性能、高隔熱效果,經濟耐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隔熱材料的改進,特別涉及一種具有較高強度和能抗氧化和耐腐蝕性能、高隔熱效果,經濟耐用的帶雙鍍鋁膜的隔熱材料。
技術介紹
隨著目前全球氣候變暖,在低碳經濟的大環境中,國家大力鼓勵、推廣節能減排, 而環保、節能建筑是重要一環。目前市場普遍使用的建筑類屋頂、墻壁隔熱材為用EPE泡棉或無妨布和鋁膜單層復合而形成的隔熱材料。其一般具有一下缺點首先,EPE泡棉或無妨布等類似材料減震性能差,而且易氧化和腐蝕,使用壽命低,一般二到三年逐漸失去防水、 保溫功能;其次,EPE泡棉或無妨布等類似材料的拉伸強度和縱橫向抗拉強度較低,和異物接觸或重壓下易破裂,而且由于表面平整度較差,太陽光線反射率較低,隔熱、保溫性能相對較差;再次,現有隔熱材料的中間無空氣阻隔層,內外界能量容易形成對流、傳導,而影響隔熱效能。因此,開發一種具有較高強度和能抗氧化和耐腐蝕性能、高隔熱效果,經濟耐用的新型隔熱材料是相關行業急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具有較高強度和能抗氧化和耐腐蝕性能、高隔熱效果,經濟耐用的帶雙鍍鋁膜的隔熱材料。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帶雙鍍鋁膜的隔熱材料,包含第一氣泡層;所述第一氣泡層的下側粘接有第一鍍鋁膜層;所述第一鍍鋁膜層的下側粘接有第二氣泡層;所述第二氣泡層的下側粘接有第一編織布層;所述第一編織布層的下側粘接有第一鋁箔層;所述第一氣泡層的上側粘接有第二鍍鋁膜層;所述第二鍍鋁膜層的上側粘接有第三氣泡層;所述第三氣泡層的上側粘接有第二編織布層;所述第二編織布層的上側粘接有第二鋁箔層。優選的,所述第一氣泡層、第二氣泡層、第三氣泡層的厚度相同;所述第一氣泡層、 第二氣泡層、第三氣泡層均包含有氣泡體;所述氣泡體由聚乙烯制成;所述氣泡體內設置有氣泡;所述氣泡體的高度為20-30毫米,氣泡直徑為3-30毫米。優選的,所述第一編織布層、第二編織布層的厚度相同,均為10-30微米,所述第一鍍鋁膜層、第二鍍鋁膜層的厚度相同,均為30-50微米,所述第一鋁箔層、第二鋁箔層的厚度相同,均為35-50微米。優選的,所述第一氣泡層、第一鍍鋁膜層、第二氣泡層、第一編織布層、第一鋁箔層、第二鍍鋁膜層、第三氣泡層、第二編織布層、第二鋁箔層之間通過聚氨酯類聯結劑粘接, 所述聚氨酯類聯結劑的厚度為35-60微米。由于上述技術方案的運用,本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本專利技術方案的帶雙鍍鋁膜的隔熱材料,設置了多層氣泡層以提供隔熱性能;而且增加了第一編織布層、第二編織布層,提高了隔熱性能的同時也提高了強度;同時增設了第一鍍鋁膜層、第二鍍鋁膜層,具有能抗氧化和耐腐蝕性能;本專利技術方案具有較高強度和能抗氧化和耐腐蝕性能、高隔熱效果,經濟耐用。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說明附圖I為本專利技術的帶雙鍍鋁膜的隔熱材料的結構示意圖;其中1、第一氣泡層;2、第一鍍招膜層;3、第二氣泡層;4、第一編織布層;5、第一招箔層;6、第二鍍鋁膜層;7、第三氣泡層;8、第二編織布層;9、第二鋁箔層。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附圖I為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帶雙鍍鋁膜的隔熱材料,包含第一氣泡層I ;所述第一氣泡層I的下側粘接有第一鍍鋁膜層2 ;所述第一鍍鋁膜層2的下側粘接有第二氣泡層3 ; 所述第二氣泡層3的下側粘接有第一編織布層4 ;所述第一編織布層4的下側粘接有第一鋁箔層5 ;所述第一氣泡層I的上側粘接有第二鍍鋁膜層6 ;所述第二鍍鋁膜層6的上側粘接有第三氣泡層7 ;所述第三氣泡層7的上側粘接有第二編織布層8 ;所述第二編織布層8 的上側粘接有第二鋁箔層9 ;所述第一氣泡層I、第二氣泡層3、第三氣泡層7的厚度相同; 所述第一氣泡層I、第二氣泡層3、第三氣泡層7均包含有氣泡體;所述氣泡體由聚乙烯制成;所述氣泡體內設置有氣泡;所述氣泡體的高度為20-30毫米,氣泡直徑為3-30毫米;所述第一編織布層4、第二編織布層8的厚度相同,均為10-30微米,所述第一鍍鋁膜層2、第二鍍鋁膜層6的厚度相同,均為30-50微米,所述第一鋁箔層5、第二鋁箔層5的厚度相同, 均為35-50微米;所述第一氣泡層I、第一鍍招膜層2、第二氣泡層3、第一編織布層4、第一鋁箔層5、第二鍍鋁膜層6、第三氣泡層7、第二編織布層8、第二鋁箔層9之間通過聚氨酯類聯結劑粘接,所述聚氨酯類聯結劑的厚度為35-60微米。本專利技術方案的帶雙鍍鋁膜的隔熱材料,設置了多層氣泡層以提供隔熱性能;而且增加了第一編織布層、第二編織布層,提高了隔熱性能的同時也提高了強度;同時增設了第一鍍鋁膜層、第二鍍鋁膜層,具有能抗氧化和耐腐蝕性能;本專利技術方案具有較高強度和能抗氧化和耐腐蝕性能、高隔熱效果,經濟耐用。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專利技術的內容并加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專利技術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內。權利要求1.一種帶雙鍍鋁膜的隔熱材料,其特征在于包含第一氣泡層;所述第一氣泡層的下側粘接有第一鍍鋁膜層;所述第一鍍鋁膜層的下側粘接有第二氣泡層;所述第二氣泡層的下側粘接有第一編織布層;所述第一編織布層的下側粘接有第一鋁箔層;所述第一氣泡層的上側粘接有第二鍍鋁膜層;所述第二鍍鋁膜層的上側粘接有第三氣泡層;所述第三氣泡層的上側粘接有第二編織布層;所述第二編織布層的上側粘接有第二鋁箔層。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帶雙鍍鋁膜的隔熱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氣泡層、第二氣泡層、第三氣泡層的厚度相同;所述第一氣泡層、第二氣泡層、第三氣泡層均包含有氣泡體;所述氣泡體由聚乙烯制成;所述氣泡體內設置有氣泡;所述氣泡體的高度為20-30毫米,氣泡直徑為3-30毫米。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帶雙鍍鋁膜的隔熱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編織布層、第二編織布層的厚度相同,均為10-30微米,所述第一鍍鋁膜層、第二鍍招膜層的厚度相同,均為30-50微米,所述第一鋁箔層、第二鋁箔層的厚度相同,均為35-50微米。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帶雙鍍鋁膜的隔熱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氣泡層、第一鍍鋁膜層、第二氣泡層、第一編織布層、第一鋁箔層、第二鍍鋁膜層、第三氣泡層、第二編織布層、第二鋁箔層之間通過聚氨酯類聯結劑粘接,所述聚氨酯類聯結劑的厚度為35-60微米。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帶雙鍍鋁膜的隔熱材料,包含第一氣泡層;所述第一氣泡層的下側粘接有第一鍍鋁膜層;所述第一鍍鋁膜層的下側粘接有第二氣泡層;所述第二氣泡層的下側粘接有第一編織布層;所述第一編織布層的下側粘接有第一鋁箔層;所述第一氣泡層的上側粘接有第二鍍鋁膜層;所述第二鍍鋁膜層的上側粘接有第三氣泡層;所述第三氣泡層的上側粘接有第二編織布層;所述第二編織布層的上側粘接有第二鋁箔層;本專利技術方案具有較高強度和能抗氧化和耐腐蝕性能、高隔熱效果,經濟耐用。文檔編號E04B1/78GK102979193SQ20121041463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26日專利技術者馬汝軍, 裴作清 申請人:蘇州市君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帶雙鍍鋁膜的隔熱材料,其特征在于:包含第一氣泡層;所述第一氣泡層的下側粘接有第一鍍鋁膜層;所述第一鍍鋁膜層的下側粘接有第二氣泡層;所述第二氣泡層的下側粘接有第一編織布層;所述第一編織布層的下側粘接有第一鋁箔層;所述第一氣泡層的上側粘接有第二鍍鋁膜層;所述第二鍍鋁膜層的上側粘接有第三氣泡層;所述第三氣泡層的上側粘接有第二編織布層;所述第二編織布層的上側粘接有第二鋁箔層。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馬汝軍,裴作清,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市君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