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治療肝脾不舒引起脅痛的中藥方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方劑由炒當歸、大生地、生麥芽、黑山梔、甘杞子、北沙參、赤芍、白芍、沉香、炒麥冬和川棟子組成,各成分的重量為:炒當歸10~14克,大生地15~25克,生麥芽25~35克,黑山梔10~14克,甘杞子8~12克,北沙參10~14克,赤芍10~14克,白芍10~14克,沉香10~14克,炒麥冬8~12克,川棟子4~8克。本發明專利技術所采用的藥材藥價低、易推廣,所涉及的中草藥均為常見中藥,價格低廉,便于各地患者取用;本發明專利技術配制方便;本中藥方劑針對肝脾不舒引起的脅痛的治療具有顯著的療效。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中藥方劑,特別是一種治療肝脾不舒引起脅痛的中藥方劑。
技術介紹
脅痛是以一側或兩側脅肋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古又稱脅肋痛、季肋痛或脅下痛。脅指側胸部,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統稱。脅痛是肝膽疾病中常見的癥狀,臨床有許多病證都是依據脅痛來判斷其為肝病或系與肝膽有關的疾病。脅肋為肝、膽經所過之處,所以,脅痛的產生主要責之于肝膽。此外,尚與脾、胃的病變有關。不論是氣滯、瘀血、濕熱等實邪閉阻脅肋部經脈,還是精血不足,脅肋部經脈失養,均可導致脅痛。脅痛的基本治則是調理氣血,疏通經絡,恢復臟腑功能。對實證脅痛,據邪之不同而予或利濕解毒清熱,或理氣活血,祛瘀通絡等祛除邪氣法之主,則經絡得以通暢。對虛證者,以扶正為主,陰陽氣血俱充,陰平陽秘,氣血調達,經絡自得榮養。虛實并見者,據虛實之輕重、緩急,補瀉兼施,或以補為主,補中有通,或以通為主,通中兼補。目前治療脅痛的藥物很多,但沒有針對肝脾不舒引起的脅痛的特效藥,配制復雜、 不方便。如公開日為2010年7月28日,公開號為CN101785848A的一種治療脅痛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是主要有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藥組成陳皮I 120份、青皮I 100份、木香I 100份、郁金I 100份、枳實I 150份、枳殼I 100份、香附子I 120份、三棱I 50份、莪術I 50份、桃仁I 50份、紅花I 50份、降香I 120份、沉香I 50份、蘇合香I 120份、安息香I 100份、零陵香I 120份、大黃I 50份、當歸I 100份、白芍I 120份、赤芍I 120份、丹參I 120份、瓜萎子I 120份、川彎I 120份、延胡索I 120份、姜黃I 100份、炙乳香I 50份、炙沒藥I 50份。該治療脅痛的中藥組合物采用的藥材多,配制復雜。另外,公開日為2012年3月14日,公開號為 CN102370766A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治療右脅痛的中藥散劑,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的散劑小茴香25 35份,枳殼10 20份,川楝子10 20份。該治療右脅痛的中藥散劑工藝復雜,效果不夠理想。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種簡單方便、療程短、藥效顯著、藥價低、易于推廣,且治愈率高的治療肝脾不舒引起脅痛的中藥方劑。本專利技術解決上述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治療肝脾不舒引起脅痛的中藥方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方劑由炒當歸、大生地、生麥芽、黑山桅、甘杞子、北沙參、赤芍、白芍、沉香、炒麥冬和川棟子組成,各成分的重量為炒當歸10 14克,大生地15 25克,生麥芽25 35克,黑山桅10 14克,甘杞子8 12克,北沙參10 14克,赤芍10 14 克,白芍10 14克,沉香10 14克,炒麥冬8 12克,川棟子4 8克。作為優選,本專利技術所述各成分的重量為炒當歸12克,大生地20克,生麥芽30克, 黑山桅12克,甘杞子10克,北沙參12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沉香12克,炒麥冬10克,川棟子6克。本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明顯效果本專利技術主治肝脾不舒引起的脅痛。本專利技術的配制工藝將炒當歸、大生地、生麥芽、黑山桅、甘杞子、北沙參、赤芍、白芍、沉香、炒麥冬和川棟子用清水文火慢熬,待藥劑熬熟后去渣得到藥汁。用法每日取該藥方一劑,煎服2次,成人每次200ml。本專利技術中,各中草藥的性能作用如下。炒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大生地性寒,味甘、苦。歸心、肝、腎經。清熱涼血,養陰,升津。生麥芽性平,味甘。歸脾、胃、肝經。行氣消食,健脾開胃,退乳消脹。黑山桅性寒,味苦。歸心、肺、三焦經。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甘杞子性平,味甘。歸肝、腎、肺經。養肝,滋腎,潤肺。北沙參性微寒,味甘、微苦。歸肺、胃經。養陰清肺,益胃生津。赤芍性微寒,味苦。歸肝經。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白芍性微寒,味苦、酸、甘。歸肝、脾經。平肝止痛,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沉香性溫,味辛、苦。歸脾、胃、腎、肺經。降氣溫中,暖腎納氣。炒麥冬性微寒,味甘,微苦。歸心、肺、胃經。養陰生津,潤肺清心。川棟子性寒,味苦。有小毒。歸肝、小腸、膀胱經。舒肝行氣止痛,驅蟲。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藥材藥價低、易推廣,該藥方由十一味中草藥組成,所涉及的中草藥均為常見中藥,價格低廉,便于各地患者取用;本專利技術配制方便;本中藥方劑針對肝脾不舒引起的脅痛的治療具有顯著的療效。具體實施方式下面通過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下實施例是對本專利技術的解釋而本專利技術并不局限于以下實施例。實施例I。本實施例中治療肝脾不舒引起脅痛的中藥方劑由炒當歸12克,大生地20克,生麥芽30克,黑山桅12克,甘杞子10克,北沙參12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沉香12克,炒麥冬10克,川棟子6克組成。將炒當歸12克,大生地20克,生麥芽30克,黑山桅12克,甘杞子10克,北沙參12 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沉香12克,炒麥冬10克,川棟子6克制成藥劑。每日取該藥方一劑,煎服2次,成人每次200ml。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藥方具有療效好,治愈率高,藥價低、易推廣的特點。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藥方7天一個療程,一般需要治療I 2個月,治愈率高達90%。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藥方針對不同的脅痛病癥,用藥量略有不同,藥材略有增減。實施例2。本實施例中治療肝脾不舒引起脅痛的中藥方劑由炒當歸13克,大生地22克,生麥芽28克,黑山桅11克,甘杞子9克,北沙參13克,赤芍11克,白芍13克,沉香13克,炒麥冬9克,川棟子7克組成。將炒當歸13克,大生地22克,生麥芽28克,黑山桅11克,甘杞子9克,北沙參13克,赤芍11克,白芍13克,沉香13克,炒麥冬9克,川棟子7克制成藥劑。每日取該藥方一劑,煎服2次,成人每次200ml。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藥方具有療效好,治愈率高,藥價低、易推廣的特點。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藥方7天一個療程,一般需要治療I 2. 5個月,治愈率高達80% 90%。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藥方針對不同的脅痛病癥,用藥量略有不同,藥材略有增減。實施例3。本實施例中治療肝脾不舒引起脅痛的中藥方劑由炒當歸11克,大生地18克,生麥芽32克,黑山桅13克,甘杞子11克,北沙參11克,赤芍13克,白芍11克,沉香11克,炒麥冬11克,川棟子5克組成。將炒當歸11克,大生地18克,生麥芽32克,黑山桅13克,甘杞子11克,北沙參11 克,赤芍13克,白芍11克,沉香11克,炒麥冬11克,川棟子5克制成藥劑。每日取該藥方一劑,煎服2次,成人每次200ml。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藥方具有療效好,治愈率高,藥價低、易推廣的特點。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藥方7天一個療程,一般需要治療I 2. 5個月,治愈率高達80% 90%。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藥方針對不同的脅痛病癥,用藥量略有不同,藥材略有增減。實施例4。本實施例中治療肝脾不舒引起脅痛的中藥方劑由炒當歸13. 9克,大生地24克,生麥芽26克,黑山桅10. I克,甘杞子8. I克,北沙參13. 9克,赤芍10. I克,白芍13. 9克,沉香13. 9克,炒麥冬8. I克,川棟子7. 9克組成。將炒當歸13. 9克,大生地24克,生麥芽26克,黑山桅10. I克,甘杞子8. I克,北沙參13. 9克,赤芍10. I克,白芍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治療肝脾不舒引起脅痛的中藥方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方劑由炒當歸、大生地、生麥芽、黑山梔、甘杞子、北沙參、赤芍、白芍、沉香、炒麥冬和川棟子組成,各成分的重量為:炒當歸10~14克,大生地15~25克,生麥芽25~35克,黑山梔10~14克,甘杞子8~12克,北沙參10~14克,赤芍10~14克,白芍10~14克,沉香10~14克,炒麥冬8~12克,川棟子4~8克。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治療肝脾不舒引起脅痛的中藥方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方劑由炒當歸、大生地、生麥芽、黑山桅、甘杞子、北沙參、赤芍、白芍、沉香、炒麥冬和川棟子組成,各成分的重量為炒當歸10 14克,大生地15 25克,生麥芽25 35克,黑山桅10 14克,甘杞子8 12克,北沙參10 14克,赤芍10 14克,...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魏林坤,
申請(專利權)人:桐鄉市龍翔街道衛生院,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