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用于辛涼解表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由銀花、連翹、山梔、薄荷、荊芥、竹葉、蘆根、牛蒡子、桔梗和大青葉組成,各成分的重量為:銀花10~14克,連翹10~14克,山梔10~14克,薄荷4~8克,荊芥4~8克,竹葉8~12克,蘆根10~14克,牛蒡子8~12克,桔梗4~8克,大青葉10~14克。本發明專利技術所采用的藥材藥價低、易推廣,該藥方由十味中草藥組成,所涉及的中草藥均為常見中藥,價格低廉,便于各地患者取用;本發明專利技術配制方便;本中藥具有辛涼解表的功效。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中藥,特別是一種用于辛涼解表的中藥。
技術介紹
風熱病邪多從口鼻而入,先侵犯于肺,故本病初起以邪在肺衛為病變中心。臨床上常見于上感,大葉性肺炎,支氣管肺炎,急性支氣管炎初期。癥見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頭痛且脹,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邊尖紅,脈浮數。由于風熱襲表,開闔失司,衛氣不能溫煦肌膚,則惡寒,邪正交爭,陽熱不得外泄而發熱,胰理郁閉,則無汗或少汗,肺氣失宣則咳嗽,風熱上攻則頭脹且痛,陽邪易于傷津,初起津液輕度耗損故微渴;舌苔薄白,脈浮數均為風熱在表之象。溫病具有起病急驟、傳變較快,易搏擊氣血,蘊結成毒,且多夾有穢濁之氣等特點,具有程度不等的傳染性、流行性。治療溫病需防范于未然,“截斷”病勢的發展, 亦當清熱解毒。故需要以辛涼解表的中藥治療。目前公開的辛涼解表的藥仍存在一些問題對溫病初起或痘疹初起的療效不顯著,制作工藝復雜,藥價昂貴。如公開日為2009年6月17日,公開號為CN100500176C的一種辛涼解表、清熱解毒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該中藥組合物所含的有效成分是選用金銀花30-70份、黃芩30-70份、連翹60-120份、板藍根30-70份制備而成的。該專利技術的中藥組合物可以是口服液、片劑、膠囊劑或顆粒劑。該專利技術還提供了該中藥組合物在制備治療外感風熱引起的發熱、咳嗽、咽痛藥物中的應用。該辛涼解表、清熱解毒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十分復雜。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種簡單方便、療程短、藥效顯著、藥價低、易于推廣,且治愈率高的用于辛涼解表的中藥。本專利技術解決上述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用于辛涼解表的中藥,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藥由銀花、連翹、山桅、薄荷、荊芥、竹葉、蘆根、牛蒡子、桔梗和大青葉組成,各成分的重量為銀花10 14克,連翹10 14克,山桅10 14克,薄荷4 8克,荊芥4 8克, 竹葉8 12克,蘆根10 14克,牛蒡子8 12克,桔梗4 8克,大青葉10 14克。作為優選,本專利技術所述各成分的重量為銀花12克,連翹12克,山桅12克,薄荷6 克,荊芥6克,竹葉10克,蘆根12克,牛蒡子10克,桔梗6克,大青葉12克。本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明顯效果本專利技術主治風熱表證、溫病初起或痘疫初起。本專利技術的配制工藝將銀花、連翹、山桅、薄荷、荊芥、竹葉、蘆根、牛蒡子、桔梗和大青葉用清水文火慢熬,待藥劑熬熟后去渣得到藥汁。用法每日取該藥方一劑,煎服2次,成人每次200ml。本專利技術中,各中草藥的性能作用如下。銀花性寒,味甘。歸肺、心、胃經。清熱解毒,涼散風熱。連翹性微寒,味苦。歸肺、心、小腸經。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山桅性寒,味苦。歸心、肺、三焦經。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薄荷性涼,味辛。歸肺、肝經。宣散風熱,清頭目,透疹。荊芥性微溫,味辛。歸肺、肝經。解表散風,透疹。竹葉性寒,味甘、辛、淡。歸心、胃、小腸經。清熱除煩,生津利尿。蘆根性寒,味甘。歸肺、胃經。清熱生津,除煩,止嘔,利尿。牛蒡子性寒,味辛、苦。歸肺、胃經。疏散風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桔梗性平,味苦、辛。歸肺經。宣肺,利咽,祛痰,排膿。大青葉性寒,味苦。歸心、胃經。清熱解毒,涼血消斑。銀花味甘性寒,能散熱解表。連翹味苦性微寒,能“透肌解表,清熱逐風,為治風熱要藥”,二藥氣味芳香,既有輕宣透表,疏散風熱的作用,又有清熱解表,避穢化濁功用,在透散衛分表邪的同時,兼顧了溫熱病邪易蘊而成毒及多夾穢濁之氣的特點,故重用為君藥。薄荷辛涼,“散風熱,清利頭目”;牛蒡子辛苦而寒,“入肺而疏風散寒,瀉熱清咽”,二藥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且可解毒利咽。荊芥辛而微溫,解表散邪,雖屬辛溫,但辛而不烈,溫而不燥, 與大隊辛涼藥配合,可增辛散透表之力。薄荷、牛蒡子和荊芥同用,助君藥發散表邪,透邪外出,俱為臣藥。熱已傷津,當生津以扶正。蘆根“性涼能清肺熱,味甘多液,更善滋養肺陰”; 竹葉“止渴,除上焦煩熱”;大青葉“清熱解毒”,三藥同用,清熱生津,既可增強清熱之功,又可補充受損之津。肺氣失宣,肺系不利,故配桔梗和山桅開宣肺氣止咳利咽。上述二藥均為佐藥。諸藥配伍,共湊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功。本方辛涼與辛苦甘寒同用,正合《素問 至真要大論》“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的治法。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藥材藥價低、易推廣,該藥方由十味中草藥組成,所涉及的中草藥均為常見中藥,價格低廉,便于各地患者取用;本專利技術配制方便;本中藥具有辛涼解表的功效。具體實施方式下面通過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下實施例是對本專利技術的解釋而本專利技術并不局限于以下實施例。實施例I。本實施例中用于辛涼解表的中藥由銀花12克,連翹12克,山桅12克,薄荷6克, 荊芥6克,竹葉10克,蘆根12克,牛蒡子10克,桔梗6克,大青葉12克組成。將銀花、連翹、山桅、蘆根和大青葉各12克,薄荷、荊芥和桔梗各6克,竹葉和牛蒡子各10克制成藥劑。每日取該藥方一劑,煎服2次,成人每次200ml。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藥方具有療效好,治愈率高,藥價低、易推廣的特點。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藥方7天一個療程,一般需要治療I 2個月,治愈率高達90%。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藥方針對不同病人的體質狀況,用藥量略有不同,藥材略有增減。實施例2。本實施例中用于辛涼解表的中藥由銀花11克,連翹11克,山桅13克,薄荷5克, 荊芥7克,竹葉11克,蘆根11克,牛蒡子9克,桔梗7克,大青葉13克組成。將銀花11克,連翹11克,山桅13克,薄荷5克,荊芥7克,竹葉11克,蘆根11克,牛蒡子9克,桔梗7克,大青葉13克制成藥劑。每日取該藥方一劑,煎服2次,成人每次 200ml ο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藥方具有療效好,治愈率高,藥價低、易推廣的特點。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藥方7天一個療程,一般需要治療I 2. 5個月,治愈率高達80% 90%。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藥方針對不同病人的體質狀況,用藥量略有不同,藥材略有增減。實施例3。本實施例中用于辛涼解表的中藥由銀花13克,連翹13克,山桅11克,薄荷7克, 荊芥5克,竹葉9克,蘆根13克,牛蒡子11克,桔梗5克,大青葉11克組成。將銀花13克,連翹13克,山桅11克,薄荷7克,荊芥5克,竹葉9克,蘆根13克, 牛蒡子11克,桔梗5克,大青葉11克制成藥劑。每日取該藥方一劑,煎服2次,成人每次 200ml ο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藥方具有療效好,治愈率高,藥價低、易推廣的特點。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藥方 天一個療程,一般需要治療I 2. 5個月,治愈率高達80% 90%。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藥方針對不同病人的體質狀況,用藥量略有不同,藥材略有增減。實施例4。本實施例中用于辛涼解表的中藥由銀花10. I克,連翹10. I克,山桅13. 9克,薄荷 4. I克,荊芥7. 9克,竹葉11. 9克,蘆根10. I克,牛蒡子8. I克,桔梗7. 9克,大青葉13. 9克組成。將銀花10. I克,連翹10. I克,山桅13. 9克,薄荷4. I克,荊芥7. 9克,竹葉11.9 克,蘆根10. I克,牛蒡子8. I克,桔梗7. 9克,大青葉13. 9克制成藥劑。每日取該藥方一劑, 煎服2次,成人每次200ml。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藥方具有療效好,治愈率高,藥價低、易推廣的特點。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藥方7天一個療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辛涼解表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由銀花、連翹、山梔、薄荷、荊芥、竹葉、蘆根、牛蒡子、桔梗和大青葉組成,各成分的重量為:銀花10~14克,連翹10~14克,山梔10~14克,薄荷4~8克,荊芥4~8克,竹葉8~12克,蘆根10~14克,牛蒡子8~12克,桔梗4~8克,大青葉10~14克。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用于辛涼解表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由銀花、連翹、山桅、薄荷、荊芥、竹葉、蘆根、牛蒡子、桔梗和大青葉組成,各成分的重量為銀花10 14克,連翹10 14克,山桅10 14克,薄荷4 8克,荊芥4 8克,竹葉8 12克,蘆根10 14克...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魏林坤,
申請(專利權)人:桐鄉市龍翔街道衛生院,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