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關節屈伸活動矯形器的驅動裝置,包括齒輪,轉軸和手柄;所述轉軸貫穿固定于關節屈伸活動矯形器第一支臂的第一延伸部上;所述齒輪固定于轉軸上;所述手柄固定于轉軸的端部;所述關節屈伸活動矯形器第二支臂的第二拉伸部的內表面有齒牙;所述齒輪和齒牙相吻合;所述第二拉伸部呈弓形;轉動手柄,轉軸會帶動齒輪運動,齒輪驅動齒牙,從而使第二拉伸部沿著弓形軌道運動,進而實現了關節的伸展和彎曲。本發明專利技術可使患者自主控制調節關節活動度,并且關節可以進行雙向運動,調節范圍覆蓋整個關節的活動度,逐步增加關節活動度,極大降低了患者的疼痛度,有效地縮短了治療時間。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醫療康復器械,具體是一種關節屈伸活動矯形器的驅動裝置。
技術介紹
關節僵硬是關節周圍軟組織病理性的發生僵硬攣縮并且喪失彈性導致關節活動度的喪失,一般在發生骨折,燒傷或神經系統疾病后伴隨的并發癥,關節功能受損后,導致身體功能下降,行動不便,疼痛難忍,給人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地不便。國內外對關節僵硬的主要治療方式有I)打石膏,臨床上是用石膏繃帶來打石膏的,石膏繃帶由紗布浸透生石灰水做成。 打石膏時,先根據部位大小將一定量的石膏繃帶反復折疊到一定厚度,然后在水里浸濕,迅速覆蓋到固定部位,待石膏變硬后用普通繃帶固定到功能位。但是石膏只是達到固定作用而已,對斷骨生長沒有任何幫助作用,反而石膏上久了關節還會產生僵硬受限等不適現象。2 )靜態夾板,通過夾板固定個別關節,而其他關節可以活動自如,用來減輕疼痛和改善關節力線以及使虛弱的關節周圍組織結構穩定,從而改善身體某部位的功能。使用靜態夾板,必須保持單一姿勢,使患者感到不舒適,而且也不能改善關節的活動度。3)動態夾板,基于蠕變的原理,用特制的牽弓帶和裝置,對人體某部位進行牽拉練習,以改善和增進四肢關節功能。其裝置可利用重錘、彈簧秤或旋緊螺旋桿作牽引力的非機動牽引床,或使用電子裝置自控的機動牽引床。動態夾板采用低負荷的持續應力,高于5磅的負載就會存在皮膚破損的風險,練習時間過長也易于造成肌肉和韌帶精力性損傷,牽引的關節活動角度變化小。4)矯形器,基于應力松弛的理論,使關節進行持續被動運動,可以拉伸組織以增長,能有效地維持關節的活動度,相對于動態夾板,極大地縮短了關節僵硬程度下降的時間。但是傳統的矯形器其運動支點在關節上,容易磨損軟骨,造成關節的二次傷害。5)手術治療,手術治療的創傷非常大,預期效果難以估計,往往不能達到預期的活動度,術后易再復發,伴隨有各種并發癥,而且手術治療疼痛度較高,費用客觀。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點,本專利技術將反復應用應力松弛理論和靜態持續拉伸技術相結合,提供一種關節屈伸活動矯形器的驅動裝置,可使關節進行雙向運動,調節范圍覆蓋整個關節的活動度,以達到有效治療關節僵硬的目的。本專利技術是通過如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關節屈伸活動矯形器的驅動裝置,包括齒輪,轉軸和手柄;所述轉軸貫穿固定于關節屈伸活動矯形器第一支臂的第一延伸部上;所述齒輪固定于轉軸上;所述手柄固定于轉軸的端部;所述關節屈伸活動矯形器第二支臂的第二拉伸部的內表面有齒牙;所述齒輪和齒牙相吻合;所述第二拉伸部呈弓形。前述的弓形的圓心軸構成旋轉軸,轉動手柄,第二延伸部繞旋轉軸沿著弓形軌道運動。前述的第二支臂與第二拉伸部之間通過第三拉伸部連接;所述第三拉伸部為可伸縮的管。前述的第二支臂與旋轉軸形成的最大彎曲角度為β。前述的第三拉伸部拉伸至最長時,第二支臂與旋轉軸形成的最大伸展角度為Yl; 前述第三拉伸部收縮至最短時,第二支臂與旋轉軸形成的最大伸展角度為Y 2 ; Y I小于本專利技術具有的有益效果為(I)患者可以根據自己關節的僵硬狀況,自主調節關節活動的角度,以降低疼痛感,提高舒適度。(2)可進行關節的彎曲和伸展的雙向活動,使關節在整個活動度范圍內得到鍛煉。(3)實現患者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的結合。(4)實現了反復應用應力松弛原理和靜態持續拉伸技術的結合,逐步增加關節的活動度,大量減少治療時間,同時減輕患者痛苦。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來詳細說明本專利技術;圖I為本專利技術關節屈伸活動矯形器的結構示意圖2為本專利技術關節屈伸活動矯形器的驅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3為圖I最大彎曲角度的示意圖4為圖I的第三拉伸部拉伸至最長時形成的最大伸展角度的示意圖5為圖I的第三拉伸部收縮至最短時形成的最大伸展角度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述本專利技術。如圖I和圖2所示,本專利技術的關節屈伸活動矯形器的驅動裝置6,包括齒輪10,轉軸9和手柄8 ;所述轉軸9貫穿固定于關節屈伸活動矯形器第一支臂I的第一延伸部2上; 所述齒輪10固定于轉軸9上;所述手柄8固定于轉軸9的端部;所述關節屈伸活動矯形器第二支臂3的第二拉伸部4的內表面有齒牙14 ;所述齒輪10和齒牙14相吻合;所述第二拉伸部4呈弓形,其圓心軸構成第二拉伸部4的旋轉軸7,使第二拉伸部4在驅動裝置6的作用下,可以繞旋轉軸7,沿著弓形軌道運動;第二支臂3與第二拉伸部4之間通過第三拉伸部5連接,第三拉伸部5為可伸縮的管,管越短,進行關節伸展活動時,最大伸展角越大。實施例一,如圖3所示,在進行腕關節的彎曲訓練時,將小臂固定于第一支臂1,將手固定于第二支臂3,使關節處于伸展狀態,順時針旋轉手柄8,齒輪10在轉軸9的帶動下在齒牙14上轉動,從而驅動第二延伸部4沿弓形軌道順時針運動,第二延伸部4的運動帶動與之相連的第三延伸部5和第二支臂3,從而實現了腕關節的彎曲運動,第二支臂3與旋轉軸7之間的角度稱為彎曲角。將第二支臂3從一個位置彎曲到另一位置后,維持5分鐘, 使肌肉得以放松,然后重新調節手柄8,進入新的彎曲姿勢,加大關節彎曲的角度,再維持5 分鐘,如此反復,通過反復利用應力松弛的原理和靜態持續拉伸技術的結合,逐步增加關節4的活動度,循序漸進,實現了關節的有效治療。11為關節活動的最大彎曲角度β 。實施例二,如圖4和圖5所示,在進行腕關節的伸展訓練時,將小臂固定于第一支臂I,將手固定于第二支臂3,使關節處于彎曲狀態,逆時針旋轉手柄8,齒輪10在轉軸9的帶動下在齒牙14上轉動,從而驅動第二延伸部4沿弓形軌道逆時針運動,第二延伸部4的運動帶動與之相連的第三延伸部5和第二支臂3,從而實現了腕關節的伸展運動,第二支臂 3與旋轉軸7之間的角度稱為伸展角。將第二支臂3從一個位置伸展到另一位置后,維持5 分鐘,使肌肉得以放松,然后重新調節手柄,進入新的伸展姿勢,加大關節伸展的角度,再維持5分鐘,如此反復,通過反復利用應力松弛的原理和靜態持續拉伸技術的結合,逐步增加關節的活動度,循序漸進,實現了關節的有效治療。第三延伸部5為可收縮的管,管越長,伸展角度越小。圖4為第三拉伸部拉伸至最長時的伸展狀態,12為最大伸展角度Y 1,圖5為第三拉伸部收縮至最短時的伸展狀態,13為最大伸展角度Y 2,Y I小于Y 2。實施例三,將小臂固定于第一支臂1,將手固定于第二支臂3,使關節處于伸展狀態,手向上彎曲用力,作用力通過第二支臂3和第三延伸部5,傳遞到第二延伸部4,驅動齒輪10在齒牙14上轉動,使第二延伸部4沿著弓形軌道順時針運動,從而實現了腕關節的主動彎曲運動。當手從一個位置彎曲到另一位置后,維持5分鐘,使肌肉得以放松,然后繼續進行彎曲,進入新的彎曲姿勢,再維持5分鐘,如此反復,通過反復利用應力松弛的原理和靜態持續拉伸技術的結合,逐步增加關節的活動度,循序漸進,實現了關節的主動運動訓練。實施例四,將小臂固定于第一支臂1,將手固定于第二支臂3,使關節處于彎曲狀態,手向下伸展用力,作用力通過第二支臂3和第三延伸部5,傳遞到第二延伸部4,驅動齒輪10在齒牙14上轉動,使第二延伸部4沿著弓形軌道逆時針運動,從而實現了腕關節的主動伸展運動。當手從一個位置伸展到另一位置后,維持5分鐘,使肌肉得以放松,然后繼續進行伸展,進入新的伸展姿勢,再維持5分鐘,如此反復,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關節屈伸活動矯形器的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齒輪,轉軸和手柄;所述轉軸貫穿固定于關節屈伸活動矯形器第一支臂的第一延伸部上;所述齒輪固定于轉軸上;所述手柄固定于轉軸的端部;所述關節屈伸活動矯形器第二支臂的第二拉伸部的內表面有齒牙;所述齒輪和齒牙相吻合;所述第二拉伸部呈弓形。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海濤,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帝諾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