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紡織領域,尤其涉及該領域的長短復合紡紗絲及使用其的編織布,其目的在于,提供冬用衣料尤其是在襯里用途中實現薄、輕且暖和的性能的同時、毛羽少且柔軟長短復合紡紗絲及編織布。一種長短復合紡紗絲,其特征在于,其包含具有中空結構的合成纖維復絲A和纖度為0.3~1.2dtex的丙烯酸系短纖維B,纖度是英式紗線支數為20~80。另外,所述編織布為使用了以重量計70%以上的所述的長短復合紡紗絲的編織布,厚度為0.3~0.9mm,目付為120~175g/m2,保溫率為20~35%以上,起球為3級以上。(*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保溫性及品質優異的紡紗絲以及衣料用編織布。
技術介紹
以往,從不蓬松、外表不易顯眼的布料這樣的觀點出發,襯里用途的商品要求薄且輕的商品。另一方面,通常認為保溫性高的布料厚,坯布薄的布料保溫性不好。以往,關于坯布薄且輕的布料,為了使紗具有膨脹性而毛羽多,成為紗品質差的布料。作為以往技術,提出有混紡了極細丙烯酸系短纖維、高收縮性丙烯酸系短纖維和聚酯短纖維而得到的紡紗絲(參照專利文獻I)。該紡紗絲通過使用高收縮紗而成為高密度,由此得到保溫性,但有編織布變重的問題,難以獲得薄度和輕度。進而,作為組合了疏水性的長纖維和單纖維的例子,提出了具有聚酰胺系長絲和聚酰胺系紡紗絲的長短復合紡紗絲(參照專利文獻2)。可是,這雖然得到延展性和輕量感,但不是兼顧保溫性和手感柔軟度的布料。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0-34634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7-77521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冬用衣料尤其是在襯里用途中實現薄、輕且暖和的性能的同時、毛羽少且柔軟的編織布。本專利技術人等為了達成上述目的而進行精心研究,其結果,首先,通過合股單絲纖度細的丙烯酸系短纖維和中空長絲,不僅可以實現薄且輕,而且還可以實現保溫性和柔軟度。但是,本專利技術人等進一步研究的結果,在細紗工序中以特定的捻數范圍將這些短纖維和長絲合股,由此即便制成細的紡紗絲,也可以得到保溫性高、并且毛羽感少且品質好的紡紗絲。使用該紡紗絲編織而成的織物可以制成薄、輕且保溫性高、外觀品質良好的織物。S卩,本技術如下I、一種長短復合紡紗絲,其特征在于,其包含具有中空結構的合成纖維復絲A和纖度為O. 3 I. 2dtex的丙烯酸系短纖維B,纖度是英式紗線支數為20 80。2、如I所述的長短復合紡紗絲,其中,丙烯酸系短纖維B的纖維束從細紗機前羅拉出來時,與合成纖維復絲A重疊,以捻度系數K = 2. 8 5. O進行合股加捻,Imm的毛羽指數為250個/IOm以下。3、如I或者2所述的長短復合紡紗絲,其中,所述A和B的重量比為5 95 40 60。4、一種編織布,其特征在于,其為使用以重量計70%以上的所述長短復合紡紗絲的編織布,厚度為O. 3 O. 9mm,目付為120 175g/m2,保溫率為20 35%以上,起球為3級以上。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長短復合紡紗絲的結構的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長短復合紡紗絲的制造裝置的示意性側視圖。圖3為實施例中使用的編織組織即組織I附圖標號A :合成纖維復絲,B :短纖維;Fl :羅紋網眼,F2 :羅紋網眼具體實施方式<⑤長短復合紡紗絲>以下對于本技術的長短復合絲進行詳細說明。如圖I所示,本技術的長短復合絲具有合成纖維復絲和丙烯酸短纖維以彼此合股加捻的方式進行配置的結構,并且表現出使毛羽減少且柔軟的手感。〈②O.3 I. 2dtex的丙烯酸系短纖維B〉本技術的長短復合絲中使用的丙烯酸系短纖維,由含有以重量計50%以上的丙烯腈的丙烯腈系聚合物形成。丙烯酸系短纖維的制造方法沒有特別限定,但例如可以將含有以重量計50%以上的丙烯腈的丙烯腈系聚合物溶解于溶劑制成紡紗原液,并利用紡紗這樣的濕式紡紗法進行制造。作為紡紗時使用的溶劑,可舉出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甲酰胺、二甲亞砜、碳酸亞乙酯、碳酸亞丙酯、Y-丁內酯、丙酮等有機溶劑;硝酸、繞丹酸鈉、氯化鋅等無機溶劑。丙烯酸系短纖維的纖度需要為O. 3 I. 2dtex。若細于O. 3dtex,則發生粒結(nep),絲品質降低,所以不優選。若粗于I. Odtex,則難以制成保溫性高、柔軟品質高的紡紗絲。更優選的范圍是0.3 0.9dtex。另外,丙烯酸系纖維不僅使用單一纖度的纖維,而且也可以混用不同纖度的丙烯酸系纖維。〈①具有中空結構的合成纖維復絲A>本技術使用的合成纖維復絲A,可以使用尼龍6及66、聚酯、丙烯酸、聚乙烯、聚丙烯等。本技術中,尼龍6特別適合將細紗的強度維持在較高或者使手感柔軟。合成纖維復絲只要是中空截面即可,界面中的孔數可以是I個也可以是多個。纖維的截面輪廓并沒有特別限定,不僅可以是圓形,也可以三角形或四邊形等多邊形截面,也可以在外周具有突起等。不限定于原長絲,也可以是臨時加捻加工絲或合捻絲等中的任一形態。<③所述A和B的重量比為5 : 95 40 : 60>對于本技術的長短復合絲而言,合成纖維復絲A和丙烯酸系短纖維B的混紡率以重量比計,優選為5 95 40 60。若短纖維B不足以重量計50%,則可紡性變差,生產性下降,所以不是現實的。若超過以重量計80%,則存在合成纖維復絲的被覆性下降、毛羽數增多、品質變差的傾向。 <④英式紗線支數20 80>對于本技術的長短復合絲而言,作為使用于內衣的紗線支數,優選英式紗線支數為20 80支。更優選30 80支,若比20支粗,則會成為非常厚的坯布,手感變硬。若細于80支,則雖然可以達到薄化,但作為內衣,編織布的破裂強度容易降低。<⑥捻度系數K = 2. 8 5. 0>紡織本技術的長短復合絲時的捻度系數優選K = 2. 8 5. O。若少于2. 8,則變得容易出現毛羽,品質變差。另外,強度也降低。另外,若多于5.0,則手感變硬。接著,對本技術的長短復合絲的制造方法進行說明。圖2是本技術的復合紡紗絲的制造裝置的示意側視圖。另外,示出了該裝置中的合成纖維長絲A和丙烯酸系短纖維B的纖維束的配置。圖2中,丙烯酸系短纖維的粗紗B被從條卷釋放,經過導輥供給到后羅拉1,在后羅 拉I和第二羅拉2之間、第二羅拉2和前羅拉之間受到牽伸,被從前羅拉3紡出。此時,合成纖維復絲A被從緯紗管8釋放,經過導輥9,通過長絲定位裝置7與位于前羅拉3的正前方上游的被牽伸的粗紗一起被供給。<⑧使用了以重量計70%以上的編織布>對于本技術的織成布(織編地)而言,可在織成布中使用以重量計70 100%的上述本技術的長短復合絲而制作。為了提高速干性,優選盡量多地使用本技術的長短復合絲,長短復合絲的混紡率更優選以重量計75%以上,特別優選以重量計100%。編織組織可以沒有限制地使用,但優選平針組織、Bear平針組織、雙羅紋組織、圓形羅紋組織。本技術的織成布的染色加工,可以采用通常的丙烯酸系纖維、與其他纖維的混用編織布的加工方法。需要注意防止長短復合絲的纖維間空隙結構潰散而進行加工。例如,需要在干燥或熱處理時不對編織布施加不必要的拉伸或厚度方向的壓縮等而加工等。另外,在精煉或染色等后使液溫下降時,若急速進行,則丙烯酸系纖維劣化,所以降溫應緩慢進行。〈⑨厚度、⑩目付〉本說明的織成布可以通過如上所述而制作,由此具有優異的保溫性和手感。具體而言,可以使紗的毛羽為250個/IOm以下,織成布的厚度為O. 3 O. 9mm,目付為120 175g/m2,保溫性20 35%,起球為3級以上,斷裂強度為250kPa lOOOkPa,KES彎曲硬度為O. 01以下。實施例以下,通過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具體說明,但本技術不受這些實施例的限定,需要說明的是,本技術中的特性值的評價根據以下的方法。<英式紡線支數>基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長短復合紡紗絲,其特征在于,其包含具有中空結構的合成纖維復絲A和纖度為0.3~1.2dtex的丙烯酸系短纖維B,纖度是英式紗線支數為20~80。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黑田修廣,
申請(專利權)人:東洋紡高機能制品貿易株式會社,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