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后水翼高速翼滑艇,包括艇體和動力裝置,艇體后端底部成臺階狀整體階躍提升,前艇體的底部線型從艇艏部的V型橫剖面向后逐漸過渡至淺V型橫剖面,再至后艇體底部線型為水平型或淺倒V型或淺倒圓弧型的橫剖面,直至后艇體艉部的底部線型為水平型或淺V型的橫剖面。后水翼設置在后艇體底部下,前艇體兩側分別傾斜延伸出縱向前后錯位、橫向對稱的尖翼形橫剖面的兩對片體。本發明專利技術較好地吸收滑行面流體飛濺動能,其綜合性能優于滑行艇和翼滑艇。其快速性比滑行艇提高了10%以上,同時橫向和縱向穩定性比滑行艇和一般翼滑艇有了較大的改善,并且保留了滑行艇可以沖灘的優良特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高性能船,特別涉及一種綜合性能優于滑行艇和翼滑艇且水翼后置的高速翼滑艇。屬于高性能船舶
技術介紹
滑行艇是高速船家族中的主要成員,也是各類快艇中數量最多的艇型,隨著此類艇型的不斷升級換代,無論在民用交通、旅游和觀光等,還是在軍事快艇上,其應用前景非常廣闊?;型г谒娓咚俸叫袝r,依靠水動升力支承其大部分或絕大部分重量,水浮力僅支承其一部分或小部分重量,其優點是速度快,缺點是抨擊嚴重、橫向和縱向穩定性差、 重量分布要求嚴格,這一缺點嚴重限制了艇的總布置性能和總體經濟性能的提升,特別是高速航行時滑行面側向飛濺嚴重,對于快速性能和航行經濟性能均產生不利影響。水翼艇在水面高速航行時,依靠水翼產生的水動升力將艇體完全或大部分托出水面,水翼水動升力支承艇的絕大部分重量,在同樣排水量和推進功率情況下其快速性比滑行艇提高15%以上,它克服了滑行艇的諸多缺點,但它在波浪里的失速大,同時推進裝置及其它輪機系統比較復雜,造價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備滑行艇和水翼艇優點、提供一種水翼設置在艇體后部的高速翼滑艇。本專利技術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一種后水翼高速翼滑艇,包括艇體和動力裝置,所述艇體后端底部成臺階狀整體階躍提升,艇體縱向以整體階躍提升處為界面分為前艇體和后艇體,所述前艇體的底部線型從艇艏部的V型橫剖面向后逐漸過渡至艇舯部區域的淺V型橫剖面,再從淺V型橫剖面逐漸過渡至后艇體底部線型為水平型或淺倒V型或淺倒圓弧型橫剖面,直至后艇體艉部的底部線型為水平型或淺V型橫剖面;后水翼設置在后艇體底部下,前艇體兩側分別傾斜延伸出縱向前后錯位、橫向對稱的尖翼形橫剖面的兩對片體,所述兩對片體設置在艇體縱向的整體階躍提升處界面至前艇體艏部設計水線前緣點的范圍內。本專利技術的目的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措施來進一步實現 前述的后水翼高速翼滑艇,其中艇體線型舯部至整體階躍提升處的長度L1為設計水線長度L的1/5-1/4,后艇體底部整體階躍提升的高度Ii1為艇體靜態吃水深度H的1/3-1/2。前述的后水翼高速翼滑艇,其中片體橫剖面形狀為月牙形或弓形的一部分,片體伸出長度從前艇體前端向后逐漸變短。前述的后水翼高速翼滑艇,其中所述片體橫剖面中心線與水平面夾角a為10° 40° ;片體縱剖面中心線與水平面夾角P為0 3°。如述的后水翼聞速翼滑艇,其中所述后水翼包括攻角可調的水翼和固定水翼,攻角可調的水翼的水翼體縱向翼型包括單T形或單V形或單梯形,固定水翼的水翼體縱向翼型包括與前述攻角可調水翼的縱向翼型相同的單T形或單V形或單梯形。前述的后水翼高速翼滑艇,其中所述攻角可調水翼包括數個支柱、水翼體、一對調節桿和一對調節油缸,所述數個支柱下端分別與水翼體固定連接,一對調節油缸對稱設置在后艇體內,分別通過鉸接座支撐在后艇體內的安裝板上;調節油缸活塞桿前端與調節桿上端鉸接,調節桿下端與支柱上端固定連接,支柱上端伸進后艇體內,與支柱鉸接座鉸接。本專利技術基于高速艇航行動力學、機翼理論和現代優化方法,采用優化設計的方法,結合了滑行艇和水翼艇的優點,較好地克服了前置水翼翼滑艇型所固有的不適合沖上淺灘的缺點,也能較好地吸收滑行面流體飛濺動能。其綜合性能優于滑行艇和翼滑艇,其快速性比滑行艇提高了 10%以上,同時橫向和縱向穩定性比滑行艇和一般翼滑艇有了較大的改 善,并且保留了滑行艇可以沖灘的優良特性。雖然本專利技術的快速性稍遜于水翼艇,但本專利技術 克服了水翼艇的推進裝置復雜等缺點,可以實現水翼艇無法做到的小型化。本專利技術的優點和特點,將通過下面優選實施例的非限制性說明進行圖示和解釋,這些實施例,是參照附圖僅作為例子給出的。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的主視 圖2是圖I的右視 圖3是圖I的A-A剖視 圖4是圖I的前艇體底部淺V型的B-B剖視 圖5是圖I后艇體底部水平型的C-C剖視 圖6是圖I后艇體底部倒淺V型的C-C剖視 圖7是圖I后艇體底部淺倒圓弧型的C-C剖視 圖8是圖I后艇體艉部的底部水平型的E-E剖視 圖9是圖I后艇體艉部的底部淺V型的E-E剖視 圖10是圖I的后水翼縱向翼型為單T形的D-D剖視 圖11是圖I的后水翼縱向翼型為單V形的D-D剖視 圖12是圖I的后水翼縱向翼型為單梯形水翼的D-D剖視 圖13是本專利技術攻角可調水翼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如圖I 圖9所示,本專利技術包括艇體I和動力裝置2,艇體I后端底部成臺階狀整體階躍提升,艇體縱向以整體階躍提升處3為界面分為前艇體11和后艇體12,前艇體11的底部線型從艇艏部的V型A-A橫剖面向后逐漸過渡至前艇體11舯部區域的淺V型B-B橫剖面,再從淺V型B-B橫剖面逐漸過渡至后艇體12底部線型為水平型或淺倒V型或淺倒圓弧型C-C橫剖面,直至后艇體2艉部底部線型為水平型或淺V型D-D橫剖面。本實施例的前艇體I具有V型橫剖面和淺V型橫剖面兩種底部線型,后艇體2具有淺V型、水平型、淺倒V型和淺倒圓弧型四種底部線型,如圖I所示,前艇體11舯部至整體階躍提升處3的長度L1為設計水線長度L的1/5-1/4,后艇體2底部整體階躍提升的高度Ii1為艇體靜態吃水深度H的1/3-1/2。如圖I及圖4 圖7所示,前艇體兩側分別傾斜延伸出縱向前后錯位、橫向對稱的尖翼形橫剖面的兩對片體4,兩對片體4縱向一前一后地設置在艇體整體階躍提升處3界面至前艇體11艏部設計水線前緣點的范圍內。片體4橫剖面形狀為月牙形或近似弓形的一部分,片體4伸出長度從前艇體11前端向后逐漸變短。片體4橫剖面中心線與水平面夾角a為10° 40° ;片體4縱剖面中心線與水平面夾角P為0 3°。如圖10 圖12所示,后水翼5設置在后艇體12底部下,后水翼5包括攻角可調水翼和固定水翼,攻角可調水翼的水翼體縱向翼型和固定水翼的水翼體縱向翼型各自包括單T形51或單V形52或單梯形53,兩種后水翼5共有六種形式可選。后水翼5橫剖面的翼型形狀為對稱翼型、月牙形或弓形。如圖13所示,攻角可調水翼包括數個支柱511、水翼體512、一對調節桿513和一對調節油缸514,數個支柱511下端分別與水翼體512固定連接,一對調節油缸514對稱設 置在后艇體12內,分別通過鉸接座121支撐在后艇體12內的安裝板122上;調節油缸活塞桿515前端與調節桿513上端鉸接,調節桿513下端與支柱511上端固定連接,支柱511上端伸進后艇體12內,與支柱鉸接座123鉸接。調節油缸514向左伸出,推動支柱511繞支柱鉸接座122逆時針轉動,水翼體512傾斜成正向攻角;反之,調節油缸514向右伸縮回,水翼體512傾斜成負向攻角。本專利技術的艇體I可選用玻璃鋼(增強塑料纖維)、碳素纖維、鋁合金、船用鋼或船用高強度鋼,支柱511和水翼體512的材料可選用碳素纖維、鋁合金、船用鋼或船用高強度鋼。除上述實施例外,本專利技術還可以有其他實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專利技術要求的保護范圍內。權利要求1.一種后水翼高速翼滑艇,包括艇體和動力裝置,其特征是,所述艇體后端底部成臺階狀整體階躍提升,艇體縱向以整體階躍提升處為界面分為前艇體和后艇體,所述前艇體的底部線型從艇艏部的V型橫剖面向后逐漸過渡至艇舯部區域的淺V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后水翼高速翼滑艇,包括艇體和動力裝置,其特征是,所述艇體后端底部成臺階狀整體階躍提升,艇體縱向以整體階躍提升處為界面分為前艇體和后艇體,所述前艇體的底部線型從艇艏部的V型橫剖面向后逐漸過渡至艇舯部區域的淺V型橫剖面,再從淺V型橫剖面逐漸過渡至后艇體底部線型為水平型或淺倒V型或淺倒圓弧型橫剖面,直至后艇體艉部的底部線型為水平型或淺V型橫剖面;后水翼設置在后艇體底部下,前艇體兩側分別傾斜延伸出縱向前后錯位、橫向對稱的尖翼形橫剖面的兩對片體,所述兩對片體設置在艇體縱向的整體階躍提升處界面至前艇體艏部設計水線前緣點的范圍內。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朱仁慶,楊松林,崔健,陳鵬,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科技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