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穩定型曳引繩張力調節裝置,所述曳引繩為兩條或兩條以上,縱向延伸互相平行且按直線排列,所述調節裝置包括橫向延伸的限位板,縱向延伸穿過限位板上對應限位孔設置的繩桿,以及設于各繩桿同一端的調節螺母,所述繩桿和限位孔的數量等于曳引繩數量,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一根繩桿與對應限位孔間通過鎖鑰結構橫向配合。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電梯曳引繩的張力調節裝置在繩桿與對應限位孔間設置鎖鑰結構橫向配合,來限制繩桿發生扭動,保證了繩桿運動的穩定性,有利于提高張力調節的準確度。可以設置鎖鑰結構由限位孔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增強對穿插在限位孔中繩桿的限位作用,進一步提高穩定性。(*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電梯曳引繩的張力調節裝置,尤其涉及一種依靠螺母調節曳引繩張力的裝置。
技術介紹
曳引繩通常一端固定于電梯配重上,另一端固定于轎廂,通過曳引輪的正反向轉動來實現電梯的升降。多繩摩擦提升形式是通常采用的一種形式,具有提升能力大,安全度高的優點。隨著曳引繩使用時間的增長,各曳引繩上承受的力量可能產生差異,此時需要張力調節裝置來平衡各曳引繩受力,來保證電梯運行安全。目前的曳引繩張力調節裝置通常采用螺母分別通過繩桿調節各曳引繩受力的形式,結構簡單,方便易操作。但是,繩桿的截面通常為圓形,在其穿過的限位板圓形限位孔中容易發生扭動,進而影響繩桿的徑向受力大小,降低張力調節的準確度。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克服了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穩定,準確度高的電梯曳引繩的張力調節裝置。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穩定型曳引繩張力調節裝置,所述曳引繩為兩條或兩條以上,縱向延伸互相平行且按直線排列,所述調節裝置包括橫向延伸的限位板,縱向延伸穿過限位板上對應限位孔設置的繩桿,以及設于各繩桿同一端的調節螺母,所述繩桿和限位孔的數量等于曳引繩數量,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一根繩桿與對應限位孔間通過鎖鑰結構橫向配合。本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進一步包括所述全部繩桿與各自對應的限位孔間通過鎖鑰結構橫向配合。本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進一步包括所述鎖鑰結構包括限位孔內壁上的凸出和繩桿上與所述凸出形狀相配合的凹槽,所述凹槽為從繩桿一端延伸到另一端的條狀凹槽。本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進一步包括所述凸出的橫截面為圓弧形。本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進一步包括所述凸出的頭部橫截面為圓弧形,凸出頭部和限位孔內壁的連接部截面為條狀,連接部截面寬度小于頭部截面寬度。本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進一步包括所述凸出位于限位孔縱向中部。本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進一步包括所述凸出從限位孔一端縱向延伸到另一端。本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進一步包括所述限位孔直徑為繩桿直徑的I.1-1. 2 倍。本技術解決了
技術介紹
中存在的缺陷,本技術的電梯曳引繩的張力調節裝置在繩桿與對應限位孔間設置鎖鑰結構橫向配合,來限制繩桿發生扭動,保證了繩桿運動的穩定性,有利于提高張力調節的準確度。可以設置鎖鑰結構由限位孔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增強對穿插在限位孔中繩桿的限位作用,進一步提高穩定性。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對應于單根曳引繩的位置關系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的鎖鑰結構的俯視圖;圖3是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中凸出設置于限位孔縱向中部的剖視圖;圖中I、曳引繩,2、限位板,21、限位孔,211、頭部,212、連接板,4、繩桿,41、凹槽, 6、調節螺母,8、緩沖彈簧。具體實施方式現在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技術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技術有關的構成。如附圖說明圖1-3所示,本技術的一種穩定型曳引繩張力調節裝置,所述曳引繩I為兩條或兩條以上,縱向延伸互相平行且按直線排列,所述調節裝置包括橫向延伸的限位板2,縱向延伸穿插在限位板2對應限位孔21中的繩桿4,以及設于各繩桿4同一端的調節螺母6,所述繩桿4和限位孔21的數量等于曳引繩I數量,每根繩桿4上,限位板2和調節螺母6之間還設有緩沖彈簧8。每根繩桿4與對應限位孔21間都通過鎖鑰結構橫向配合。鎖鑰結構包括限位孔21內壁上的凸出和繩桿4上與所述凸出形狀相配合的凹槽41,所述凹槽41為從繩桿4 一端延伸到另一端的條狀凹槽。所述凸出的頭部211橫截面為圓弧形,凸出頭部211和限位孔21內壁的連接部212截面為條狀,連接部212截面寬度小于頭部211截面寬度,這種結構能更好地減小繩桿4與限位孔21間的徑向相對位移。所述凸出截面形狀也可以是其它幾何圖形,例如直條狀,等腰梯形或等腰三角形。所述凸出從限位孔21—端縱向延伸到另一端,增強對繩桿5的限位作用,也可以僅設置于限位孔21縱向中部,如圖3所示。所述限位孔21直徑為繩桿4直徑的I. 1-1. 2倍,使得繩桿4縱向運動不會受到限位孔21影響,而繩桿4與限位孔21間的空隙又能盡可能的減小。本實施例中,所述凹槽41設于繩桿4,凸出設于限位孔21內壁,也可以將所述凹槽41也可以設于限位孔21內壁,而所述凸出設于繩桿4。安裝時,將每根曳引繩I的繩頭按排列順序,與對應的調節裝置中的繩桿4自由端相連。使用本張力調節裝置時,對需要調節張力的曳引繩1,旋轉其對應調節螺母6即可。以上依據本技術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技術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技術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技術性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穩定型曳引繩張力調節裝置,所述曳引繩為兩條或兩條以上,縱向延伸互相平行且按直線排列,所述調節裝置包括橫向延伸的限位板,縱向延伸穿過限位板上對應限位孔設置的繩桿,以及設于各繩桿同一端的調節螺母,所述繩桿和限位孔的數量等于曳引繩數量,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一根繩桿與對應限位孔間通過鎖鑰結構橫向配合。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穩定型曳引繩張力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全部繩桿與各自對應的限位孔間通過鎖鑰結構橫向配合。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穩定型曳引繩張力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鎖鑰結構包括限位孔內壁上的凸出和繩桿上與所述凸出形狀相配合的凹槽,所述凹槽為從繩桿一端延伸到另一端的條狀凹槽。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穩定型曳引繩張力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的橫截 面為圓弧形。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穩定型曳引繩張力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的頭部橫截面為圓弧形,凸出頭部和限位孔內壁的連接部截面為條狀,連接部截面寬度小于頭部截面寬度。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穩定型曳引繩張力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位于限位孔縱向中部。7.根據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穩定型曳引繩張力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從限位孔一端縱向延伸到另一端。8.根據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穩定型曳引繩張力調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孔直徑為繩桿直徑的I. 1-1. 2倍。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一種穩定型曳引繩張力調節裝置,所述曳引繩為兩條或兩條以上,縱向延伸互相平行且按直線排列,所述調節裝置包括橫向延伸的限位板,縱向延伸穿過限位板上對應限位孔設置的繩桿,以及設于各繩桿同一端的調節螺母,所述繩桿和限位孔的數量等于曳引繩數量,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一根繩桿與對應限位孔間通過鎖鑰結構橫向配合。本技術的電梯曳引繩的張力調節裝置在繩桿與對應限位孔間設置鎖鑰結構橫向配合,來限制繩桿發生扭動,保證了繩桿運動的穩定性,有利于提高張力調節的準確度。可以設置鎖鑰結構由限位孔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增強對穿插在限位孔中繩桿的限位作用,進一步提高穩定性。文檔編號B66B7/10GK202766030SQ20122038477公開日2013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6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6日專利技術者陳林華 申請人:吳江信誼精密五金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穩定型曳引繩張力調節裝置,所述曳引繩為兩條或兩條以上,縱向延伸互相平行且按直線排列,所述調節裝置包括橫向延伸的限位板,縱向延伸穿過限位板上對應限位孔設置的繩桿,以及設于各繩桿同一端的調節螺母,所述繩桿和限位孔的數量等于曳引繩數量,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一根繩桿與對應限位孔間通過鎖鑰結構橫向配合。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林華,
申請(專利權)人:吳江信誼精密五金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