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適用于集裝箱領域,提供了一種中頂角件,包括基體和開設于所述基體上的吊配孔,所述基體包括并排設置的兩個端壁、連接所述兩個端壁頂端部的頂壁、連接所述兩個端壁底端部的底壁、與所述兩個端壁相對兩側中的一側的端部相連的內側壁和與所述兩個端壁相對兩側中的另一側的端部相連的外側壁,所述中頂角件還包括由所述外側壁的相對兩側的兩端部向外凸出延伸的二側飛邊。通過在中頂角件上設置所述二側飛邊,當所述中頂角件集裝箱的中角柱上時,所述中頂角件與集裝箱的頂側梁之間通過所述二側飛邊進行焊接,焊接方便;而所述二側飛邊與所述中頂角件基體一體,結構強度高。(*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集裝箱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中頂角件。
技術介紹
隨著物流運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集裝箱都趨向于大型化,出現了長度為45英寸、48英寸、53英寸等非ISO標準的集裝箱。并且也出現了寬度比ISO要求更寬的集裝箱,如歐洲內陸箱為2500mm寬度。對于這種超寬且長度大于40英寸的歐洲內陸箱,必須滿足ISO及UIC標準。為了充分利用現有的ISO設備,這些大型的超寬集裝箱都必須設置有滿足ISO的起吊設備的起吊孔,而這些起吊孔都是位于40英寸位置,因而這些大型的超寬集裝箱都在40英寸位設置有中頂角件。這些設置于40英寸位置的中頂角件,還必須滿足nC標準中所規定的外端面距離2438mm,這使得原有角件外側面與中角柱的外側面不在同一表·面上。一直以來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都是通過一連接塊在頂角件與中角柱之間連接過渡,并在頂角件的端部貼板與頂側梁連接。請參閱圖I及圖2,現有技術的頂角件50與集裝箱上的中角柱60時,需要通過連接塊51過渡連接。而現有技術頂角件50與集裝箱上的頂側梁70時,需要通過貼板71過渡連接。造成此處的焊接復雜,結構強度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中頂角件,旨在解決當前中頂角件安裝于非ISO標準集裝箱上時,出現的中頂角件與頂側梁連接處焊接復雜,結構強度差的問題。本技術是這樣實現的,一種中頂角件,包括基體和開設于所述基體上的吊配孔,所述基體包括并排設置的兩個端壁、頂壁、底壁、內側壁和外側壁,所述中頂角件還包括由所述外側壁的相對兩側的兩端部向外凸出延伸的二側飛邊。進一步地,所述二側飛邊具有向下延伸并凸出所述底壁的臺階面。更進一步地,所述中頂角件還包括連接所述二側飛邊底端部的底飛邊。更進一步地,所述底飛邊的底面與所述臺階面持平。再進一步地,所述中頂角件還包括連接所述底飛邊與所述底壁的過渡壁。再進一步地,所述過渡壁在橫截面上呈斜坡狀或圓弧狀。 進一步地,所述中頂角件還包括由所述底飛邊相對外側向下延伸的耳體。更進一步地,所述耳體為梯形、三角形或半圓形。進一步地,所述吊配孔包括開設于所述頂壁上第一開孔和開設于所述外側壁上且與所述第一開孔相通的第二開孔。進一步地,所述基體具有容置轉鎖的內腔。本技術,通過在中頂角件上設置所述二側飛邊,當所述中頂角件集裝箱的中角柱上時,所述中頂角件與集裝箱的頂側梁之間通過所述二側飛邊進行焊接,焊接方便;而所述二側飛邊與所述中頂角件基體一體,結構強度高。附圖說明圖I是現有技術提供的頂角件與集裝箱上的中角柱安裝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的頂角件與集裝箱上的頂側梁安裝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中頂角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的中頂角件沿A-A剖面圖。圖5是圖4的中頂角件與集裝箱上的中角柱安裝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圖3的中頂角件與集裝箱上的頂側梁安裝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圖3的中頂角件上設置有耳體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請參閱圖3至圖6,本實施例公開一種中頂角件,包括基體10和開設于所述基體10上的吊配孔11,所述基體10包括并排設置的兩個端壁12、連接所述兩個端壁12頂端部的頂壁13、連接所述兩個端壁12底端部的底壁14、與所述兩個端壁12相對兩側中的一側的端部相連的內側壁15和與所述兩個端壁12相對兩側中的另一側的端部相連的外側壁16,所述中頂角件還包括由所述外側壁16的相對兩側的兩端部向外凸出延伸的二側飛邊121。通過在中頂角件上設置所述二側飛邊121,當所述中頂角件集裝箱的中角柱20上時,所述中頂角件與集裝箱的頂側梁30之間通過所述二側飛邊121進行焊接,焊接方便;而所述二側飛邊121與所述中頂角件基體10 —體,結構強度高。進一步地,所述二側飛邊121具有向下延伸并凸出所述底壁14的臺階面122。設置所述臺階面122以使所述中頂角件能更好地與集裝箱的中角柱20進行焊接。更進一步地,所述中頂角件還包括連接所述二側飛邊121底端部的底飛邊123。所述底飛邊123的底面與所述臺階面122持平,所述中頂角件還包括連接所述底飛邊123與所述底壁14的過渡壁124。設置所述底飛邊123及所述過渡壁124,可進一步增加所述中頂角件的強度,同時設置所述底飛邊123可增加與所述中角柱20焊接的面積。本實施例中,所述過渡壁124在橫截面上呈斜坡狀。其它實施例中,所述過渡壁124在橫截面上也可呈其它形狀,如圓弧狀等。其它實施例中,所述底飛邊123的底面也可不與所述臺階面122持平,如使所述底飛邊123離所述臺階面122向上偏一段距離,以加強二側飛邊121的強度。請參圖7,所述中頂角件還包括由所述底飛邊123相對外側向下延伸的耳體125。所述耳體125為梯形、三角形或半圓形。設置所述耳體125可更進一步地增大與集裝箱的中角柱20焊接的面積,提高強度。所述吊配孔11包括開設于所述頂壁13上第一開孔111和開設于所述外側壁16上且與所述第一開孔111相通的第二開孔112。所述基體10具有容置轉鎖的內腔。設置所述吊配孔11,以便吊裝。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術,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 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中頂角件,包括基體和開設于所述基體上的吊配孔,所述基體包括并排設置的兩個端壁、頂壁、底壁、內側壁和外側壁,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頂角件還包括由所述外側壁的相對兩側的兩端部向外凸出延伸的二側飛邊。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中頂角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側飛邊具有向下延伸并凸出所述底壁的臺階面。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中頂角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頂角件還包括連接所述二側飛邊底端部的底飛邊。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中頂角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飛邊的底面與所述臺階面持平。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中頂角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頂角件還包括連接所述底飛邊與所述底壁的過渡壁。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中頂角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渡壁在橫截面上呈斜坡狀或圓弧狀。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中頂角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頂角件還包括由所述底飛邊相對外側向下延伸的耳體。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中頂角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耳體為梯形、三角形或半圓形。9.如權利要求1-8任一項所述的中頂角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吊配孔包括開設于所述頂 壁上第一開孔和開設于所述外側壁上且與所述第一開孔相通的第二開孔。10.如權利要求1-8任一項所述的中頂角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體具有容置轉鎖的內腔。專利摘要本技術適用于集裝箱領域,提供了一種中頂角件,包括基體和開設于所述基體上的吊配孔,所述基體包括并排設置的兩個端壁、連接所述兩個端壁頂端部的頂壁、連接所述兩個端壁底端部的底壁、與所述兩個端壁相對兩側中的一側的端部相連的內側壁和與所述兩個端壁相對兩側中的另一側的端部相連的外側壁,所述中頂角件還包括由所述外側壁的相對兩側的兩端部向外凸出延伸的二側飛邊。通過在中頂角件上設置所述二側飛邊,當所述中頂角件集裝箱的中角柱上時,所述中頂角件與集裝箱的頂側梁之間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中頂角件,包括基體和開設于所述基體上的吊配孔,所述基體包括并排設置的兩個端壁、頂壁、底壁、內側壁和外側壁,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頂角件還包括由所述外側壁的相對兩側的兩端部向外凸出延伸的二側飛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謝飛龍,黎澤深,姚學文,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新會中集特種運輸設備有限公司,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